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小文游记:杭州京杭大运河 |
[游记]小文游记:杭州京杭大运河 |
2007-07-16 |
老天真不够意思,元旦假期拢共才三天,楞没像样给过好脸,不是阴沉着就是哭丧着,到末了都没开颜的打算,一大早便以灰蒙蒙的面目、湿搭搭的周身、寒凛凛的态度示人。何况即使这时回心转意也已于事无补,因为原本计划上午带小文去少年宫玩的,给昨日那场锲而不舍昼夜不歇的雨一搅和,户外的游乐设施准保淋透积水了。当然喽,一贯未雨绸缪的我怎会没有对策,当下胸有成竹地推出B角节目:乘水上巴士,览运河新姿。该思路其实来自初版塘栖游方案中落空的一项内容,早先我在报上、网上见过人家坐船经由运河水路前往塘栖,感觉颇有意思,就效仿纳入了日程;幸亏LG提醒,致电轮船码头问讯处,方知这条线路并无现成班次,除非包船,于是作罢。据查询得来的信息,运河上目前通航的客船只有去苏州、无锡的,以及往来于艮山门和拱宸桥之间的水上巴士。水上巴士,听着挺新鲜的,且能顺道观赏近期媒体热议的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一期工程成果,加之基本不受下雨干扰,料想堪任救场之责。 这种天气还有兴致和勇气出游,的确很值得小文振臂自豪哦,没见候船廊里空无一人嘛。不过稀少的客源直接导致了水上巴士班次的削减,我们被告知要等9点50分才会到船,这意味着有足足三刻钟的功夫需要打发,我们决定在附近逛逛,否则坐候船廊里干等不但无聊难耐,而且冷风刺骨,不如活动活动好暖和些。 沿运河南岸东行不多远,便见一座风格别致的大桥横跨河面,一幢造型独特的高楼矗立北堍。 桥头的标牌显示此为“西湖文化广场桥”,因北岸的西湖文化广场得名,是座150米长、30米宽的步行景观桥。在建的大厦则号称“浙江环球中心”,系西湖文化广场的主体塔楼和商务中心,刚于年底前结顶,虽尚未竣工,已以170米、41层的高度夺得了杭州市中心高楼之冠,据说其渐收与发散的几何块面旋转相贯组合的设计旨在体现升腾开放的寓意,但在偏重建筑实用性的我看来,除了识别度高,这扭来扭去的外形压根是在故意为难室内布局。 信步拾级,一片巨大的银色板块顺阶铺展,起伏的表面无疑是模拟荡漾的水波,散落其上的几块大石头又指代什么呢? 眼前的蜿蜒水道一望而知象征着京杭大运河,这从“今河古韵”的题名中得到了证实,教人不禁为“河上有桥,桥上有河”的巧妙构思会心颔首。 留意小文身后黑色大理石上的线刻图案,以古地图为蓝本描摹了运河流经的五大水系。 形式简洁而材质上佳的桥栏、护板、灯柱,与岸边西湖文化中心裙楼的现代气息十分协调。 俯瞰所见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桥下船只络绎,河面绝不冷清,这应归功于河道疏浚有效地改善提升了通航能力,使得运河作为运输渠道的传统功能逐步复苏。 过桥来到西湖文化广场,塔楼两侧如月牙般环绕着中心广场的裙楼已接近落成,今后这里将入驻浙江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分馆暨革命历史纪念馆、浙江文化艺术中心、浙江展览馆、西泠印社、浙江画院等。瞧小文背对的就是未来的科技馆,那个醒目的银灰色大球可不光用作装饰,还是一座“宇宙探索馆”,可以观测天象;建成后的科技馆定位为规格仅亚于中国科技馆和上海科技馆的国内一流科技馆,将大量采用高科技展示手段,突出参与性和互动性,想必其中不乏适宜少儿的项目。另外,毗邻的自然博物馆也会是孩子们增长见识的好去处。时尚而大气的外观、丰富而充实的内涵,令我们对这片科教文化娱乐基地的早日开放充满了期待,到时候小文再来杭州,就不愁雨天没地儿可玩了。 运河整治开发一期工程的重点可概括为“一馆两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掠过“两场”之一的西湖文化广场,我们走上河畔游步道,运河两岸总长21公里的绿化带已于去年国庆贯通,仿佛两条飘逸的长带,串起运河黄金景观线上的处处精彩,成为人们休闲游憩、健身锻炼的新佳选。我们自然无暇领略“两带”的全貌,但一路来的清新养眼给我们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杭州在园林生态建设方面慷慨的投入和丰富的经验绝对没话说。 花池错落。 草木初成。 全程无障。 这段游步道的亮点当属浮雕墙“之”,倘若从高处鸟瞰,象形手法即刻昭显,可惜我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将其反映到位。迤逦翻转的姿态如轻舞飞扬、似行云流水,这份灵韵和动感,与石材粗犷坚实的本质简直无法相联系,LG也说结构和施工难度不小。 浮雕墙采撷了杭州最为经典的风光、人物、诗文、事件等,连缀成古往今来的历史文化脉络。 行至下个路口时间恰好过半,我们从中北桥重返运河南岸。风格各异的“十五桥”在沟通两岸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一道道引人注目的景致。中北桥走的显然是古典路线。 柳叶片片,因凄风冻雨无奈离枝。 光晕点点,为阴晦迷蒙平添暖色。 惦记着9点50分发船,我们提早10分钟回到水上巴士站,然而船并没有如期出现;约莫又等了5分钟,有艘小快艇驶了过来,靠岸下客后向东疾驰而去,售票员说这船去艮山门起点站后掉过头来接我们。正要欣幸不必再忍受寒风的阵阵侵袭,先前一直蛮乖的小文却不合作了:“我不乘船!我不乘船!”糟糕,心理阴影又在作祟了,再三宽慰依旧收效甚微,待上了船小文越发不可收拾,自始至终呜咽个没完,连“别的小朋友在笑话你了”的激将法也不管用,瞅着这副狼狈相,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运河水上巴士现开通了四站:艮山门、武林门、信义坊、拱宸桥,实行分时票价制,早上8点以前成人单趟3元,算是公交性质,部分公交IC卡通用;之后就按观光价收,涨到5元,小文需买半票。船的行驶速度大大超过我们预期,全然不是我设想中“嘟嘟嘟嘟”慢腾腾前进那种情形,很是轻快迅捷,加上通行顺畅,我们10点整从武林门站出发,才20分钟就到了终点拱宸桥站,换作开车,路不堵都未必赶得上,红绿灯总得停吧;乘坐的舒适度也还过得去,没啥颠簸摇晃。难怪能称作“巴士”,确实可以成为陆上公交的有益补充,不足的是班次太少、运力过低,若有稳定客流,增加发船频度,形成规模效益,运营前景有戏。遗憾的是由于船快风急天冷,用镜头记录沿途风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我哪敢开窗或是出舱呀。实际上看点当真不少,“十五桥”中穿过了九座,“六埠”里经过了四埠,“两带”之上更是亭台楼阁迭现、文遗古迹纷呈,饶是浮光掠影,观感也够回味。还遇上了中石化的一座加油埠,让看惯加油站的我们小小地惊奇了一把,转念一想,这再正常不过,车需要加油,船不也是吗。 都离了船上了岸,小文仍然拉着脸、垂着眼、撇着嘴,神情中满含委屈与怨怼。我们佯作不见,照旧该上哪儿上哪儿、该做什么做什么,过会儿就好了。 毋庸置疑,这座三孔石拱桥必是“十五桥”中的元老: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古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终点标志。 查了资料,拱宸桥全长92米,桥面中宽6米、两头宽逾12米,中孔净跨16.5米、高差6米,边孔净跨各11.9米。桥名的来历在桥边的亭子里有说明:“拱”作恭迎之解,“宸”为皇帝行宫,意即皇帝南巡至此,官员接驾上岸。仔细看桥旁四座防撞墩顶趴着的兽形,乃“龙生九子”中好水的“趴蝮”。 大型地雕、仿古楼台,“两场”的另一成员运河文化广场向我们传递的是迥然有异于西湖文化广场的风味。最特别的是广场底下有乾坤,藏着杭州首条公路隧道,这是通过此处的丽水路为避免隔断广场与运河而让道改走地下,运河文化广场的亲水性进一步凸显。但我们不能继续逗留在广场上细加观察了,一来时间太过紧张,LG和小文的车票是下午1点,我们还想参观运河博物馆,而这里离我宿舍、火车东站都远,交通、用餐,我已经在倒算分配给各个环节的用时了;二来天气太过恶劣,冻得我直打寒颤,手僵得几乎拿不稳相机,感觉入冬以来就数今天最冷了。 我们抓紧前去今天的最后一个游览目标:运河博物馆。这是顺便拍的拱墅区政府大楼,气派吧。 很顺利地找到了运河博物馆,就在拱墅区政府大楼正对面、运河广场东南部,是一组舒展的扇形建筑,饰以“隋炀帝陆地行舟图”等浮雕群的外立面既别具一格又开门见山,大名“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由乔石题写。看介绍,这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自2002年起筹建,2006年10月1日开馆,建筑面积10700平米,展览面积5000余平米,免费对外开放参观。 步入馆内,乍眼一亮,脚下碧波涟涟,头顶繁星点点,迎面是一艘古朴的木质漕运船,宽大的风帆被心思独到地利用作博物馆前言牌,连两侧的柱子也被此呼彼应地设计成拱宸桥桥墩样。精心的灯光布置,将整个序厅烘托得流光溢彩、赏心悦目,运河整治开发一期工程的龙头之作果然不同凡响。 水花从正面展墙上代表大运河北端之源——北京通州白浮泉出水口的九个龙头喷洒而出,溅落在铺满鹅卵石的渠中。 “京杭道里图”古意悠扬,“运河老照片”重现昔日。宏细互补,为我们打捞起历史长河中行将湮没的记忆。 装点右墙的“地球上的运河”铜雕,可以视作简版世界运河发展史和分布图来解读。这其中,始凿于春秋战国、历隋元两朝全线贯成,全长1794公里的中国京杭大运河,无论历史之久、里程之长,均居世界运河之首。 序厅的后过道里陈列了好些运河中出土的文物。 顶顶惹眼的不消说就是这堆DD啦,2004年在大关桥北运河里一次性发掘了4万枚唐开元通宝钱,运河因此被戏称为“金河”。 与水上生活相关的器件就更多了,这些大小不等的陶球、石头叫“网坠”,挂在渔网上以使网保持下坠,个头大点的也有用作锚具。 瓦当我认识,曾经一度我着迷过,还特地买了书和图谱钻研,不是有志收藏,单纯爱其美感。 第一展厅展示的是“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群雕“运河开凿者”刻画了用智慧、血汗乃至生命创造了京杭大运河这一世界水利工程奇迹的建设者们。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匮乏的古代,河工们能依靠的无非原始的肩挑背扛、锹挖铲掘,过劳的代价可想而知是极其惨重的,史载,仅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时就分别动用了一百多万河工,最终死伤逾半。 一面面展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尽追溯了大运河的悠久历史。春秋末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凿了从邗城(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长约150公里的邗沟,为大运河开发之肇始;秦、汉两朝初步确定了运河在江南的主线以及通西北、华北的分支;隋时建成了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为南北终点,全长2700多公里的南北运河得以连通;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便利江南漕粮北运进京,对运河走向进行了调整改造,取道山东,截弯拉直,真正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于1293年全线纵贯,形成了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密切了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沟通,在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PP中的人像,便是传说中为下扬州看琼花而劳民伤财开凿运河的一代暴君隋炀帝。这一说法多少有些妖魔化的误导,隋炀帝开运河,主要是为调集东南地区的漕粮,以保证都城长安的粮食供应;但不可否认,运河建设使劳工、税赋的需求骤增,民众积怨日深,终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随之灭亡。 小文背后是一组壁挂式立体地图,闪烁的灯光分别标注出隋代开凿的五段运河,五分之四由热衷运河建设的隋炀帝主持。 而后我们转到第二展厅,透过各种文物,了解“大运河的利用”。正如前述,大运河最初因服务军事目的而诞生,到了隋唐以后,其经济功用迅速占据主导地位,如民运、盐运、漕运、帝王巡幸、水利等。 与小文合影的是一艘唐代漕船的复制模型。漕运是大运河最重要、最基础的职能,自隋唐至明清,建都北方的中央政府都依赖江南地区的漕粮供应,大运河在相当程度上承载着一个庞大的漕运帝国,以元代为例,全国征粮总额为1211万石,而江浙两省经大运河运输的漕粮就达449万石,占三分之一强。 今天博物馆里头的PP比较成功吧,难道我的定力一夜间突飞猛进,克服了室内照明的瓶颈不成?非也,另有妙招,我在展厅里借助了一些凑手的倚靠充当三脚架,尽量摆稳相机,选择夜景模式,叮嘱小文莫动,按下快门就得。不过这只适用于拍摄对象大体静止、过往游客干扰不多的场合,运河博物馆正符合条件。 若想在短时间内对漕运历史加以梳理,取得一个初步的概念,到“漕运故事半景厅”看看应该有所收获。站在仿形塔顶的平台倚栏前望,长61米、高12米、弧度为270度的环形银幕上,滚动放映着一部表现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故事的10分钟短片。 尤为奇妙的是,看起来活动连贯的影像源于一幅本身静态的油画,馆方将原长6米、宽1.2米的油画用18架投影仪放大,合成三维动画后,投射到大银幕上,配合声电光技术,运河漕运的宏大场面由此呼之欲出。馆方得意地宣称这幅半景银幕从面积规模到科技含量,在当今国内博物馆中均首屈一指。 千年大运河,泽被四省二市,贯穿五大水系,为沿线地带发展成中国经济最富庶、物资最集中、人口最稠密、交通最发达的区域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三展厅正是从“沿运河城市”的视角,细数大运河对沿岸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的哺育之恩。但见幽静的展厅中,一条熠熠发光的“河流”曲折有致地流淌,创意别开生面,寓意不言自明。 走近一瞧,原来是大运河及其流经的北京、通州、天津、徐州、淮安、扬州、镇江、苏州、杭州等九座历史文化名城,被制成微缩模型和图片灯箱,镶嵌进玻璃地面。旁边的橱窗内和展墙上,还有实物、图片以及“人机对话”设备,供有兴趣的游客们深入感受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 这条河小文总不怵噢,为啥还嘟着嘴呢? 眼看11点已过,我们急匆匆往外赶,第四展厅“运河文化”实在是顾不上了,只在路过“拉洋片”时稍加驻足,让小文看个新鲜。 凑在墙上的黑色窗孔前,摇动下方的手柄,会有一格格画片翻出来,大多是围绕运河发生的中西文化交流事件。我们看的一段是明时苏禄国(今菲律宾)东王沿运河南下归国途中病逝并安葬在德州的史话。 虽说只能走马观花,无妨我们给运河博物馆亮出高分,单是各种细节处流露的匠心就足以打动我们,从而乐意推介这座收藏运河文化的宝库。事实上杭州很有一些高等级的博物馆,像丝绸博物馆、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之类,过去未曾进入我的遴选视野,这次的运河博物馆之行倒是帮我拓宽了思路。 |
原始链接:http://travel.blogcn.com/ArticleContent44870,64094.shtml |
转自:129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