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浙江潮--韬光庵,北高峰,灵隐游记(上) |
[游记]浙江潮--韬光庵,北高峰,灵隐游记(上) |
2007-07-16 live.com |
May 17 浙江潮--韬光庵,北高峰,灵隐游记 (上) 韬光庵在灵隐寺右之半山,韬光禅师建。……骆宾王亡命为僧,匿迹寺中。宋之问自谪所还至江南,偶宿于此。夜月极明,之问在长廊索句,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后句未属,思索良苦。有老僧点长明灯,同曰:“少年夜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适欲题此寺,得上联而下句不属。”僧请吟上句,宋诵之。老僧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遂续终篇。迟明访之,老僧不复见矣。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摘自张岱<西湖梦寻>之”韬光庵”骆宾王,绝大多数人熟悉这个名字,是由于小学课本上的一首诗”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小诗是他七岁的时候写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孩那未经雕琢的内心.这天然的简朴可谓是非常可贵而境界极高的.不知道多少人想求得这种境界而不得,殊不知此物乃天成,求是求不来的.现今大部分人认为,只要勤奋努力,没有达不到的目标,大不了笨鸟先飞嘛!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然而随着我接触东西的增多,随着我个人经历的增加,我越来越发现,有些东西是求不来的.按照佛教转世轮回的说法来解释,今生的成就是与过去所有生的成就息息相关的.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要经过多少世的修行,才能产生像骆宾王这样的天才呢? 我有些扯远了.总之,按照苏东坡的话来说,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书到今生读已迟”.如果说”咏鹅”是有记载的骆宾王第一首诗的话,那么”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就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绝唱.这句诗,我在美国的时候常常想到.特别是黄昏的时候,当我吃完饭,从家走往学校琴房的路上,它会常常从我脑海中跳出来.那时候金色的夕阳撒满路面,我会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心里很平静.为什么在那种情形下,我会单单想起这句诗呢? 想来想去,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我特别喜欢这种经历了惊涛骇浪之后的平静和大气.骆宾王,这位天然去雕琢的诗人,做过官,罢过官,做过牢,之后跟随徐敬业反武则天,写下了著名的《讨武zhao(上明下空)檄》.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逃亡不知所终,然而最后却又惊现于韬光庵.正是由于他那如此丰富的经历,加上天才和悟性,才成就了这联绝唱,这份平静和大气. 第二, 我也喜欢这简朴的文字.骆宾王的诗,文字都非常简单好懂,胜就胜在境界.看似只是简单的写景,然而自有大境界在其中.从”咏鹅”直到最后,都是这个路子.在我看来,白居易是伟大的,然而骆宾王犹胜过他.为什么呢?因为白居易也追求境界,追求文字的简单好懂.然而骆宾王都谈不上追求二字,就比白居易更简洁,更有境界. 这岂不是胜过白居易吗? 试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在宋之问的整首诗中的位置, 我们就更明确了. 整首诗是这样的: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如何? 骆宾王的那两句在其中,是不是境界最高,却又最好懂的? 是不是没有什么生僻取巧的意识? 第三,我喜欢这联绝唱中所包含的禅意.而禅意,自不可多说,亦无法多说,只是意会罢了.几天前我去了杭州,终于得以拜访韬光庵.事先我就查好了,这座庵堂就在灵隐寺后,通往北高峰的路上.关于灵隐寺,我们知道,就像很多的佛教胜地一样,现在已经不成样子了.游人磨肩擦踵,喧哗不已,完全是一个庙会,菜市场.要想进山门,先付30元,再想进庙门,再付30元.于是,那些得到极为丰厚的”供养”的和尚们开着极好的轿车,对着手机说着”Hello”,全然不顾今生过后佛祖怎么跟他们算总账,更把灵隐寺各位前辈那极其艰苦的奋斗历史.据张岱<西湖梦寻>之”灵隐寺”所记载”明季昭庆寺火,未几而灵隐寺火,未几而上天竺又火,三大寺相继而毁。是时唯具德和尚为灵隐住持,不数年而灵隐早成。……宋景德四年,改景德灵隐禅寺,元至正三年毁。明洪武初再建,改灵隐寺。宣德七年,僧昙赞建山门,良玠建大殿。殿中有拜石,长丈余,有花卉鳞甲之文,工巧如画。正统十一年,玹理建直指堂,堂文额为张即之所书,隆庆三年毁。万历十二年,僧如通重建;二十八年司礼监孙隆重修,至崇祯十三年又毁。具和尚查如通旧籍,所费八万,今计工料当倍之。具和尚惨淡经营,咄嗟立办。其因缘之大,恐莲池金粟所不能逮也。具和尚为余族弟,丁酉岁,余往候之,则大殿、方丈尚未起工,然东边一带,朗阁精蓝凡九进,客房僧舍百什余间,棐几藤床,铺陈器皿,皆不移而具。香积厨中,初铸三大铜锅,锅中煮米三担,可食千人。具和尚指锅示余曰:“此弟十余年来所挣家计也。”饭僧之众,亦诸刹所无。午间方陪余斋,见有沙弥持赫蹄送看,不知何事,第对沙弥曰:“命库头开仓。”沙弥去。及余饭后出寺门,见有千余人蜂拥而来,肩上担米,顷刻上禀,斗斛无声,忽然竞去。余问和尚,和尚曰:“此丹阳施主某,岁致米五百担,水脚挑钱,纤悉自备,不许饮常住勺水,七年于此矣。”余为嗟叹。因问大殿何时可成,和尚对以:“明年六月,为弟六十,法子万人,人馈十金,可得十万,则吾事济矣。”逾三年而大殿、方丈俱落成焉。余作诗以记其盛。”来到这块佛门净地,我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净空法师的说法: 所谓现代社会,佛教中的大修行,善知识,在家人比出家人多,这是第一条.第二条,10000个修行人中,只有大概3个人能修成正果.不过有的时候我会想到,你还别说,这里说不定还真有高僧大德,虽然概率微乎其微.为什么呢?真正的高僧大德,哪怕身处灵隐寺这个花花世界,他照样能做到心如止水.”境由心生””心远地自偏”嘛!不是有僧人专到菜市场中去修行吗?接着说韬光庵.从人声鼎沸的灵隐寺逃出来,只拐过数个弯,就闪出一条极美丽的被密密的树林所包围的山路来,人声一下子就远了.同路的人也一下子只剩下了寥寥几个.这些人的目的一般有三,第一,舍索道,徒步直奔北高峰,这种人占了绝大多数;第二,误打误撞迷了路,闯进来的,这种人也不少.我就见到一个边走边打手机的人,看相貌呢,他倒也不像个俗人.到了那条”韬光道”的起点,他往上看了一眼,我本以为他会欣喜若狂,没想到他对着手机说了一句:”哇,这么长的路”,转身就跑了.我立刻想到道德经的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他倒是没有大笑,却跑了.第三种人,就是像我,冲着”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去的.除了我之外,我还发现另有一人有着跟我一样的目的.接着说那条”韬光道”,此路如何美法?不用我多说,有古人记载为证.袁宏道《韬光庵小记》:韬光在山之腰,出灵隐后一二里,路径甚可爱。古木婆娑,草香泉渍,淙淙之声,四分五络,达于山厨。--张岱<西湖梦寻>之”韬光庵”张京元《韬光庵小记》:韬光庵在灵鹫后,鸟道蛇盘,一步一喘。--张岱<西湖梦寻>之”韬光庵”萧士玮《韬光庵小记》: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张岱<西湖梦寻>之”韬光庵”(未完待续) |
转自:http://piy1981.spaces.live.com/Blog/cns!24EAE5E4C3C8096B!1274.entry71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