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天目山游记060505

[游记]天目山游记060505

2008-04-19    msn.com

060505

天目山游记

海客淡赢州,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无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而我,今已来在临安,最在身边的,当是天姥的慧眼——天目山了。 天目山有两峰:东峰大仙顶,西峰仙人顶,两峰遥相对峙。古时,巅顶各天成一半月形池,宛若双眸凝苍穹,故得名“天目”。

天目山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因古杉、古松、古枫、古银杏及其他众多原生古树遍布山中而号“大树王国”。

西天目山以“大树华盖”而名扬天下。古杉、古枫、古松、古银杏和其他原生古树比比皆是。树龄在千年以上的有540余株,百年以上的不计其数,胸径1米以上的其他树种也满目皆是。 大树王在开山老殿西,是天目山的象征。此树在宋代即被称作“千秋树”,想见由来已久。传说乾隆南巡至天目,曾用玉带围量,戏呼为“大树王”,尔后身价百倍,某些愚昧的香客剥树皮以作灵丹妙药,年久致枯。前人感赋《大树王》诗:“龙鳞倘能愈痼疾,何须蓬岛觅神仙”。 

从临安往天目山,墨黛环绕青山逶迤的大道不过40公里。这40公里却让我们跨过了一个亘古的时空。天目有双,为东、西两脉。东天目山主峰大仙顶海拔1479.7米,西天目山主峰仙人顶海拔1505.7米。叠峰绵延间相距8.6公里的两顶高峰,青茏峻拔的耸入苍穹,将天际的光茫倏然承接而下,犹如苍茫天宇的一双慧眼,天目之名由是而来。从天目山脚仰望:高峰峻岭崇峦叠翠,千古气韵烟霭蒙蒙袅袅腾腾……那其间该是何样的世界呢?

现代豪华的大巴缓缓行驶过18000多米的盘山公路。一峰又一峰,一壁又一壁,悬崖千丈怪石嶙峋直叫人胆颤心惊。如此逆折盘旋山穷路尽,却忽然峰回路转洞石中开,竹林庭院,一片平坦。这是天目山上的停车之处。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西天目山。由此处往上行,至最高点,是仙人顶;由此处往前行,一段平缓之后便是古道深山古木苍森名闻遐迩的大树王国。我们就顺着这一触目的石道依感觉而行。

这是一条山林石道。徒步登山,踏上千年禅林古道,沿途古木苍劲参天,华盖森然,叹为观止。你看,如此粗大而古老的柳杉群落,堪称世界罕见。时而浅浅登高,时而悠悠而下。行不过几十米,忽然眼前刷拉一亮:一棵宝塔一样建硕的大树巍然耸立在道旁岩石之畔。这是一棵枝叶青韵碧翠的大树。树杆有一块显示身份的标牌:柳杉,1200年。这棵千年的柳杉树杆笔直挺拔好似罗马石柱,树皮棕色光亮,深刻的条纹显出流沙浊水的图案,那是千年岁月的印痕。仰目树端,脖项与树杆几乎交合成九十度直角。阳光莹莹地流连在翠绿之间,天目与人眼牵连成柔和的情丝。除了在电视镜头上,几人能轻眼目睹如此参天之物!我激动地扑过去,但无法拥抱,只是趴在树杆上。感觉自己好比一只细小的蚂蚁。“蚍蜉撼大树”的出处便是由此而就的了!

石岩阶道,一辆独轮车吱吱哑哑地由一位山民推过来。车轮竟是木质而制。这里该是何样的年代?一个木牛流马的梦幻?山民操着浓厚的吴越方言告诉我们:从这里开始向前,十几里山路尽是千年古树。真是大树的王国啊!十几里山道都由麻石砌就,忽而拂过山梁,忽而潜入崖底。一群群千年的古木就在这山崖谷涧巍巍峨峨直面青天。一棵棵大树气度从容遮天蔽日如缎如绸。真是:“红云飞不到,云雾有时来”,“大树华盖闻九州”。

天目山杉树是个拥有一千四百多个成员的大家族。胸径一米以上的大树就有400多棵。曾被乾隆皇帝封为“大树王”。那身着棕红豹皮的金钱松更是气势峻穆苍劲伟岸,幽幽深谷间比肩接踵真插云霄巍为壮观。 我手中的相机忙碌不停,口中喋喋不休,呢喃不已:伟哉!壮哉!空前绝世!哦,我们只是幼小的婴儿…… 是的,在这片千年的古木林间,生命肃穆,即便再壮阔的感慨,在这里也只是一声摇篮里轻轻的叹息!

树龄长达两千余年的“大树王”,明代已成四五人合抱之围。传说清乾隆皇帝登天目曾用玉带量此树,并赐封“大树王”。民间盛传其树皮能避邪治病,游人香客竞相剥取,直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树王”终于不幸枯死。现在的游人依然能一睹傲立不倒的“大树王”之尊容,而几人合围量树更成了“到此一游”之人的乐事。
西天目山为江南宗教名山。地处全山中心位置的开山老殿,为佛教临济宗中兴之地---狮子正宗禅寺旧址。 山南麓的禅源寺始建于明代1425年。寺院香火最盛时占地40余亩,禅堂寮舍500余间,清雍正皇帝曾敕书"禅源寺"额。
天目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联合国植物基因保护区。除了俊峭的柳杉,雄健的金钱松,还有许多的中生代孓遗植物。天目铁木、香果、领春、连香等等,都是世间罕见的树种。特别那有一亿多年树龄的天目银杏,被称为是地球上目前最权威的“活化石”。天目山之树,每棵大树都已历经无数冬夏,却依然铁杆虬枝绿叶扶疏一派生机盎然!千万年风霜雷电不屈不挠,千万年世间岁月不卑不亢;苍桑透示着坚贞稳重的气节,葱翠映衬出温润巍然的坦荡……天目山,大树的王国;天目山之树,树中的帝王!

山道曲折幽静。一路仰望,倾情、醉心,留连在大树王国的海底世界。虽不觉疲倦却常常停下脚步,或静坐于石阶或平身于草地,只为享受这深林幽谷的玉韵清风。天目山之风起于山崖溪谷,落于碧云林端,只闻浅浅宏鸣隐隐而来,却无山雨松涛澎湃之势。清韵爽身酥肤沁脾,亲和宜人。

有“三代有约”、“五世同堂”、“八大弟兄”的古柳群相植于峭壁断岩之峡地。峻拔的树杆冲天耸立凌空千仞。那岩顶醒目一景:倒挂莲花。这石岩莲花想必也倾身倒立千千万万年了,却依然不凋不零含羞绽放,当也是因了天目山玉质清风晶莹仙露的润泽吧。

听说东、西天目山之顶各有一池,像一双明亮的眼睛仰望长空,天目之名即由此而来。说西天目太子庵前还有一方碧池。池水秀波潋滟、清澈见底、甘甜爽洌。能洗失明之目重见光明。固而得名“洗眼池”。可惜这几方仙池我们都未能谋面,却将那跌石撞岩的山谷涧流记忆得尤为深刻。我们顺十里山道走谷穿峡,徜徉在大树王国。一路与我们相伴的便是依山势而奔的天目山的涧水。山为天目,那这水当然的就是源自苍天了吧。天目山之水飞流瀑湍仿佛从天而降,忽而瀑流喧泋、万壑雷鸣、气势峥嵘;忽而撞岩击石、银瓶乍破、喷珠溅玉;忽而蜿蜒直白、细曲淙淙、清韵叮咚……山高石险,岩陡林深,然白水之声尽显,豪放婉约相间。天目山之水是天目山的命脉。滴水穿石,这千年的急流穿就了一方方碧池,就有了给上山的游客歇息的一个个池边。掬一捧清泉入口,顿时舒筋解乏、神清气爽。

天目山人文丰厚。道家、佛家、儒家等等,以及一些大诗人大文家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印迹。但在我造访的信息里,唯一保存难忘的却是几位连姓名也不知晓的天目山的布衣山民,那些用肩膀将泥沙和石块担上山崖的修路人。西天目山及顶,海拔1500多米。山势曲折崎岖,险峻峥嵘。20华里的石阶山道,便是依山就势穿行在山崖、峭壁、深谷之间。佛道禅缘观风赏景。当人们徜徉在大树王国,慨叹天目大树的“古、高、稀、美”之卓绝时,是否会想到这承载游人的千年古道也是一番卓绝呢?这卓绝不是源于巍然神斧,浩荡天风,却是来自布衣草鞋的庶民百姓啊。靠的就只是一根扁担,一副肩膀,一双粗糙大手。 20华里的石阶该用多少块山石?20华里的山道该要多少方泥浆?天目山纯朴的山民们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一担又一担地筑就了山道。泥沙压在肩头,腰背弓在山间。一步一趋,一步一喘。下山的道间,我看见一对父子正挑着沉重的担子寸步上山。他们告诉我,这样的工作他们已经做了几辈人了。每天几乎都是这样的或扛或挑着一百多斤的白泥浆沙进山五、六趟。他们的言语里没有一丝的埋怨,说他们与天目山已经世代相住在一起,说上山的石阶路不经常修整就会塌掉或者会崴了游客的脚,说山区老百姓生活就是这样的,说这是他们的工作。千秋百载春夏秋冬,这石阶山道虽是逶逶迤迤曲曲折折险峻狭窄,却阶阶平整踏实,步步稳固宜行。真是百炼钢成绕指柔啊。正是这些平凡质朴憨厚的天目山民们把崖的陡峭峰的缥缈涧谷的森严化成了游客们的风的惬意,水的柔情,大树的威仪!

转自:http://amandagaoliping.spaces.msn.com/Blog/cns%2135984FE888737234%21145.entry33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