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杭州游记——6月17日 |
[游记]杭州游记——6月17日 |
2007-08-06 sina.com.cn |
6月17日,6点 ,长春龙嘉机场。天色阴郁,还算凉爽。习惯了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虽然驾轻就熟,但容易使人产生慵懒、懈怠,也容易让人思想单纯、闭塞。短暂的离开,也许会想念,但也算一种思想的开阔,心态的调节。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上了一回大学也没离开长春,行的路自然不多,所以这也算一个难得的星期。起飞的一刹那,一束阳光透过云层,照到了机身上,带着一种珍惜的感觉,心情立刻雀跃起来,希望这次杭州之行,会更清爽一路。 10点50,飞机穿出云层,落到了几百公里以外的萧山机场,刚下过雨,空气很闷,不过满眼都是绿色,水池中青翠的竹子,冲淡了飞机上迷蒙的睡意,提醒我真的来到了这个满是历史和传说的人间天堂。出了机场大厅,先碰到了一个警察,在发警民服务卡,作为外地游客,立刻感觉亲切了很多,虽然没什么大事,自然有了一层安全感,也比较佩服政府部门的这种服务意识。机场大巴的乘务员一口杭州郊区普通话,介绍了行程,然后挨个解答路线问题,很温馨。路边看到的多是独立的二层小楼,外观风格却别样,尖圆的的欧式屋顶,每层却都是琉璃瓦饰边,第二层却都有中式的厅台,个别的还是比较完整的翘檐凉亭。也许 这种圆球式的尖顶是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体现,而厅台应该是亚热带气候下透气纳凉的需要吧(后来问出租司机才知道,原来那白钢的尖顶多为避雷用的。) 快中午了,风景来不及去看,先得填饱肚子。品小吃,乘务员推荐 “知味观”(延安路店),也是大多数本地人长去的一个地方,好而不贵,丰富实惠。不过人是真多,找了快半个小时才找到座位。小龙包子,辣味田螺,糯米蜜藕,味道很是鲜美。 吃饱了,最想看的自然是比西子还美的西湖了。也像很多人一样,带着满心的期待与好奇,急切的想一睹芳容。提着行李从知味观出来几十米就看到了传说中的这片水域了。 都说晴湖不如雨湖,刚下过雨的西湖,自是山色空蒙,水波连天,树影摇曳,舟楫点点。似淡妆浓抹,若有还无,也如少女心事,欲说还休。在水波荡漾间,在绿茵伸展处,茫茫一线,水、天、山、树亦真亦幻,聚离分合,恍然如梦。 浑然融合的山水,让人忘却了红尘琐事中的纷扰喧嚣,也黯淡了不安分的茫然驿动,消释了满身的疲惫抑郁,在湖滨路上迎风漫步,吹拂在脸上的是一种清爽,飘荡在心间的是沉醉。 晚上和同事们结伴漫步,这个季节已经没有柳烟桃红,但落日中的苍翠和柔波也是另外一种景致。 (望山桥上) 堤上由南而北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民谣说,"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步步风景各异,正迎合了人们探新猎奇的心理,2.8公里的路,走下来也不觉得太累了。 下了跨虹桥,右转,是一系列的名人纪念地。黄宾虹、“鉴湖女侠”秋瑾、武松墓、苏小小“慕才亭”,正是这些充满侠、义、才、情的历史名人,使西湖在柔美秀丽的外表下,更充满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也多了些慷慨、深沉、而雅、端庄。 黄宾虹,著名国画大师,在一篇书法文集里读过他的介绍。再前走,是一座亭子,即“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风雨亭,随着岁月变迁,原来的秋瑾墓碑不见踪迹,也许已经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了。1913年孙中山题匾额“巾帼英雄”,曾经的墓表石刻冯玉祥题联:“丹心已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在亭边没有看到,走过回眸,想起了鲁迅的小说《药》…… 顺着石路往北侧稍拐弯,又是一座亭子,已是夜色降临,借着灯光隐约看到亭下碑刻,边看边读“宗羲……”,旁边同事都大笑起来,走进一看,原来是“宋义士武松墓”。时人为“利”奔波苦,“义士”今已不多矣…… 往前几十米又是一亭,远远看到亭下墓冢,是传说中的南齐歌伎苏小小的墓地了,她的身份没有考证,但她的诗“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应该是对真心爱情的一种向往,所以才有历朝的文人在她几千年后仍遐想与追忆不止……凭吊者众多,后人在此修建“慕才亭…… (亭柱上石刻) 与“美女、才女、情女”相遇相知,似乎是历代才子文人的共同追求之一,也难怪书圣写“曲水流觞”中“流”字要少一点,是说要少一点才气,多一点风流吧。 很遗憾没有去孤山,把对西冷印社和“梅妻鹤子”林和靖的瞻仰留个下次旅行吧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46d1d5b010003oj22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