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杭州游记 |
[游记]杭州游记 |
2007-07-24 blogcn.com |
图片放在图片博客里了,就不一一贴啦 2.21下午 尽管浓雾不散,徽杭高速还是两个半小时就把我们送到了杭州西客站,十一点一刻到达,西客站秩序井然,比较有意思的是出租车只有一个通道,要打的的旅客们排队,有交警维持,放行一辆出来一辆,像游乐园里坐过山车,虽然比停一大片车自己找车等的久些,却不乱。 雾渐散,仍没有天晴的迹象,我们在延安路的浙商银行下车,茫然了一阵弄反了方向,向北 走去,路过了几条颇为陈旧的老巷子,青砖石门楣的老房子和北京的胡同又有几分不同,在教场路路口,一栋朱墙白顶白窗的西洋建筑不知是否是一座大教堂。正想过去看看,被老爸叫住,于是开始回到正道,向南前进。 午餐在路边的一家平乐面馆,可惜东坡肉售空,点了五元一碗的片儿川,原以为是猫耳朵之类的面食,却发现只是加了雪里蕻菜、笋片、猪肉片的面条,味道倒是很不错。原来这片儿川里还有故事,清时全省到杭州来赶考的各地读书人很多,店主为招徕这些读书人的生意,就以雪里蕻菜、笋片、猪肉片烧制成的大众化面专门供应外地穷苦书生。有一次,一位年轻秀才来吃面,只要一碗阳春面,店主见他眉清目秀,家境贫寒,特赠送他一碗片儿川面,外送三只茶叶蛋,祝他连中三元。后来,这位秀才中了贡士,放榜之日,特到店里向店主致谢,因小面店尚没有招牌,就提笔写了“奎元馆”三字。从此,奎元馆的片儿川面名声大振,食客盈门。 奎元馆的片儿川烹调与众不同,要先将笋片、肉片与雪菜用沸水氽煮,再加人工手制的面条烧煮而成。因“氽”与“川”同音, “片儿氽”就叫成“片儿川”。 乘我们等面之际,老爸出去找旅店,路遇一人乃二十年前认识,实属万幸,于是介绍了不远处板桥路的悦兴酒店,普通间100元/天,后来才逐渐发现这一地理位置的优越,旅社隔壁便有小超市,网吧,点心铺,对面是市一医院,旁边是延安路的公交总站,直往西走是西湖,正南方向便可直达吴山一带。 安顿妥当,我们下午两点半出发去西湖,步行不到十分钟便到了五公园,游船从湖滨出发,到湖心亭,再到三潭印月,然后可自行选择花港观鱼、岳庙、中山公园、湖滨之一,我们选择了花港。不再赘笔景色,只记得湖心亭有一块虫二碑,乃取风月无边之意,置身岛上,的确如在仙境,雾中西湖别有一番趣味,天水一色,远处雷锋塔和城隍阁若隐若现,虽说大年刚过却无丝毫冷意,湖边岛中的垂柳已吐新芽,大多纤细如丝,随风摇摆,比起北方高大的垂柳来又多了几分柔弱妩媚之感。 花港观鱼并不是想象中的一个鱼池,而是一个完整大气的公园,亭阁假山草地白鸽,鱼儿们早已经被人宠得肥头大脑,争先恐后的在泛着油污的湖面上跃起争食,倒是门外的清渠里有两条似乎是漏网的小红鱼,纤巧灵活惹人怜惜;在孔雀园,一只白鸽夹在一蓝一白孔雀之间闲然自得的散步,很有意思,莫非也以为自己是孔雀中的一员了 暮色已降,沿着苏堤漫步,在西湖边,无论如何脚步是快不起来的,哪怕有再紧凑的行程。风声渐起,拂乱了发丝拂乱了柳丝也拂乱了平湖,很奇特,西湖的岸边是没有栏杆的,有时是平整的水泥堤岸有时是参差错落的石块,总之没有栏杆,水面就挨着岸,几乎是齐平,起了风,像海边的潮水一样,湖水就怕打着一阵阵的冲击在石块上,再退回去,站在岸边,心却是静的 再就是一路看到武松墓,苏小小墓,秋瑾墓,当时搜索的时候就发现,杭城的名人故居多,名人墓也多,简直数不过来,想到徽州孕育了很多人才却大多最终都走出去了,杭州却吸引 了更多的人来到这里终老这里,也许更多的是历史政治方面的因素。不同城市的风格脾性也可以从这里略窥一二吧 来的太晚西泠印社关门了,成了老爸的一个遗憾,楼外楼生意太好,见识了一下里面的金碧辉煌继续赶路,夜西湖灯光点点连山顶上的树枝间也点缀着点点的彩灯,城隍阁和雷锋塔像金色的空中楼阁,应该来说并不亮却挺有层次,不张扬 可惜在断桥上没有啥感觉,走上一段上坡的柏油马路就下来了,还是在船上看的感觉好,身在桥上不知桥哦。在湖边的一家饭店里,终于吃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坡肉,还有卷起来像小荷 叶般的滑滑的莼菜。 走回旅社,才发觉很远... 半夜被响彻全城的鞭炮声吵醒,不知道今天在杭城的传统中是个什么样的日子 2.22 K315直达虎跑,沿南山路经过了中国美术学院,雷锋塔,净慈寺。很喜欢这条路雨后的感觉,一座座古典大气的建筑,或许是临着美术学院的缘故还有很多家别致的咖啡馆,有时间来走一走也很有意思的。 到了虎跑,石板路还是湿的,还得感谢昨晚上那场雨啊。进山的路一侧依山,一侧是潺水,高大的水杉比城市花圃里的那些兄弟们幸运多了,就这样一排排立在湿地里。很多老人 带着大桶小桶排着队在等候接虎跑的水。 然后先后去了李叔同纪念馆,仰心亭,弘一法师舍利塔,济颠塔院,五百罗汉堂,梦虎,钟 楼。二十多年了,大老虎别来无恙,老爸老妈又在同样的位置合影留念。 下山时遇到一对有趣的老夫妇,老先生旁若无人地站在一片空地上高歌,老伴在一边合着唱 ,行人纷纷侧目,攀谈起来,说是沙家浜来的,儿女们上山了,老人便在山下等候,吼两嗓 子怡然自乐,临别老奶奶还在后边大声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六合塔和虎跑是联票28,登塔的时候还是雾天,13层塔高,朦朦胧胧的看到钱塘江大桥,出 来的时候就放晴了。山上有座六合塔苑不错,集齐了全国各地各个时期的名塔几十座,虽是三五米高的模型, 却也十分精细逼真,风吹日晒落了枯叶长了青苔也与真塔外观无异,高高低低散布于山坡各处,我们单是看热闹也看得惊叹不已,若是对建筑有喜好研究的人一定收获更大了。 停顿一番,查了地图决定先去704行宫,坐Y5在空军疗养院下车,似乎一直没有坐过很挤的车,顶多两三个人站着,司机很有意思,听我们在后面说着买票的插曲连笑不已,接着开始跟我们聊林彪林立果。下车直走,经过了盖叫天墓,就在路边,很简朴的一个小亭子一个青冢,长眠着这位艺坛名角。 寻访浙江宾馆,一路走去,对面的茅家埠像一幅画一样清秀可人,芦苇草甸水面,简洁错落的小屋,差点就忘了这里是风景区了,能安静地住在这样的地方真是幸福啊...路边看到一 棵盛开的白色山茶花,这个季节是茶花盛开的季节,然而景区路边大多是红色粉色的花,白色的却仅见到了这一株,突然就想到了歌剧里茶花女头上别的那朵白色的花,果然美的惊人 林彪的704行宫就在浙江宾馆里面,近年才开放,虽然参观的人很多,却因为其特殊的背景不像其他景区那样很远就有指示牌,行到宾馆门前,还没张口问,保安眼明口快就说往前走左转。庞大的地下部分由长长的通道连接,每扇厚十多公分的大铁门让人心惊胆战,印象里还有通道两边的墙上“踩”满的鞋印,墙上挂着的林彪表“忠心”的语录,如“大海航行靠 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等等。行宫毕竟只开放了很小的一部分,地上主体部分已经和宾馆连为一体,但仍然能够感受到当时其规模之大设计之奢华。 走了一程,在都锦生故居和上香古道的两块牌坊口坐上开往灵隐寺的公交,下了车,那是相当热闹了,人山人海,红旗招展,这才体会到了一点假日旅游的气氛,又走了好长一段才看到售票处,飞来峰要35,灵隐寺要30,那也是相当贵了,可来往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听老妈说当年下了车就见寺庙,如今是完全找不到旧时路了。在门口的灵隐石碑处立此存照就免进 这里的公交管理也很有意思,通过地下通道分为两列排队,一个坐队,一个站队,坐队是严格数着人数放行的,保证有座位,因为那天排在站队的人数为零,所以只能估计是坐队放完了再按人数放行排在站队的人,这样如果路程短赶时间的话就排在站队好了,能早点上车。只要没有人排站队,即使坐队排得再长,车上也没有站着的人,选择了要求座位就要付出等 到了岳庙已经五点距离关门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匆匆进门。相比岳飞岳云朴素的青冢,纪堂建的很是宏伟气势,还有那堵精忠报国墙。 关门出庙,天色已晚,想去河坊街但又找不到合适的公交,正犹豫是否要打的时遇到一个好心的jj,她也打算带着她的爸爸奶奶去那,告诉我们乘K7到解放路下车就很近了,于是节约了二十多块钱,在河坊街和他们告别,走了一段路jj又特意跑回来告诉我们这里的东西很贵,一定要大力的杀价不要心软,真是好心人哦 在吴山广场转了很久,主要是打听越剧演出的戏台位置。广场有一个现代化的吴山剧院,门口有一个露天的戏台,平时周末会有免费的戏曲演出,越剧滑稽戏都有,不过似乎不是网页上看到的那个活动。又问了好几个人州治纪念地在哪儿,大伯大妈们都很热心,终于了解到吴山上有一个戏台,很可能是在那里,但是演出时间也没有人知道,看来能否赶上只能是可 然后去河坊街,很有特色的一条仿古街,两边的街铺挂满了红灯笼,背景的黑色天幕上不时绽放几朵烟花,夜景和白天的感觉还是很不同的。这条街的有趣并不是因为古老的历史感,而是特色。甚至这里大部分店铺可能是后来规划修建的,但是不论是身上爬满了小孩子的弥勒佛像,还是大宋沙包,武大郎烧饼,穿着长炮戴着瓜皮帽的拉大片的,还有吆喝着大碗茶背着长嘴壶的伙计,却让你时时刻刻都觉得新奇,每走一两步都有新的发现,吸引着你不断的往前走,往里看。更让人赞不绝口的是这里居然有如此之多的能人巧匠,每一个小木棚里都藏着一手绝活,泥人,糖人,草人,面人,画匠,鼻烟壶内画,玻璃烧制,微雕米刻,葫芦烙,蛋壳雕刻,香包,手工布鞋...几乎能想象到的手艺都能在这里看到,每一家都与众不同,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十五分钟现场为人捏泥塑的人,在大家的围观下,一根小木棒,个头像就栩栩如生的诞生了,还有那个草人桥,小时候只见过编蜻蜓和蚂蚱的,却没见过还能编出那么多复杂生动的东西。艺人们埋头完成自己的作品,人们驻足欣赏木架上最精美的代表作,更多的是欣赏他们的手艺和制作过程,同时也惊叹小小的一条街怎么会汇集如此之多的人才。还有尼泊尔工艺街,在那里和一个笑呵呵朴实的尼泊尔商人和还有他的小千金合影,十块钱的价格几乎是半买半送了一个彩绘的小像。小吃街也不错,可惜已经没有肚子了...相比于屯溪的老街,历史是足够了,后天的治理和维护却有些辜负了它,也是不比不知道,或许可以多一点的启示,旅游城市的建设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建新房修老房美化亮化绿化的表面上,可以看到的是现在对建筑和环境的保护已经卓有成效,但长长的一条街铺却只是各家卖着相似的东西,既然名为老街,就不能再是简单的让游客们来货比三家购物的意义, 怎样能挖掘文化发挥人的活,让老街多一点点嚼头多一点点逛头,路漫漫啊 十一点,结束第二天的行程 2.23上午 http://images.blogcn.com/2007/2/26/6/hongyuang,200702261113.jpg 在杭城的最后半天,好在昨天晚上看了路牌直接在市一医院站上车,K8到达高银树街东口,再游白天的河坊街 出发的太早,大部分店铺还没开门,果然还是晚上的街道有味道,颇有清明上河图的感觉,于是径直走到上书胡庆余堂国药号的那堵大白墙前,瞻仰一番。缔造了“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的胡庆余堂是绩溪的清末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集巨匠、摹江南庭院风格耗白银三十万两于1874年创立的,高大的青砖门楼上,百年来,就一直携刻着“是乃仁术”四字。初看以为胡庆余是一个大药商的名字,只知道胡雪岩是徽州的大商人,却不知道这里头的故事。药堂建筑难得的保存完好,听里面的工作人员说是因为文革的时期巧妙的关闭了药堂才躲过了一场劫难,今日的药堂仍然生意红火,里面的中药博物馆门票10元,文字图片实物标本一 应俱全,可惜没有赶上有讲解,中药的博大精深,丸、散、膏、丹、剂,从化石到金属到千奇百怪的动植物似乎没有不可以入药的,惊叹却是一定的了。 匆匆走过钱皇的古玩字画市场,就奔往老戏台。其实地点在哪儿啥时候开演都不知道,上了山边走边问,眼看就要中午,连走带跑,经过了药王庙也没敢留步,终于循着一点乐声找到了戏台,总算实现了老妈的心愿,好不激动。好在开演不久,两个小演员正唱着《城隍庙》 。第一次看到传统的戏台,红木的柱子,花架子的台顶,两侧是将入和相出的垂帘,背景是大幅的牡丹图,台下观众并不是很多,大多是当地的爷爷奶奶大叔大妈,大家都站着仰着头乐呵呵的看,第二出折子是《盘夫索妻》,这段最精彩了,尤其喜欢那个嗓音清亮扮相俊朗 的小生,起初的麦克没电让好多人都惋惜了一阵,扮演妻子的老师的纯正的金派唱腔也博得大家的阵阵喝彩。啦啦,这次最开心的就是和两位戏中人合影,想想都乐得合不拢嘴,嗯,估计俺一个小孩子在一群中老年人中间不停的穿来穿去按快门也过于显眼了,...最后一出 是《九斤姑娘》,热闹活泼,很适合庙会的气氛,不过还沉浸在刚才的兴奋之中,也不记得看了啥 下山的途中参观了伍公庙,重温了伍子胥的传奇故事,然后穿越了鼓楼,可惜不开门,开门 了估计我也不会买票上... 顺利在鼓楼车站结束了景点的旅行,去往武林广场逛商场,回到了城市的状态 提前十多分钟赶到车站,快客坐着一点都不累,屏幕里在放007皇家赌场,蹩脚的中文字幕 |
转自:http://hongyuang.blogcn.com/diary,426453.shtml37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