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江回来以后,常感到意犹未尽,它是如此地博大精深,绝不是一次走马观花的游览就能够了解,发现的。这种想法在脑海中盘踞久了,终于按捺不住,暑假一到,就呼朋唤友,浩浩荡荡出发了。 这次是一辆奥托车,五个人,路线是从攀枝花到丽江(攀枝花是从铁路到丽江的最近处,很多乘火车来的游客都在这里转汽车到丽江)。 (一) 在路上 同上次不一样,这次是在雨季。路况总的说来不理想,一是修路,二是泥泞,所以路上还是发生了几件事。 我们是早上五点出发的,刚离开市区就开始下雨,越下越大,到一处洼地的时候,路面完全变成了一个水潭。由于只有这条路,犹豫了许久,决定冒险闯过去。恰好有一辆桑塔纳赶来,便跟着走,谁知忽略了两者底盘的不同,眼看着它过去了,我们却被卡在一块石头上,动弹不得。 我连续地倒车,前进,都只是徒然地在水里挣扎,最后只有大家下车,站在泥泞里推。好不容易把车推出来,开到一处维修店仔细检查了底盘,又换了衣服,耽搁了个把小时,又才上路。 接下来上了高原,虽然一直是烟雨蒙蒙,但还算顺利,直到永胜县城外。 这是一段正在修的路,被挖的坑坑洼洼,加上积水和泥泞,连坦克走起都费劲,更别提我们这辆小小奥托了。勉强走了一截,终于陷在一个大坑里,任手推肩抗,都无法前进一步了。 正在一筹莫展,路两旁突然冒出一群汉子来,精赤着上身,抡锹荷锄地围在四周。我们不明就里,见他们人多势众,都慌了神,女生更是花容失色,以为遇上土匪打劫了。一个汉子走来,用土话带手势比画了半天,才弄明白他们是要帮我们把车抬出来,但要收钱,我们这才把心放下。最后谈好60元,七八个人一起用力,就象抬轿子一样,车整个就起来了。道过别,看见他们又回到各自岗位,等待下一个顾客。我想他们这个雨季一定收入不菲。 (二)大研镇 下午四点到大研镇,正赶上看见一副千载难逢的场景。 上次来四方街就注意到街道极为干净整洁,巨大的街石个个都光滑可鉴,一尘不染。当时以为是有人随时打扫,但一直都没看见城市中常见的穿制服的保洁人员,这回来了才找到了答案。原来纳西人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善于合理地利用自然。这点体现在人们的各个方面,最典型的是对水的利用。从玉龙雪山融化的雪水,通过水渠引到大研镇,然后巧妙地分成许多小股,进入纳西人家的房前屋后,锅沿灶头,不用出门,打开盖板下面就是活水,可以洗衣,洗菜,饮用水则来自水井,水质绝对甘甜纯净。对水的利用还体现在对街道的清洁上,每天下午四点,就放下水闸,把水拦起来,到了一定水位就打开,因为四方街的地形是有意设计成微微倾斜,这样借着水的冲力,整个街道就干干净净,完全不需要人力。据说这种做法已延续了几百年,即使是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也如此。同丽江许许多多其他传统和风俗一起,这也成为一道风景,以其独特的创意和实用性为人们所称颂。 当晚住在纳西人家中,玉水客栈,一人15元,既能过夜解乏,又能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千值万值。 一夜无事。 (三)长江第一湾和虎跳峡 因为要去长江第一湾和虎跳峡,所以很早就出发了。 长江第一湾距大研镇80公里,位于石鼓镇。万里长江同怒江,澜沧江一同发源于青藏高原,结伴南下直奔印度洋,可是到了石鼓镇这里,长江却不辞而别,突然来了个360度的大转弯,掉头向北,奔向广大的中国腹地。而另外两条,则流入缅甸和越南成为萨尔温江和湄公河。 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就象来到了江南,一点都没有高原普遍的那种山高峡深的景色。江面很宽,缓缓地流过两岸成排的垂柳和点缀在片片翠绿田野中青砖红瓦的农舍。车沿着岸边行驶,就好象走在青衣江畔一处农庄。 离开石鼓镇,很快到了桥头镇,举世闻名的虎跳峡就在前面了。 来虎跳峡之前曾听说过一个澳大利亚姑娘的故事。说她来到这儿后为其壮观倾倒,回国马上变卖家产,辞去工作,到虎跳峡嫁给当地一位瘸腿老农,共同开起了一家小客栈。我对此半信半疑,这次来了便先去拜访她,可不巧她去丽江办货去了,只有老板,偏又沉默寡言。无奈只好怅然离去,我想,还是从虎跳峡回来再去找她吧。 从桥头镇到虎跳峡大约十公里,但不知为何如此国际闻名的旅游圣地居然只有一条乡村级的土路连接(听说现在已修好一条高等级公路)。路窄,车多,加上下雨泥泞,我们又经受了一次考验。路沿江而凿,一边是陡峭的山崖,一边是咆哮的金沙江。走在这样一条路上可真是需要胆量啊!山崖上布满悬空的巨石,张牙舞爪,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脚下是泥潭,深坑,稍不注意就打滑,任打方向,踩刹车都不起作用,而深不可测的金沙江又在微笑中暗藏着杀气。连续的几次打滑后,车里的人实在是承受不了,竟弃我下车,剩下我咬紧牙关,站站兢兢挪过去,等到了安全地带,才发现全身都湿透了。 再往前行,远远就听见前方响声震天,水汽氤湮。我们知道,虎跳峡到了。 虎跳峡是一段绵延数十里的峡谷,分为上,中,下虎跳,一般人们谈论的是上虎跳。金沙江流过长江第一湾后一路向北,但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这里被挡住了去路,惹急了便硬生生在两山中撕开一个口子,原本数百米宽的江面突然钻进只有几十米宽,落差达四五百米的缝隙,其声势和气魄,不身临其境是难以想象的。 顺数百米高的悬梯攀缘而下,还在半空,就已笼罩在铺天盖地的水雾中,江水就象一头发怒的猛兽,张牙舞爪,不可一世地施展其无比的威力。它吼叫着,愤怒着,警告一切敢于藐视其权威的生灵。他是这里的王,这里的至尊。没有人胆敢对他不敬。树木,花草,石头,雪山都对他顶礼膜拜,俯首称臣。 从石阶扶拦下至江边,可以看到狭窄的江心卧着一块巨石,它把激流截分为二,咆哮的江水喧泻其间,惊险无比。相传有猛虎借这块巨石一跃而过,因此才有虎跳峡之名,现在巨石上书着大红的“虎跳石”三字。 在下石阶过程中,未见江水先闻涛声,远远就能感觉到虎跳石的声势夺人,激流的轰鸣回荡在山谷中,人的耳膜都觉得微颤,会有虎啸龙吟的感觉。到了虎跳石边,相互间说话还得大声喊叫。 站在江边,翻飞激荡的江浪一层卷一层,冲击着虎跳石,进桥头时还看着是碧蓝的江,在这里都是垒摞的白色浪花,心中油然生起“卷起千堆雪”的豪勇之气。 沿当地群众扎的把江岸和虎跳石连接起来的木桥,小心谨慎的扶岩移步,坐在石上双手抓紧石棱,感到一股强劲的气流兜着自己,不知是峡风刮过,还是激流造势。江水湍急气浪激荡,觉得天地间一片雾气空朦,又是心惊胆颤又是豪情万丈。在伟大神奇的大自然面前,我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无助!- 离开虎跳峡的时候,没有去找女店主,我想这已不需要,因为我已经找到了她留下来的原因。 (四)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不在人间,是神住的地方。神选择了香格里拉,香格里拉也选择了神。 我不是神,但我知道怎么变成神,那就是去香格里拉。于是,离开虎跳峡,我们一头钻进了迪庆州。 迪庆是藏族聚居区,临近西藏和缅甸,境内有横断山脉,梅里雪山,三江并流等著名景观。 189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他明言“香格里拉”在中国藏区,地处雪山环抱中的神秘峡谷;附近有金字塔般的雪峰、“蓝色”的湖泊、宽阔的草甸,还有喇嘛寺、尼姑庵、道观、清真寺和天主教堂;人与大自然和谐相生,多种宗教并存,多种民族共处;人们不分种族、男女、宗教,共同在那里生息繁衍;那里的寺庙金碧辉煌,寺内园林典雅,中外藏书丰富,早晚乐声悠扬;山里有的是金矿,人们却只“适度”开采;那里虽长期靠马帮与外界联系,此前却早有许多外国学者前来考察,留有诸多遗物……显然,那不仅是一片景观,也是一种意境。 近年来,海内外专家学者经多方考证,认为希尔顿小说中的“香格里拉”原型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州境内。 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 从虎跳峡一路向北,基本是沿山麓蜿蜒而行,穿梭在高山峡谷中,不时见到大队的,或小股的骑车旅行的外国游客,他们正在用一种最直接,最亲密的方式体验着大自然,若不是要赶路,真想弃车加入他们。 在翻过最后一座大山后,便进入藏区,景色豁然开朗。 眼前是一片片辽阔的高山草甸,成群的牛羊点缀其间,远处沿山势而上,层层冷杉林一直沿升,知道被雪峰挡住去路。行驶在这样的美景中,我们仿佛凭空增添了屡屡仙气。 在将近小中甸前有一条路,长约四五百米,有许多藏族小孩手举一碗碗当地产的刺莓招揽过往的车辆,一元一碗,味道极为鲜美。我们戏称这段为“刺莓路”。 小中甸是一个小镇,布局就象美国西部,一条公路两旁全是藏族店铺,每家差不多都是买藏族特产,有牛羊肉干,皮货,饰品,藏刀等等,还是值得看一看。 下午五点到达中甸县城,没有停留,直奔依拉草原。 (1) 依拉草原 依拉草原是位于离县城不远的那塔海边上的大片沼泽,因有大量来此越冬的黑颈鹤而出名。人还在半路,就已经看见这些仙界的精灵在空中翩翩起舞。 一到停车场,便被成群的马队围住了。牵马的汉子,姑娘,小孩甚至还有老人,个个精神抖擞,买力地向游客展示他们精湛的骑术和神峻的坐骑。我挑了个小孩,迫不及待奔向湖边。 策马奔驰在草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完全不必考虑方向,位置,只凭感觉,由着性狂奔,马儿也卖力,不时表演两个绝活,或突然倒立,或飞声跃起。在惊呼声,笑声,马嘶声和鹤呖声中,整个草原是那么充满活力和朝气。 ( 2) 夜宿藏家 离开塔拉草原,天色将近黄昏。把车随意停在路旁一户藏家门前,便冒失地上前叩门。 开门的是男主人,身后跟着两条威风凛凛似人大的藏犬。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很爽快地同意借宿,并且还愿意提供晚餐和早餐,象征性地一人收五元钱。我们想说点什么感激的话,可看着他的热情,又觉得是多余的了。 进门时全家都来欢迎,有老奶奶,女主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我们围坐在火塘边,开始体验最自然,最淳朴的藏家生活。 藏家的房屋都很高,很大气,一般分两层,下层养牲畜,上层住人,由于通风和隔离的好,上层的人丝毫感觉不到异味。客厅很大,都在一角摆上火塘,里面燃烧的火四季不灭。离火塘不远供着神和祖先的牌位,藏民对佛主很虔诚,总有藏香,蜡烛和供品摆着。火塘周围的坐法也很讲究,靠佛龛一面是男主人,老奶奶坐,其下手和对面为客人,女主人和小孩在另外一面。四散坐下后,主人便拿出青稞酒,糍粑和酥油茶,茶装在一个常年放在火上的巨大的壶里,随时都是热的,糍粑则摊在火上慢慢烘烤,一会就有香味溢出。主人又取出锅,把青椒炒上,我们拿来路上买的野兔烤上,大家有说有笑,屋里一副热气腾腾的景象。 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的藏家大多都务农,经济不太好,虽然旅游业有所发展,但仅限于靠近景点的那几个村,远些的就不能染指。两个孩子一个读中学,一个小学,对外面的世界都很羡慕,梦想着长大后能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去,对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行为很是难以理解,希望我们回去后能寄点城里的东西,我忙不迭的答应。 谈的高兴,大家便唱起来,漂亮的女主人一副好嗓子,纯正的藏腔听的我们如痴如醉,边唱就边跳,人人都加入。藏民天生就能歌善舞,几个人围在一起就可以跳起来,这种锅庄舞极适合人多一起跳,越多越有气势,在藏乡尤其是节日里经常可以看到上百人在一起跳的场面。跳了一会,觉得不过瘾,干脆搬出一套套自己的服装,叫我们换上,这样就完全变成了藏家的内部聚会了,虽然我们的动作还那么笨拙。拿起相机一阵狂拍,让欢乐变成永恒。 晚上五个人一排睡在客厅铺好的地铺上,沉浸在刚才的快乐中,久久不能入睡。 ( 3) 松赞林寺 早上依依不舍告别了主人一家,奔向松赞林寺。 松赞林寺是云南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康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松赞林寺又叫归化寺,距中甸县城五公里。 从中甸县城往北驶去,在宽阔的草原尽头,群山之间,出现一座集镇规模的建筑群,极高处的屋顶上有镏金铜瓦熠熠放光,夺人眼目。这片近似古堡的建筑,就是松赞林寺。 沿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首先来到扎仓寺大殿。 大殿极为宽阔富丽堂皇,满眼都是金碧辉煌。可容1600人跌坐念经,但现在只有数十名喇嘛在这里。主殿上层镀金铜瓦,殿宇屋角兽吻飞檐,又具汉式寺庙风格。下层大殿有108根柱楹,代表佛家吉祥数。左右墙壁为藏经“万卷橱”,正殿前座供奉有五世达赖铜像,其后排列着著名高僧的遗体灵塔。后殿供有宗喀巴,弥勒佛,七世达赖铜像,高三丈有作,直通上层。中层有拉康八间,分别为诸神殿,护法殿,堪布室,静室,善室等。顶层正楼特设精舍佛堂,供奉五世达赖,七世达赖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传世法器等。我们在大殿里转了一圈,便跟随僧侣上到顶层,来接受活佛的开光。 来到活佛修炼的地方,已有很多游客排在那里。他在一个小房间里,轮流为人们开光。到我进去时,只见一位红光满面,慈眉善目的老僧坐在蒲团上,让我坐在他面前,他先把我的哈达(进来开光必须先买哈达,数量不限,一条2元)打个结,然后给我戴上,又念了几句经,把手放进净瓶中蘸点水撒在我额头,这就算开光了,据说可以保佑平安,带来好运。我想如果是真的那就保佑我明年考上研吧(我后来考上了)。 从楼上下来,看见有一个厨房。门口写着“女士请勿入内”,女士们只有愤愤不平地看着我们入内。里面不大,中间有天窗透光,下面是一个大灶子,上面一个大锅,有点象少林寺,旁边堆放着大腿一样粗的柴,一个喇嘛手起刀落就把柴劈开,另一个喇嘛在捣酥油茶。两个喇嘛都是虎背熊腰,英武不凡。一个老喇嘛让我们坐下,要请我们喝酥油茶,还教我们讲藏语,原来因口音的不同,四川甘孜的藏民讲“扎西德勒”,西藏这边就讲“扎西德咧”,反正他们都听得懂,没关系。不想女士们在门口等得着急,我们和喇嘛互相到别“卡拉究(慢慢坐)、卡拉休(慢慢走)。” 来到后殿,正赶上早课,几乎所有的喇嘛都来了,大概有数百人共宣佛号,声震寰宇,气势惊人。喇嘛们有老有小,不是各自念经,而是跟着一名老僧,有节奏地念,与其说念,倒不如说是唱,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在他们念的时候,游客还可以进入殿中,就近观察这种盛景。我看到有的僧人边念就掏出怀中的抄面,放在似碗似杯的容器中就水揉成一团放入口中。这段插曲也让我感觉原来修炼并不是世人想象的那样刻板,清苦,也是要讲人情味的。 出了殿来到寺庙后面,看见一座白塔。旁边有一处玛尼堆上的经幡随风飘动。玛尼堆是一些石块围成的石堆,藏民认为拜佛应该是每天的修行,但在路途上没有寺庙如何拜佛,就在路边用石块围成玛尼堆,顺时针围绕着它转,边转边诵经,上面飘着的经幡也是同样道理,风每吹动经幡一次,就等于把上面印的经文诵一遍,还有转经轮,你会发现西藏的宗教是转出来的。白塔下方四面有一排转经轮,我们围着白塔顺时针转了一圈,一边用手推动经轮,一边祈求佛祖保佑我们这次能平平安安,平时从来不拜佛,不知现在算不算临急抱佛脚呢? 下山后在寺庙前的小摊上买了正宗的藏刀,每把从十元到数十元不等,做工极为精细,值得带上一把,但注意坐火车或飞机就别卖,因为查出来是要没收的,除非你有办法瞒过去。 中午饭就在车上吃点干粮,因为要赶往碧塔海。 (4) 碧塔海 “碧塔海”是藏语,意思是“象牛毛毡一样柔软的海”。碧塔海自然保护区距离中甸县城32公里,海拔约3539米。湖面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平均宽7米。该湖从地质原理上说是断层构造湖。这里的保护植物以长袍冷杉和云杉为主,蓄积量达230多万立方米。 自然保护区地质上属滇西地槽褶皱,系古生界的支槽褶皱带中甸、剑川相带内。保护区森林由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常绿阔叶林、寒温性落叶阔叶林组成,这些森林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长苞冷杉、桃儿七和延龄草等,有大量的杉、松、栎、桦树木,构成青山苍翠景色。灌丛和草甸也是保护区主要植被分布地,灌丛中有大量杜鹃丛、草甸中有报春花、柳叶菜、马先蒿、毛莨花、金莲花等高山花卉。保护区内还活跃着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钱豹、小熊猫、马麝、林麝、猞猁、云豹、金猫、鬣羚、棕熊、黑熊、岩羊、黑鹤、绿尾虹雉、斑尾榛鸡、胡兀鹫、雉鹑、藏马鸡、血雉、红腹角雉、血腹锦鸡、大绯胸鹦鹉等。 把车停在碧塔海南线,来到入口处。 门口人不多,有一个藏族小伙子在那儿又卖票又收票,门票是三十元一位。但我们看入口很不规范,既没有栅栏也没有围墙,四周处处都是开阔地可以进去。于是就假装欣赏风景,三三两两地就混进去,过了一条河,就走在通往碧塔海的栈道上了。 因为占了便宜,大家很是高兴,有说有笑,蹦蹦跳跳地向前走,谁知道我们是自作聪明。 原以为一会就到了,可走了两个小时才发现不对劲,一打听骑马回来的游客才知道,原来从南线入口到湖边有十来公里,一般游客都是选择骑马,这样既省力又快。很少有人会徒步,而骑马的就不用买门票,所以那守门的才会这么松。 没办法,只好继续前进,幸好沿途的景色还不错,有小溪潺潺,林海茫茫,山风阵阵,走在栈道上,倒也趣味无穷。 下午四点到达一个大草坪,远远看见野花灿烂,马儿成群,便想走下栈道,去草地里。刚跨出去,远处一位藏民看见了,大声地呵斥我们,叫我们回去。等他走来我们才知道原来草地表面看起来美丽动人,却暗藏杀机,处处隐埋着致命的泥潭,人一陷入就会被很快吞噬,只有马儿不怕,它们有奇异的本领能感觉泥潭的位置。 继续向前赶,一天都是万里晴空,可到五点时突然飘来乌云,很快就下起雨来,而且是瓢泼大雨。 拼命地跑,到了湖边也顾不上欣赏,继续往前一头钻进住宿地。浑身都湿透,冷的哆嗦,赶忙换了衣服,挤到火堆边取暖,把湿衣服烤干。 晚餐是当地的一些特产,有干巴牛肉,蘑菇,野菜,蘑菇和野菜都是在山上采摘的,味道奇鲜,不知是很饿了还是什么,我觉得这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的一顿晚餐。晚饭后大家就围在火边和老板聊天,令人意外老板不是当地人,而是来自遥远的杭州,到这已有十来年了,也不想回去,一口吴侬软语,从他那里,我们了解到“杜鹃醉鱼”与“老熊捞鱼”奇观。 原来5月春回碧塔,山花烂漫,湖畔各色杜鹃竞放,当含有微毒的杜鹃花飘落湖面令游鱼争食。瞬时,鱼儿翻起,一条条银肚昏迷在湖边。一到月夜,老熊就来捞鱼吃。另外湖周围还有很多其他野生动物,如豹子,鹿,野猫等等,有些游客还亲眼看见过豹子或熊晚上来到湖边饮水。说到这里,我们都“哇”了一声,说岂不是很危险,老板白了我们一眼,说能遇见野兽那才是运气呢,能带给你运气,其实动物一点都不危险,只要你不伤害它,它绝不会伤害你,比起来,还是人类最危险,为了它们的皮毛和肉去捕杀,好在现在已有专门的保护人员巡逻,前几天还捉住一个盗猎者,听说被判了重罪。 “湖中之岛”是碧塔海富有特色的又一景观。“湖中之岛”像一顶绝色的礼帽点缀在湖面上,又像一个酣睡的婴儿静静地躺在母亲的怀抱中。岛上长满了云杉、冷杉和杜鹃。春夏之际,杜鹃花破蕾而绽,红白争艳,像一个艳丽的花环镶嵌在小岛上。每当雨后初霁,天边的彩霞、远处的雪山和近处的茫茫林海倒映在湖中,红头、绿头潜鸭和鸬鹚在水面游弋,高空不时地飞过一群不知名的小鸟,把一声声空谷幽鸣留在了这像仙境一般宁静而美丽的湖面上。 晚上睡在床上,窗外传来松涛阵阵,想象一只豹子或几只野鹿正离我们不远,心驰神往。 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乘着老板划的一艘小船,向湖中进发。正是风和日丽,水蓝如碧玉,云影波光间,透出无限的清丽,群峰尽映其中,水天一色,金黄耀眼。荡舟于湖中,静观能看到十多米以下的水底,成群结队的“重唇鱼”( 由于没有任何污染,所以碧塔海鱼类资源保存得较为完整,其中有一种鱼竟有三个嘴唇!这就是中国生物学家命名的" 碧塔重唇鱼" ,它是第四纪冰川时间期遗留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了)在水中嬉戏畅游,甚至连鱼身上的花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微风阵阵徐来,湖面似有千万条银蛇在参加仰泳比赛,又若成群结队的银鱼在水面嬉戏畅游,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湖畔四周,苍松古栎,遮天敝日。林海苍翠广阔,而身旁的草场犹如大山随意舒展的绿毯,草色青翠逼人,盛开的各种小花就像密织于草毯中美丽的点缀。而空气湿润,树木、青草和山花都透着极清新的亮光,微风吹来,又将这草场荡漾起一阵绿波花潮,仿佛从心里流过。高山临湖,山光水色融为一体,真可谓“半湖青山半湖水”。湖周围杜鹃花绚丽灿烂,湖畔鸟语花香,游鱼游曵于浅滩岸边。从杜鹃花海中向外望去,在广阔的草甸上,成群的牛羊悠然徜徉于鲜花点缀的草甸上。湖光与草原由此相映成趣,令人如痴如醉。 划了一个小时,在老板的带领下,停在湖边,上岸直奔林中。 由于昨晚刚下了一场雨,林中有极多的各色蘑菇。我们兵分几路,也不管什么样子的,先采了再说。不一会就满载而归,每个人都带回一大包。经验丰富的老板帮我们仔细挑选出来可以吃的,最后还是有满满一包。又继续前进,经过湖心岛(原来是可以上去的,但由于担心游客会破坏其脆弱的生态,现在不能上,只能在船上观赏),在北线弃船登岸。 登上岸才傻了眼,原来这里并不是我们停车的南线(碧塔海有两个入口,北线和南线,大多数游客都在北线下车,这一点我们预先并不知道),南线离北线有几十公里,而且没有专车到达。幸好从北线回中甸县城的车都要经过南线,大家商量了一下,只好到停车场去,看有没有便车可搭。好不容易遇见一辆成都团的车要回去,我们又是老乡又是家门地套近乎,我才得以搭上去。一小时后到达南线,把车开回北线把他们接走。 本来想去白水台,走哈巴雪山,虎跳峡回丽江,但一问我们的车根本不行,便沿原路赶回丽江。 在丽江,仍住在玉水客栈。晚上带着采摘的蘑菇来到一家川菜馆,让老板再次检查作成一个炒菜和一个汤,可两位女士还是不敢动嘴,倒是老板跑来大吃特吃,连声说好美味!我们才吃起来,果然是鲜美无比啊!回到客栈大家特意嘱咐晚上注意点,有谁不对立即送医院,还说轮流值班观察,结果人人一挨床就睡的死沉死沉,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第二天早上意外在街上遇到了大名鼎鼎的宣科老先生(此公因保护和宣传纳西古乐而蜚声海内外,电视上经常能看到关于他的节目,每天晚上在古乐宫主持表演),忙不迭拍照留念,他也很和善,谋杀了我们不少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