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情缘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东坡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我正沉湎这首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境里。车窗外,林荫茂密,绿草成片,高耸的树林重重迭迭,仿佛身在山中,天气凉爽。 “西湖,你们看!”不知谁喊了一声,我看出车窗外,一片水域映入眼帘。 西湖如一面平静的镜子,横卧在我们目前,有几只游船在湖中荡漾。 上了游船,大家争着抢占有利位置,观赏西湖。我从各个角度拍摄西湖的风景,感觉怎么总拍不到位,因为不能把整个西湖都装入镜头。一位同伴谐趣地说:“西湖是大家的,更是中国的,你怎么能够把西湖带回去。”是呵,西湖是数千年中国文化典故沉积的一块瑰宝,怎能一个人带回去消费! 我忽然想起了范蠡和美女西施的传说。当年,越王勾践灭了吴王夫差后,范蠡从勾践的“长颈鸟喙”之相,看出 “可共患难,不能同乐”,于是他明智地激流勇退,携带吴王的小妾西施泛舟西湖,退出政治漩涡。中国文人为了给西湖增添生动情彩,编出这一段历史佳话,何尝不是聪明的一招。功成名就,当激流勇退,免遭杀身之祸,这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和中庸之道。功高震主,贪权恋位,必然导致物极必反,泰极否来,正是“亢龙有悔”,不可取。 西湖的水平静,没有一丝涟漪。远处的树林倒映在湖中,加深了水的颜色,看不清湖底的景物。船驶湖上,划出一条水迹,转瞬间就消逝。 自古以来,西湖不惊不奇,淡泊爽朗,不知容纳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衰叹和吟唱,包罗了多少中国文化的生动基因。而她依然平静柔和,没有作浪兴波,默默地守着一方圣地,不为历史变幻和时代更替所改容。 掉转船头,船身摇晃一下,大家互相议论着雷峰塔。从湖中看上去,雷峰塔如一棵孤零零的大树,屹立在一座树木茂密的山丘上,没有看出什么来由。远处的西湖喷泉,向天空射出一柱柱水雾,高扬起来的西湖之水,最后也落入平静的湖中流转。这是现代科技设计的人工喷泉,增加这道景观,也给平静的湖面带来一片惊喜。西湖的水不泛情趣。我站在船头拍照留影,以湖水和蓝天为背景,把我与西湖溶成一景,借以给亲友留下“本人到此一游”的凭证。 下了船,又来到了另一个景观,叫花港观鱼。清朝乾隆皇帝御笔楷书“花港观鱼”碑稳稳地立在湖边小亭里,经历数百年风吹雨蚀,依然清晰,雄迈卓尔,气势磅礴。导游介绍说:“大家细心看一看,这四个字有什么问题?” 有人抢先答道:“‘鱼’字下面是四点水,可少写了一点,这是怎么回事?” 我低头辨识,鱼字下面真的少了一点。乾隆皇帝自幼饱读诗书,不可能出现这种常识性错误,莫非暗含什么玄机。 湖边杨柳依依,柳条垂拂,绿草地包围着向前伸延的小石径。岸边有专人饲养的孔雀等鸟类,供游人观览。众人走走停停,走到湖中弯弯曲曲的小桥,观看群鱼争食。桥下,湖水清澈可见。一群群红色、金黄色的鱼,上腾下沉,闪跃翻斗,晃来游去,争着啄食游客投掷的面包等饲料。哪里有人扔食物,它们就集中到那里,成群结对,全然不把游人放在眼里,只顾着吃。在早晨的太阳光照射下,好象一块红黄色的丝绸漂泊,游荡。大家挑逗着鱼群,拍照留影,羡慕地欣赏它们无忧无虑的悠闲状态。这些鱼是幸福的,专人饲养,与游人逗乐,没有风浪和饥饿之灾。人要是变成一条鱼该多好呵。想想人的一生,除了孩童时代,长成后要读书求名,创业夺利,娶妻育子,赡养老人,打理事业要左右逢源,疏通关节,为名为利终日奔波操劳,心衰身疲,自在不得。不象鱼儿那样,呼朋引伴,悠悠游戏,来去自如,没有领导,没有义务和责任,只求风平浪静以度日。我一下子对乾隆皇帝题写的“鱼”字似有所悟,顿开茅塞,心情豁然开朗。 我们沿着西湖岸边走,一路游览,一边议论,一边拍照。西湖之美已悄然嵌入我的大脑。 好一个平静祥和的西湖哇,代代吉祥,年年风流! 消息引用推荐编辑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