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湖游记之三 |
[游记]西湖游记之三 |
2008-06-27 sina.com.cn |
初知孤山,是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真正与孤山相识,并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有所感悟,是来杭州后第三天的上午。 那天我由岳王庙取道西泠桥,专程去孤山探访古人。孤山不过是西湖中一座高三十八米、面积二十公顷的孤屿,但它却是杭州文物荟萃之处。浙江博物馆、文澜阁、放鹤亭、西泠印社等都分布其中。除了曾是清帝行宫的中山公园外,便没有热闹的去处了。花钱买乐的人很少来。于是,这儿便成了幽静的去处,面对前人遗留下来的陈迹,尽可抚今追昔,吊古兴怀。我拾级而上,石阶上长满了千年的绿苔,耀眼的阳光透过古木的浓荫洒下斑驳的光点,点缀着通往历史深处的幽径,一丝儿凉意从心底开始向全身渗透,我仿佛觉得时间在缩短,渐渐遁入古人的境界中去了。 我轻轻地从秋瑾墓旁走过,从华严塔下走过,为的是不惊动这位女侠的英魂,不踏破幽径上千年的文化沉积。在曲曲折折的石径上漫步,很快便到放鹤停了。我来孤山主要是探访林逋先生,林先生“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他生无其他嗜好,独钟情于梅鹤,一生存孤山植了三百多株梅,养了一只鹤,晨夕与山水为俦,梅鹤为伴,“逋不娶,无子”(据《宋史》。余秋雨先生在其《西湖梦》中说林也有妻小,难考),因而有“梅妻鹤子”的千古佳话。林先生不仅是位大隐士,其“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之句,表明了他不与当局合作的心迹。他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其《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错”二句,关天下咏梅之口,是千古咏梅的绝唱。站在先生当年放鹤养梅的地方,俯瞰西湖千顷碧波,遥想千年前先生在孤山上引鹤弄梅,吟啸自若,侧耳闻湖边万户捣衣声起声落,舒目望清风朗月星辉斑斓,既无翩若惊鸿的摽梅少女,更无肥马轻裘的官家子弟,只有先生在孤山上坐听万籁,不染尘迹,一蓑风雨任平生,何等悠然闲适,可谓洒脱到极点了。偶有山外的故友来访,“每造其庐,辄清谈终日而去”。这与那些混迹终南走入仕捷径的所谓隐士们不可同日而语。余秋雨先生对此颇有非议,说他不把志向实现于社会,躲在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深埋进了一座座孤山”(此时我倒是不满意余先生的入世——尤其他在文革期间的作为)。我们对古人不能过于苛刻,在一个王安石与苏东坡尚难自保的时代,林先生远离尘嚣,不事显达,只守节操,又怎能不令人景仰他那纤尘不染的襟怀?世事沧桑,梅凋鹤老,然其高节仍在,长风犹存。林先生以他的孤高走进了千年这宾人们心灵的庙宇。 我在孤山要访的第二位名士,便是苏曼殊了。曼殊老人同样也是一位淡泊名利、视富贵为微尘芥末的文人,他作品不多,写得却实在好。曼殊老人喜欢参禅礼佛,谈玄论道,与李叔同过从甚密,也都是盛年出家(李出家于杭州虎跑寺,法号弘一),他死后葬在孤山上,近有梅林下的林和靖先生作邻,远有虎跑寺的弘一法师为友,的确是个理想的所在。应当说,在孤山一隅,在江南的梦中,他寻到了永恒的静谧与安详。我初还为没找到老人之墓而引以为憾,后又为老人没受我这一介凡夫的打扰而暗自庆幸。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fb129301000854.html22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