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八方风味]桐庐之行农家小菜三五碟 |
[游记][八方风味]桐庐之行农家小菜三五碟 |
2007-07-29 xinhuanet.com |
每每到山野旅行,都能体验到一种奇特的反差——乡村农家加快了城市化的脚步,早餐吃起了黄油加面包,知道了肯德基、麦当劳,大批的都市人却开始涌入乡村,津津乐道于山野菜、土鸡煲,单单一道清炒山芋秧,就足以让他们连声赞叹:“原来这也能吃啊!” 早在此次浙江桐庐之行前,咨询过几个当地的朋友该往何处用餐最具特色,出乎意料众口一词,直指桐庐县交通大厦里的七里人家。朋友们扳起指头“点菜”如数家珍,瞧他们那满脸陶醉的样子,还真让人心痒痒着想去尝尝鲜。 交通大厦是上世纪80年代桐庐开发伊始兴建的高楼,如今早显旧色,二楼的七里人家,招牌并不抢眼,唯有夜幕降临霓虹灯点亮时,才有那么点炫目的感觉。大堂的一角,陈列着各式菜肴样品,哪些是这里的特色,一目了然。不过,看看样品里的菜量,着实有些担心几个“大肚”的朋友吃不饱,向服务生确认了实际菜量要比样品多之后,我和同行的朋友指指点点地叫了一桌“小菜”。 初来乍到的游客,要想真正点好一桌特色菜,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扬虚心讨教的精神,“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在都市人看来,地里的菜好像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没想到看似小白菜,其实是口感更加清爽的山芋秧。对于我们这些好奇心极强的游客,服务生倒还很耐心,不停地介绍着:“石磨豆腐煲是我们自己磨的豆腐”、“手剥笋和酸萝卜都是酸酸的很好吃”……结果,令同行的朋友一致称道的并非糖醋里脊、野生鳊鱼、馒头夹红烧肉等荤菜,而是一碟碟的小冷盘。有兴趣前往品尝的朋友,不妨也多点些当地的特色小菜。 NO.1手剥笋 入选原因:让人想点第二盘口感:酸 根据朋友们的共同评选,手剥笋成了这一餐最受欢迎的小菜,也是返程途中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一道小菜,至今回想起来,口中还有酸酸的余味呢。手剥笋的酸不是刺激性的,绝不会让人酸倒了牙。吃手剥笋,顾名思义,要先剥掉表面的一层笋衣。笋肉很嫩,仿佛能掐出水来似的,用嘴轻轻一吮,淡淡的酸汁已经入口,微微带点咸味,十分鲜美。再咬上一口,嘴巴便停不下来了,一根接着一根,很是开胃。直到这一餐用完,大家坐着闲聊时,有人提议再加一道菜,众人公认:“手剥笋吧!”一顿饭中,让人想点第二盘的这道菜,自然稳坐了第一的位置。 NO.2醋萝卜 入选原因:酸酸甜甜就是我口感:酸、甜、脆 醋萝卜也是一道颇受好评的小菜,白白的萝卜看起来就很清爽,吃起来更加爽口,外加因超女而超级流行的广告词——“酸酸甜甜就是我”,位居第二也不为过。一根根水嫩的白萝卜条被整整齐齐地码在小巧的碟子里,一看就是一道改良过的农家菜。虽是小菜,摆放却很精细,夹一根入口,初尝的酸味里带点甜——不是加了白糖的那种“直白”的甜味,而是空口吃白萝卜时淡淡的、清香的味道;不是加了白醋的那种刺鼻的酸,而是幽幽的、开胃的醋味。再加上水灵灵的萝卜条咬起来脆劲十足,真是让人不忍停口了。 NO.3巧果 入选原因:久违的“儿童食品”口感:甜、脆 这道小菜一上桌,顿时引起同行美眉的一阵惊呼:“这是我小时候吃过的巧果啊!多少年没吃过了!”俗话说“咸鱼翻身”,这种儿时极为普通的小吃如今却能登“大雅之堂”,上了餐桌,就连农家菜也变成了宴客佳肴,桌上的“鱼”、“肉”恐怕真要感叹:“唉……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啊!”相比“前辈”,我则是头一次吃到这巧果,看样子好像妙脆角(估计就是根据巧果改良出来的),也有人说它像猫耳朵,丢一块进嘴,甜甜脆脆的,管它像什么,好吃就行呗! NO.4豆腐干 入选原因:公认的桐庐特产口感:咸、甜 根据同行的一位老餮介绍,来桐庐一定要尝尝这里的豆腐干,看起来方方正正没什么特别,却是这里的特产呢!于是,吃惯了苏州蜜汁豆腐干的我,将信将疑着点了一盘。桐庐豆腐干的卖相不错,“身材”饱满,“肉质”紧实,不像蜜汁豆腐干皱皱巴巴跟个小老头似的。咬一口,咸中带甜,虽说不至于特别美味,倒也有几分嚼头。由于是桐庐的特产,因此成了游客们必点的一道小菜。 NO.5油几 入选原因:蘸料鲜味十足口感:淡、咸 所谓油几,不过是平日吃的油豆腐。不同的是,油几的皮虽脆,里面包的却是嫩豆腐,不像一般的油豆腐,外面的皮是脆了,可里面的豆腐也变成了“豆腐渣”。单说这油几,淡呱呱的没什么好吃,非要配上酱油蘸料才够鲜味,咸淡可以自己调节,适合各种轻重口味。不过这道菜一定要趁热吃,冷掉之后皮就没有那么脆了,而且皮凹陷下去,卖相也不好。 小插曲 或许是发展旅游的原因,桐庐的餐饮竞争十分激烈,餐饮店的老板们吊着一根筋,对于“外人偷师”格外警惕。本想拍些照片以飨众多没有来过桐庐的朋友,无意间却招来了店老板的误会,或许菜式的摆放真有什么独到之处?甚或照片一拍就能把菜的美味一并带走?生意人的心思我们不得而知,只想在此提醒后来的游客,千万别在这儿举着相机“偷”拍,以免惹得大家不愉快。 |
转自: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yinshi/2005-12/20/content_5853653.htm48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