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胡禅:江南运河中线旅行笔记(内含仙潭 |
[游记]胡禅:江南运河中线旅行笔记(内含仙潭 |
2008-06-27 sina.com.cn |
胡禅:江南运河中线旅行笔记 来源:http://www.izy.cn/travel_notes/40c/3078.html 时间:2003年6月7日至8日 [路线的选择] 中线是明清时最繁忙的运河线,沿途古镇多,可看性最强。最早设计的是走水路,经朋友们一番联系,虽找到了可租用的船,二十座到五十几座不等,感觉还是有些难行。租船需要人多来分摊成本,而人多则难以贯彻知识之旅、人文之旅的初衷,组织工作更是费力。陆路的旅行,更便于了解运河两岸风土人情。通过MSN上的几次讨论,我发现朋友们对运河游的想法也有差异,有腐败游、观光游、人文游的几种想法。决定以我为主,来寻找意向相同的旅伴,于是有了这次旅行。 不谋而合的是,杭州的运河旅游公司也开辟了船游运河的项目,也是主打江南运河中线。所以想水上看运河的,不如报名参加他们的散客团来得方便。 [塘栖] 塘栖今天是余杭的第二大镇,在水运为主导的时代里,繁华一度胜于临平。在塘栖镇的广济桥下车,这里是与两位杭州驴友约好的会合地,也是塘栖最不容错过的风景。七孔古石桥横跨运河之上,桥南称塘南,是现代化的塘栖镇所在;桥北称塘北,街道逼仄,景观类似于普通的乡镇,约略可以揣摩旧塘栖的味道。广济桥的简介,和塘栖的旅游开发规划,可见http://www.zj.xinhua.org/old/20028/2/100010864.htm >余杭出美女,这是我十几年前骑车行经临平时,经过若干次眼前一亮得出的结论。后来听说,余杭美女,最美在塘栖,这塘栖又有“江南佳丽地”的美誉。可能因为地处运河要埠,南北血统混杂的关系吧。在广济桥上等待杭驴的半小时里,我四处打望,除了运河北侧驳岸上“南佳丽地塘栖”的标牌以外,得不到一点实际的验证,可能是我打望的地点不对。 塘栖出枇杷,现在正是成熟季节,但在广济桥一带却见不到售卖。当地人说,现在都拿到外面公路上卖给过路人,大概一两块钱一斤,本地人不怎么吃了;枇杷林主要分布在塘栖运河大桥以南沿公路一带。关于吃枇杷,可以品读一下丰子恺先生的妙http://alo.sinr.net/book/content/42/14250.html。 桥南堍有处重修的古迹,叫作“郭璞井”,附近居民有从井中打水的。关于郭璞生平,有两个网址可以参考一下http://lingshidao.myetang.com/docs/gushi/guopu.htm >塘栖的游记里,还有这篇也是不错的。可惜我是回来以后才读到的,不然定要去那理发店的后院里,探访一下那通御碑呢http://www.poemlife.com/poetcolumn/zimo/article.asp?varticleid=9470 >还有一篇游记,文采虽不如上一篇,但对塘栖的描述的评论还比较中肯http://culture.enorth.com.cn/system/2001/06/29/000026530.shtml >网上搜索关于塘栖的诗文,找到徐渭《八月十六片石居夜泛》词:“月倍此宵多,杨柳芙蓉夜色蹉。鸥鹫不眠如昼里,舟过,向前惊换几汀莎。筒酒觅稀荷,唱尽塘栖《白苎歌》。天为红妆重展镜,如磨,渐照胭脂奈褪何。”又搜索了一把,得知《白苎歌》大概是吴越的一种民谣,有点酒令的意思,也有点送别的意思。歌声是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运河上突突的行船声,输送着价廉而经不起陆运之耗的货物。 在塘栖搭船行是可行的。因为是大码头,常有船只装卸货物,这时与船主打个商量,略付船资甚至不付船资,搭段便船应该不难。我便遇上这样的一条,可惜是卸了货要往杭州去的,与计划的行程正好相反。至于行运中的船舶,是不太可能为你招手而停的。 塘栖的住宿,留意广济桥头的“塘栖旅馆”,估计住这里比较容易搭识船家,也方便观运河的夜景。镇上内河边还有家“塘栖宾馆”,条件肯定要好些,临水而建的景观不错,不过离广济桥就远了。 听木头和有不为说起,镇里还有一处新修的庙,大概是纪念宋代某位夫人的,有通碑立在庙门前正中,不合常规的体例,可能是今人胡来。为了多体味一些原味,我们过桥向东,沿着运河北岸而行,顺便探访了一家哺坊—孵小鸡小鸭的地方,据场主说,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家国营哺坊了,目前正在改制。从广济桥北堍算起,约一里,我们就到了运河分岔处,向东的那条为京杭古运河即运河东线,是往嘉兴方向的近道;向北的那条为运河中线,是往苏州方向的近道。 根据我们的计划,选择在中线运河的西岸行走,目标为新市镇。但没走多远,脚下的公路线就偏离运河了,只在几处大桥与运河交合。看地形,沿着运河边走塘路也不容易,因为常会被厂房或岔河挡住。为节省脚力,拦了一辆过路的机动三轮送往10公里外的下舍镇(其实送到勾里就够了)。又从下舍转德清方向中巴车在一处三岔路口下,复转中巴前往新市。离新市还有几公里处,运河又开始出现右侧,伴随着公路而行。 [新市] 新市还是老样子,和一年半前的印象相比。宽阔的大街东西走向,而水乡风味的老街综贯南北。在张一品吃午饭,向老板打听新市经济。答曰有一个油脂厂,一两百人,已是新市最大的企业了,没什么支柱产业。驰名江南的张一品酒店能容百人的大堂仅我们一桌客人,主人说和非典有关,外乡人都不太来了。畅量点菜四人消费七十元,以上海的物价至少翻番,由此也可见经济之一斑。 翻阅有不为的〈明清江南市镇探微〉,知道史上新市曾是苏杭之间最大的码头,蚕市兼米市,所谓“泽国鱼盐一万家.从来人物盛繁华.青衫云鬓能摇橹.白苎冰肌解踏车.比屋傍河开市肆.疏苗盈野间桑麻吴喻一曲随风度.荡漾河光映晚霞.”这是刘伯温的儿子过新市写的。 撇开经济和文化,来点提精神的。新市著名的是蚕花会(和含山一样),每年清明举办为期三天,地点就在城北的觉海寺一带。“时日,农村的女人们都梳妆打扮得非常漂亮,她们怀里带着蚕种,头上插着“西施蚕花”,各具姿态,争妍斗艳。小小弄巷水泄不通,引得男女你轧我挤,小伙子争相摸女人们的奶奶(乳房),故曰“轧蚕花”。当时通往觉海寺的主要弄巷是寺前弄和胭脂弄,据说谁家姑嫂被摸得乳房发痛,不但这年蚕花会“发”,而且引以为荣。因此,那条寺前弄也就被俗称为“摸奶弄”。”询问镇上一位六十左右的老先生,得知,这习俗已随新中国的成立而消失了,那时老先生还小呢。后来我们特意在那寺前弄里走了一遭,见弄里一处房屋挂着“妇女权益保护站”的牌子。 新市的水乡风貌是不错的,不需我用言语表述,看看这个网址吧。www.jnsx.net。古镇的南大街向南走到头,是南栅,也就是分隔运河和内河的一道闸门。当年的内河水清可见底啊,老先生说,是从苕溪直接过来的,后来进水口和运河打通了,水也就和运河一般浑浊了。客运码头已不存在了,南栅外还停着些过路的货船。 徜徉新市老街,时时见镇政府做的一些简易标牌,指示着这里曾拍过电影〈蚕花姑娘〉,那里曾拍过〈林家铺子〉,又有这个商行、那个当铺,共同之处是都上着锁,未作旅游开发。结合后来对双林、练市等镇的印象,江南可圈点的古镇实在太多了,如周庄乌镇之类不过得其机缘罢了 “长长一条街 秋冬羊肉春夏鸭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a81cc301009rnl.html37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