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杭州印象(3月31日更新到之河坊街) |
[游记]杭州印象(3月31日更新到之河坊街) |
2008-05-22 sohu.com |
搜狐博客 > 聆听生活的感动 > 日志 2006-03-29 | 杭州印象(3月31日更新到之河坊街) 杭州印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老话从小就熟识于心,对于蜀地和苏杭,可谓向往已久。尤其是杭州,未曾谋面,那美丽的江南风光、高雅的诗词锦句、和古老动人的传说已让年少的我沉醉。 记得初读白公的两首《忆江南》时,觉得极易上口,如唱歌一般,是以高中那年朝读时,每天都读上一遍,有时还配上即兴的曲调,名曰背诗,实则在单调、枯燥的挤独木桥的过程中堂而皇之的做自己所爱的事情,享受那份细小单纯的快乐。在我心里,这两首诗是为杭州加分不少的。 曾有机会到杭州念书,但由于自己的不够勤力而错失。如今,三至杭州,一为访友、一为路过、一为游玩。与往昔心底的印象一一对照,生出一番感慨,是为杭州印象。 ——杭州印象之西湖 说到杭州,是不能不提西湖的。杭州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城市,而西湖正是这灵性之源。古往今来,赞美西湖的诗词歌赋多不胜数,其中不乏传颂千古的佳句,也可以说,正是这些家喻户晓的诗词成就了当今西湖的盛名。 白公和苏公都是我很喜欢的文人,是杭州让这两个相距近三百年的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们提到杭州和他们任何一个时都会想到另外一个。恰好,他们对西湖的描写都是我的最爱。“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我两次到西湖的经历正好印证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次是冬日黄昏,天上雾蒙蒙的一片,偶尔飘过几丝小雨,路上行人稀少,西湖十景几无可看,只是孤山上腊梅的香味,勾引着我幻想着林先生过着“梅妻鹤子”的日子,写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词句,悠闲的漫步在这西湖边的情境来。乘船到湖中心,远看,西湖三面环山,烟雾缭绕、古意盎然,剩余一面是现代城市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由于被雾的遮挡,显得有些不真实,却使这种古今对比模糊起来,融入一境。近处,一群白色的湖鸥在此越冬,大部分栖息在水面上,偶尔飞起三两只在湖面盘旋,突然一下,展翅向着那青山飞去。另一次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漫步苏堤,遥看湖心三岛点缀其中,雷峰保俶隔湖相望,近观湖边垂柳吐翠,桃李与海棠争艳,清风将雪白的樱花花瓣带离枝头,飘落在身上,留下一缕香魂。堤上春游的人一拨接一拨,一群年轻人穿着旱冰鞋排着队滑过,带着音响唱着花儿的《化蝶飞》,一对夫妇推着他们可爱的女儿放着风筝,老人们在湖边的长凳上坐着,话着家常,享受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相比之下,冬日的湖水比之春日更为清明,而春日的颜色则更为鲜明;雨天的西湖像一幅泼墨画,意境优美,晴天的西湖则像一幅水彩画,见之忘俗。 古人形容美人的眼睛常用“宛如秋波”,想必秋天的湖水更具魅力。下一次,我想会是在秋天,重游西湖。 ――杭州印象之龙井 因怕苦,对茶总是敬而远之。不过,从小就酷爱武侠书和古装电视剧,是以对出现频率较高的龙井茶也有着小小的认识,知道其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但也仅止与此。 去岁暑末,途径梅家坞,初次尝了这西湖龙井,果然色泽偏绿、香味浓郁,味道涩中带清甜,至于形美,我还是偏爱那种有独特形状的碧螺春和银针。老父嗜茶,遂称了几两孝敬,评论是一贯的好,也不知是不是真喜欢,只知该茶在我春假回家之前除第一次尝味道外,一直束之高阁,问其原因,答曰:宝贝女儿买的,舍不得吃。 今次的旅途本来未安排品茶。谁知徒步走行过风景优美、驿外梨花处处开的九溪十八涧后,大家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但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且再无力气回转,于是直路往前,来到龙井村,走了一趟问茶之旅。 龙井村是一个小村落,盛产狮峰龙井,由于近年旅游线路的开发,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小茶馆,种茶、采茶、卖茶产销一条龙,这里的农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早起床采茶,中午回家炒青,拿刚炒出的新茶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去的晨光很好,适逢的今年的新茶——明前龙井第一次采摘。我尝了尝那炒过的叶子,居然只余清甜,炒过的微焦掩盖了那丝涩味。找了一个住在半山腰上的农家,吃了一顿农家小菜,有鸡,有鸭,有鱼,有蔬菜,还有骨头汤,最吸引人的是炒鸡蛋,黄灿灿的,比起农场批量出来的鸡蛋色彩鲜艳的多,令人食指大动,端上桌就被一抢而光。饭后,坐在半山腰的阳台,喝着主人家自制的龙井茶,望着飘过几片白云的蓝天,享受午后的暖阳和微风。倘若每天都能过着这样闲适的生活,何妨常做龙井人?只是,到时候,只怕习惯了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娇生惯养的我们恐怕难以适应这生活不便的乡村了。
|
转自:http://lfqw.blog.sohu.com/1697057.html36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