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杭州游记(8)白堤风光 |
[游记]杭州游记(8)白堤风光 |
2008-07-22 sina.com.cn |
白堤原名“白沙堤”,是连接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全长2里。在唐朝时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朝称为孤山路。明代堤上广植桃柳,景色绚烂,故又称十锦塘。 一般游白堤要从断桥这头往孤山那边走,这样可以看到远山如黛、绿岛浮水的美景;不幸的是,我们又倒过来走了,一直面对着杭州市中心的水泥森林。 说到白堤的由来,最早我听说的版本是: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兴水利,建石涵,疏浚六井,开拓西湖,政绩昭然,有德于民。而白堤正是为了储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后以风光旖旎而著称。 而杭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贤明的老市长,就用他诗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来命名,又称“白公堤”。后来据考证这个说法不实。 史料上记载,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时,曾在旧日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修筑了一条堤,称为“白公堤”,并非是现在的白堤,早已废圮,如今仅剩圣塘闸桥亭遗迹。 白堤两侧花繁树茂,明代《十锦塘》一诗,将堤上景色渲染得热闹异常: 湖边绿树映红阑,日日寻芳碧水湾。春满好怀游意懒,莺撩吟兴客情闲。 波中画舫樽中酒,堤上行人岸上山。元限风怀拼一醉,醉看舞蝶绕花间。 我们从岔路里拐出来,便到了梅鹤轩,听起来是个挺文雅的名字,居然是个商店,销售一些事物和纪念品,让我一下子想到了“焚琴煮鹤”这个词。 我们在这里也买了些东西,然后继续往平湖秋月进发。 平湖秋月作为西湖十景之一,据说在南宋时并无固定景址,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也多从泛舟游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 比如南宋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明朝有诗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就是在留传下来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是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在的景址,实际上是康熙年间确定下来的。据说当时将原有的龙王堂设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立建景碑亭于其左。 我们是白天去的,自然是不见平湖又无月。 景区范围不大,但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 巧的是那一年的10.6便是中秋之夜,郁闷的是当时聚集在宾馆博饼(厦门的自郑成功传下的习俗),没有前去一看。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便是良辰美景。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 骚人墨客也在此,尽显才华。明初四大才子之一的徐文长写过一首藏头诗: 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不仅彰显了“一色湖光万顷秋”的万般风情,还用每句诗的首字点明了“平湖秋月”的景名。 平湖秋月还有许多回味隽永的楹联,都是刻画秋夜美景的传世之作。例如: 玉镜净无尘,照葛岭苏堤,万顷波澄天倒影; 冰壶清濯魄,对六桥三竺,九霄秋静月当头。 秋月之绮丽和神韵跃然并致。其实美景何止秋季,何止月夜,又如: 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白堤上有两座桥,东面一座是断桥,家喻户晓,西面一座是锦带桥,知者寥寥。 记得从前在书上看过,修桥时,当地的一个官员将自己的锦带捐出来凑起款额,因名锦带桥。后来在杭州杂志上看到,此人是明万历年间的太监孙隆。 关于锦带桥,我还看过另一个故事,二人联对,曰: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五湖四海。 宝俶塔,塔顶尖,尖似笔,笔写万国九洲。 锦带桥,旧称涵碧桥,虽不闻名,但却别有一番景致。《西湖渔唱》中便有专咏锦带桥的诗: 波光山色渐模糊,锦带桥平入画图。约略前身是渔父,一竿双桨占西湖。 我们路过锦带桥的时候,有一位老者在桥上放风筝,只见他精神矍铄,身手矫捷,口中呼喝出声,引得一大群人驻足观看天空中他放飞的风筝。 最后一站便是断桥了。断桥残雪是是西湖冬季的一处独特景观。 断桥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是西湖三大情人桥之一。它的名字总与《白蛇传》中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历来催人泪下,给每个游览断桥的游客以无尽追思。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eba4901009qwm.html35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