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中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乌岩岭 |
[游记]中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乌岩岭 |
2008-05-22 baidu.com |
中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 乌岩岭 [保护区概况]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濒临东海最近的森林生态与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泰顺县境内西北部,属洞宫山脉,西与福建省的寿宁县、福安市接壤,北接浙江省的文成、景宁二县,处在北纬27°20¢52²—27°48¢39²,东经119°37¢8″—119°50¢00″,总面积18861.5公顷,其中国有林面积1456.3公顷、集体林面积17405.2公顷,范围涵盖6个乡镇12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涉及直接相关利益者近5000人。 乌岩岭以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濒危物种黄腹角雉和原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1975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设立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机构规格为副处级纯公益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保护科、科研所、多种经营科、派出所等5个职能科室,下设双坑口、黄桥、洋溪、高坪山等4个保护站,行政上既隶属于温州市人民政府,又隶属泰顺县人民政府,业务上接受浙江省林业厅的直接领导,浙江省编委核定事业编制34人,现有保护管理人员42人。 [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地处东亚大陆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南段,浙江永嘉——泰顺基底坳陷带的山门——泰顺断陷区内,山峦起伏、切割剧烈、多断层峡谷、地形复杂。主峰白云尖海拔1611.1米,区内千米以上山峰众多,相对高差为300—1000米不等。地貌类型属山岳地貌,以侵蚀地貌为主。保护区内植物赖以生长的土壤母岩形成时代为中生代侏罗纪,多为熔结凝灰岩、流纹岩及部分凝灰质砂岩等。 气候水文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地处浙南沿海山地,属“南岭闽瓯中亚热带”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具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5.2℃,一月均温5.0℃,七月均温24.1℃,极端最低温-11.0℃,无霜期230天,相对湿度平均在82以上,年均降水量2195毫米,5至6月最多,占29,主要生长季3-10月各月降水也在100毫米以上。 土壤 山地土壤类型隶属红壤和黄壤两个土类,海拔600米以下的为红壤类的乌黄泥土、乌黄砾泥土,海拔600米以上的为黄壤类的山地砾石黄泥土、山地黄泥土、山地砾石香灰土和山地香灰土。森林土壤厚度一般为70厘米左右,枯枝落叶层2-7厘米,表土层厚度10-20厘米,PH值4-6,全氮含量0.1~0.5%、全磷含量0.02~0.03、全钾含量1.8~2.3,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质地良好。 植被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在全国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上地处群山僻壤,人烟稀少,五十年代前,人迹罕至,保存有大面积原生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保存比较完整,具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一定代表性。 植物资源 该区植物种类占浙江省植物种类的50,是重要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已查明的有种子植物1863种,隶属158科,775属,占浙江省种子植物的55,是保护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蕨类植物45科,94属,287种;苔藓植物358种,隶属58科,155属;真菌61科,129属,212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莼菜等4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毛狗、福建柏、金钱松、华东黄杉等20种。 动物资源 该区动物资源丰富,动物地理分布和区系组成上有华南区特色。已查明的有脊椎动物4纲,27目,81科,218属,342种,占浙江省种类的53,脊椎动物中以鸟类最多;有昆虫15目,131科,1041种;蝴蝶类22科,54属,8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黄腹角雉、云豹等8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穿山甲、豺、白鹇、斑羚等42种。该区是我国特产珍黄腹角雉的唯一保种基地和原产地人工繁殖基地,其野外种群数量已经发展到400多只。 景观资源 该区所处的地理环境,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其特色是山清水秀、盛夏无暑、气象变幻、莽林壁松、飞瀑碧潭、鸟语花香。大片常绿阔叶林形成的森林景观具很高观赏价值,是旅游资源的基础;保护区内气象景观也非常丰富,一年四季气象万千,变幻无穷;此处切割剧烈、多断层峡谷的侵蚀地貌所产生的瀑、潭等景点,如白云瀑、白云尖、龙井潭等,有的气贯长虹,有的似天宫花园,野马狂奔,雄浑壮观,妙不可言;而且区内还有珊溪、三插溪两大水库,司前、竹里两个民族乡镇,旅游资源丰富。整个环境质量保持着天然“本底”。 [保护价值] 黄腹角雉的唯一保种基地和原产地人工繁殖基地 黄腹角雉被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列为“濒危种”,其保护价值等同于国宝大熊猫,在乌岩岭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4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保护措施得当,目前黄腹角雉的野外种群数量已经发展到400多只,野外种群数量之多,分布密度之广闻名于海内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大学诸葛阳教授首次发现黄腹角雉以来,以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为首的一大批学者对其活动区和活动性、繁殖、食性以及主要致危因素、栖息地片段化的生态适应机制、基因多样性、种群生存力、驯养繁殖和再引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我国首次将无线电遥测技术应用于黄腹角雉的研究,开创了我国鸟类学研究应用无线电遥测技术的先河,学术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鸟类学研究尤其是在雉类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2001年黄腹角雉被列入国家15类濒危物种拯救和繁育工程。 国内知名的鸟类学人材培育基地 近二十年,北京师范大学以乌岩岭为教学实习基地培养了近20名研究生、博士生,这在全国所有自然保护区中也是不多见的。中科院院士郑光美教授称赞乌岩岭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鸟类学人材培育摇篮”。
|
转自:http://hi.baidu.com/nature/blog/item/79fb31adce6d75094b36d6f5.html3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