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大若岩陶公洞游记

[游记]大若岩陶公洞游记

2007-09-05    703804.com

大若岩陶公洞游记

大若岩陶公洞,在永嘉楠溪江畔,是道教名家陶弘景编著《真诰》的地方,道家称作“天下第十二福地洞天”。陶弘景又是齐、梁时期著名隐士,博学通识,爱好山水。他在齐朝做过大官,后辞官隐居山林。到了梁朝,皇帝多次厚礼请他出山,他坚辞不就。皇帝只好经常写信给他咨询政事。有一次,皇帝写信问 “山中何所有?”陶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后人为纪念这位隐君子,把这洞命名为陶公洞。
周末一日,秋风送爽,我驱车前往大若岩。穿过楠溪江畔一个上书“渐入佳境”的隧洞,真叫名不虚传了,放眼望去,绿的山,绿的水、绿的田园——对于久居都市的人来说,真的不需要多,就一个绿,已经心旷神怡了。车到两条溪流的交汇处,沿小楠溪江方向拐,不一会儿,就进入了大若岩景区。
景区内两边青山对峙,白云缭绕;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水清澈见底,由东到西,在陶公洞前面悠悠流过。不远处有一拱形拦水坝,上面呈锯齿状,水从凹处溢出,形成瀑布;一群红冠白毛的番鸭,或在水中悠闲地嬉戏,或在拦水坝凸处歇息;还有凸处聚了两只,看来不是夫妻就是情侣。雀跃的儿童,或在溪滩寻美石,或在山边捉迷藏,其乐陶陶……

沿岸是农产品交易集市,不但货物繁多,而且色彩斑斓。足球般圆润的柚,色泽黄绿,未买先闻清香;地方名产楠溪江大麦饼,大如海碗,黄白微焦,买来咬一口,麦香四溢;玉色的玉米棒,头上飘着丝须,还宝贝似的裹着绿衣;金黄色的南瓜,硕大无朋,问个价,又很便宜;长圆的柿子尚青,农妇坦诚地告知,要带回家藏软了才能吃;棕红带泥的红花芋,什么也不像,要说像,只能像它爹妈了;以前常吃的板栗,也上市了,这里的特别好,外壳是那种油光闪亮的栗色,让人有一种抓起来就想吃的冲动;还有一些板栗,半躲在小刺猬一样的壳里,触摸不得。这刺壳是板栗生长的摇篮。所有这些,都是刚从山地摘的。我满心欢喜,也不去讨价还价,见到一样买一样,渐渐地把车后箱装满了。对了,还有红得发紫的野山楂,被串成佛珠的样子。我不念佛,也随手买一串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摘下来吃,十分地惬意。

不经意看到溪边耸立着一块巨石,大可十围,高如塔楼;一面刻有“登仙石”的字样;但不见台阶,凡人不知怎样才能爬上。

登仙石的对面,有个石碑,一人来高,上刻小篆“陶公洞”三字。后面有个门台,挂一匾额,书的就是“天下第十二福地”;两边有一副对联,蛮长,我只记得上联的半句“到此便清新”。对联两边,立着几对比人还高大的红烛。

进了门,首先是一个大烛台,一柱柱红烛朝天烧,烛边流下的,不宜比作眼泪。这里烛烟虽浓,还能向高空散发。再走几步,进了洞口,正中有许多人在修建一座汉白玉桥,工程蛮大,其实可有可无,因为四周早有回廊通行。绕了桥过去,是宽阔的洞府,据说可以容纳千人。洞内设大烛台多处,上面烧满了数不清的红烛,袅袅黑烟弥漫在洞内,天长日久,早已把洞壁熏得漆黑。有人在烛台间巡视,将在那些点燃不久的红烛扑灭,取下存入箩筐;后面又有香客,等待腾出的空位,烧上新的红烛,如此循环反复。正后方,是一间庙宇模样的建筑,上面挂了个“洞天佛国”的匾额,进去初看不见佛,再细看,才见仅一尺高的瓷观音像。庙宇后面,又是一排烛台,香火也很盛,红红的烛光照透了洞底,烛烟滚滚往外翻卷。

往左转,是几十级台阶,依着倾斜的石坡刻出。上了台阶,又有门台,上挂“胡公大帝”的匾额。进了去,原来是洞府中洞府,可容数百人,洞底神坛上坐着胡公大帝塑像,红脸眯眼,挂“有求必应”的金字匾额。胡公大帝,原姓胡名则,北宋永康人,因为民请命,奏免了衢、婺两州的人头税,百姓感戴,立庙祭祀,逐渐由人而神。正宗的胡公庙在永康方岩,不知何时在此兴建行宫。
神坛前面摆开一排排供案,像食堂饭桌那样整齐,上面供着猪头、鹅鸭之类;也少不了烧香纸蜡烛,烟雾呛人。据说,许多香客每年定期来这里朝拜求签。如果往年事业有成,他们感谢神灵的庇佑,兑现前次许诺——洞口在建的汉白玉桥,大概就香客“还愿”的杰作。如果往年不如意,香客们也不抱怨神灵言而无信,而是怪罪自己心意不诚,许愿不够,重来三跪九叩,再许宏愿。
供桌的后面,还有一排桌子。桌后面有道士打扮,有书生打扮,专为香客解“签诗”。香客必须先持一竹筒,在胡公大帝前面边拜边摇,摇到筒中跳出一竹签才罢休。跳出的竹签都编有序列号,分“上上签”、“中中签”、“下下签”等等,从来不因香客献礼多,给格外的优惠。如果求到“上上签”,本该兴高采烈了,拿去对号找出签诗看,解签诗的又会看出点名堂,非得让你再讲究点什么。不然,前功尽弃。香客当然很感激对方指点迷津,重金酬谢。万一求到“下下签”,那就倒霉了,但也不要万念俱灰,只需多出一些香火钱,解签诗的就可以为你作法消灾。我在边上看,觉得那胡公大帝只端坐在那里,傻傻地陪笑,眼睛已被烟熏得睁不开;而这帮解签诗的,倒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我就上前打探:“请问陶公在哪里?”一个道士模样的迟疑了一下,还反问我“哪个陶公?”。真奇怪了,陶公洞的道士不识“陶公”!还是边上一个书生打扮的给“道士”解了围,说这里名陶公洞,实际上没有陶公的牌位。哦,我似乎恍然大悟!陶弘景乃“不堪持赠君”的隐君子,面对“有求必应”的胡公大帝,是应该退避三舍。只是我又听说,温州以前有两位高官,也经常来此祈求好运;如今一个早落法网,一个逃命海外,想来好笑。

此地不可久留。我下石梯回到大洞,瞥见扑灭烛火的人仍在不停地忙碌。出洞口往右,是一个卖香纸蜡烛的店铺,许多香客围着买,大抱大抱的抱走。边上也立着几对特大红烛,据说每对一吨重,要价数千元。不经意又看到那位扑灭红烛的人,挑着一担撤下来的残烛,进入左边浓烟四溢的棚屋。我好奇地跟过去,原来这里就是一个红烛加工场,窗外的绿树早被熏黑。残烛经回炉,过不了多久,又加工出一批新的红烛,进入店铺。于是,我惊叹这个不但神佛共和,还产销、焚烧、回收一条龙的神奇洞府。只可惜所有的这些,把这个天然洞府弄的乌烟瘴气,漆黑一片!历史上的胡则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美誉;他一旦成了胡公大帝,就受人摆布,身不由己。我想,如果神龛上的胡公有灵,他的红脸,应是一副羞愧的表情。
走出陶公洞,阳光依然灿烂,山川格外秀丽,鸣禽悠然吟唱、集市熙熙攘攘。耸立溪边的登仙石又引发我遐思。这登天石生在洞外,也该是上天的精心安排。勤劳智慧的温州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这个意义上,他们就是无所不能的神仙;要登天,本该在洞外大显身手,何苦跪在那些受人操控的泥菩萨面前叩破了头?
扭头,又看见陶公洞碑伫立于洞外,不受一缕香火。它朝饮清露,暮披星辉,与嬉戏的顽童为伍,看集市公平交易,逢人共谈山水之美,独自玩赏岭上白云,哪里在乎世俗香火!

相关阅读:

转自:http://blog.703804.com/?119571/viewspace-30218118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