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林坑的悠闲时光

[游记]林坑的悠闲时光

2007-07-16    xieyouji.com

一拐入41省道,双眼马上就被扑面的绿色胀满,让我们在欣喜之余还在犹豫:这是不是真的。因为之前走了太多的弯路,看了无数遍下载的温州地图,问了很多人,当地带着斗笠赶着耕牛的农民用他们浓重的口音外加连比带划,直到我们快要绝望了------我怕我们天黑前都到不了林坑,还在下雨,那可怎么办?

一大早从常州出发,沪宁,锡宜,宁杭,杭甬,上三,终于下了高速,随即我们立刻折损了信心。到了临海已经两点钟,下午。我们在街边找了个小饭馆,价廉物美,超值。临走老板为我们指了路。出了临海,就进入仙居。仙居县城很小,但地形标识显然有些混乱。绕来绕去我们只能试着选了个方向转弯,不经意一瞥:S41,终于找到了。

只有沿着这条路,才能去到我们的目的地-----林坑。

事先联系好的毛老板非常热情,也很负责,之前已打了N个电话进来指路,因为我们在路上的时间实在太长了,连我们自己都怀疑是否又会迷路-----41省道上还有几个岔道,而且没有去向林坑的明确标识,它毕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景点。

当我们硬着头皮终于开到一个山路口,总算看到了一个木结构的小门楼:标着林坑二字。可是我在山谷的另一侧看到了一个更开阔的小村庄,门前有大片的河滩,石桥,老树,盘根错节,在春天却已枯萎。但是我喜欢。

破旧灰暗石块垒墙的老房子。天还在下雨,石板路上湿渌渌的,很滑。放养的猪,鸡,鸭,鹅到处大摇大摆地走,本来就是他们的地盘。

牛关在栏里,沉默地看着我们。

这里的人们看着我们闯进来并没有太多讶异,也没有过份热情。已经是傍晚了,很多人家忙着生火做饭,看到我们,只抱以浅浅一笑。在一个天井的廊下,好几个小孩围坐在一起做一种简单的手工,或许他们要以这种方式渡过大部份的假期。

我闻到一种幽静而强烈的香味,叫人欲罢不能。是从一棵高大开着白花的树上传来的,酷似栀子花。到了林坑才看到很多人家门前屋后都种着,是柚子,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水果,却终于在这里见识了它的花,它的树。

晚饭很有特色,都是家常小菜,但口味不错,大米一看就是自家种的,雪白,饱满,清香。也许是我们赶了一天的路,太饿了。

毛老板家全住满了,后来的两天里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抱着无绳电话对着订房的清单从早打到晚跟对方确认到达时间与人数,以及指路。

吃完晚饭我们出去转了转,很多人家都在接待客人,灯火通明,林坑除了吃住唯一的收费项目是停车场要收5元钱。专门辟出的一块平整的砖地上停满了沪,浙,苏牌照的车子。暗自庆幸我们还算来得早,还找到了停车位。

小山村的夜晚热闹温馨,虽然还在下着小雨,却更添了一份诗意。家家户户挂着红灯笼,一条峡谷将村庄一分为二,孱孱流水穿过横跨在溪上的木制廊桥汇到下游的深潭里,网里养着红鲤鱼,那也是供客人点菜用的。

林坑的夜晚决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安宁平静,也许客人实在太多了,村里的鸡也开始惶恐接着失眠而后生物钟紊乱,半夜一点过后就开始打鸣。因为是全木结构的房子,夜深里还是有一拨拨的客人上上下下,每一步都几乎踩得地板咚咚地响。

等到第一缕阳光终于照进木窗棱,我明白了村里的大公鸡为什么半夜就开始忠心耿耿地唤醒大家------等我们洗漱完毕,还不到6点,村里已满是摄影的人群,肩背手扛,各各都已占据了有利地形摆开了架式。我们连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冲回房间拿了相机,把铺满金色阳光的山谷永远地定格在回忆里。

我们的今天的计划是翻过两座山头到碧油坑去,据说那里能看到瀑布,还有几百年生长的巨大的树,可能是樟树。八点吃完早饭上路的时候我们装了水,毛巾,药品,糖果,还有相机,一口气爬上十几分种,林坑已在脚下,但还看得见象蚂蚁一样拍照的人群以及甲虫一般排列的车已蜿延到进村的那条水泥路上。村里人说不用担心迷路,因为只有一条小石板路可以走人,中间我们会经过一个只有三四个人的小村庄,可以停下歇歇脚。他们说三个小时可以到达碧油坑,后来才知道需要以他们的标准起码再乘一倍才是我们的状态。

因为昨天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到处听得到哗哗的水声,我们最起码爬到五百公尺以上了,回头望林坑已完全掩映在群山中,但仍然惊讶地发现人们引水耕作的梯田,精心地筑着篱栏,牛自顾在太阳下吃草,却终未寻得一个人影。

太阳完全上来了,放眼望去,白晃晃的一片。间或有哗哗的水声,一层层地顺着山上铺的竹筒流到梯田里。我们一路都在惊叹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赶到这么高的山上来放牛,耕作,收割,这要付出多少的辛劳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收获。

只记得在不停地上山下山。

路上最惊喜的是看到路边有开得正艳的红杜鹃,伸手就可以摘到。到还路过一个修得很有规模的水泥墓,我们猜想修墓者必定也是财大气粗,才可以有能力让自己的先人在这片好山水里独享清静。

似乎永远都在山坡上踯躅,在茂密的林间小路穿行,已经过了两个多小时,连个人影都没看见,除了路过一座破旧而无人烟的木板房。脚下的只容一人行走的小石板路似乎永无尽头地在延伸。等到联通的信号连一格也不剩下,我只能对自己说,幸亏这次旅行不是一个人。但,回到我们即定的生活轨道,寂寞与孤独,会比在这漫漫的群山里更让人渴望相互依靠吗?

从来都没有想过,我们是那样热切地渴望见到一样东西----牛粪!因为见到牛粪我们才有信心告诉自己:也许我们盼望的目的地就快到了。当我们终于趟过一条小溪,重又见到了电线杆,成片的农田,以及赶着牛在正午的骄阳下耕田的人们,我们仿佛再没有力气多走一步了。我好象没有看到传说中的瀑布,只在人家的门牌上见到了“平坑”二字,这才意识到,这里只是林坑的人说的半路上的那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

全是陈旧的看不出年代的老屋,露天厕所,满地乱跑的猪和鸡,养在稻田里的红鲤鱼,,被山上的捕兽夹子剪断了一条腿的狗。这里的孩子可能很少能看到外来的人,看到我们拿出糖果逗他们非常兴奋。马上跑回家拿来茶叶,请我们吃他们的零食-----红薯干。村民热情地请我们用午餐,我们便跟着吃了一顿笋干烧面。吃得很饱。我已完全不记得一上午到底走过了多少路,人快要瘫了。坐在门槛上,看着母鸡正在抱窝,大公鸡凶悍而忠诚地充当守卫,水汪汪的稻田里疾速游过的蛇。

听着人们讲着一句也听不懂的方言,看着他们朝着我们笑着,仿佛时间都已静止了。村里总共只看到一个男人,是因为家里的老婆小孩都有病所以不能出去打工,其他的全是老弱妇孺。

坑,在当地方言里就是山谷里的平地,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四面环山,他们指点着告诉我那棵是桃树,那棵是梨树,说桃花是粉红的,梨花是雪白的。我说要是初春的时候,全开遍了,一定很美吧,他们说是啊是啊。

总是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除了相机,还有什么能把这时光永远记取?

我怕我会忘记。

我不想忘记。

当我们告别他们继续去找碧油坑时,他们一直送出了很远。

继续走,又是不停地重复上坡下坡。一路上看到了无数色彩斑斓的昆虫,不认识他们,他们对我们也无兴趣,听到响动即刻溜走了。山坡象波浪一样绵延无尽,阳光给群山镀上一层金边。看着彼此脸上淌下的汗珠,是否你也象我一样,会牢牢记住,在这世界陌生的角落里,我们曾经来到过,相识过?

当我们穿过一大片碧绿的竹林,绕过粗壮的参天大树,终于来到了碧油坑。这里其实比林坑和平坑都大,也比他们都更开阔,有更多平整的土地,也有更多的人们在下午两三点的太阳下,赶着耕牛,在干旱的地里劳作。村口有座小小的廊桥,顺着篱笆小径一直通到村里。茂密的树林围着看似摇摇欲坠的老屋,廊下挂满了农具,石臼看上去很久不用了,长了青苔。安静,仿佛与世隔绝。

旁边有座小小的土地庙。我说:我们也去拜一拜吧。

我不知道,为什么赶这么远的路,来到偏僻遥远的这里。坐在廊桥的木椅上,太阳下,有风吹过,我不再思考类似的问题。大脑一片空白。但我的心,象这山间午后的阳光一样敞亮,毫无保留,没有负担。

碧油坑的村口,我们艰难地寻到了瀑布的踪影,有些失望,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宏伟壮丽,继而又不免对自己幼稚的想法失笑。村口已铺了一条水泥路,他们说,把山炸开,一定要修出公路,通汽车。回去的路上,看到水泥路只完工了一小段,晒满了颜色不一的笋干,剩下的全是铺的石子,又窄,旁边就是新炸开的毫无遮挡的悬崖。我们沿这条半成品路慢慢往山下走,看着山脚下房子的体积就能推算出以我们的速度大概还须多长时间才能走到。

最幸运的莫过于拦到一辆下山的小面包,求司机带我们到林坑,因为司机说他也是来旅游的,这两天就住在林坑。车里一共塞了7个人,四个大背包,除了司机,我们两个,一个碧油坑的村民,还有三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北京女孩,全都背着睡袋,说今晚还要去温州赶火车。严重超载的小面包到了陡峭狭窄的山路上简直是横冲直撞地前进,反正一直到下山也没看见有另外一辆车。我根本不敢朝窗外看,虽然司机一再说他就是温州本地人,开惯了山路,来过好几次了,对这里也很熟,我还是紧闭着眼,尤其到了转弯处。

终于回到了林坑,跟今天到过的那两坑相比,这里简直是极乐世界。平坑的人永远只能看电视收到一个台,而这里有卫星天线,碧油坑的老人小孩都穿着毛衣,在我们穿着T恤还嫌热的五月,林坑的很多大人小孩都赤着脚在溪里玩水。

毛老板家的廊下一字排开的竹躺椅上,有人睡觉,有人看书,有人聊天。每个阴凉处都看到摆着茶杯,牌桌。也有人放着空房也不睡,非要借块平地扎帐蓬,用酒精炉煮饭吃。很多人半躺在村口廊桥上,什么也不做,目光散漫。

带我们回来的司机很快又召集到一帮人,打算去罗佯村,但那里据说没有路,必须全程倘水进村,村里可能条件还不如平坑与碧油坑,要自己带帐篷进去睡。他问我:一起去吧?我笑着说:下次吧,我没有帐篷。

其实我真的很想去。但我很清楚,不是每件事情想就可以了。

还是要回去,还是要告别。在晨光里,在越来越多熙攘的车流与人海里,还未踏上来时路,已开始怀念。

转自:http://www.xieyouji.com/xieyouji/china/zhejiang/travel-notes/2006/1222/79519.html20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