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温州泰顺寻廊桥记(二) |
[游记]温州泰顺寻廊桥记(二) |
2008-05-22 sina.com.cn |
毓文桥 毓文桥位于洲岭乡洲边村水尾,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全长23米,宽4米,单跨7.6米。系石拱木廊桥,三层楼阁式,廊屋七间,内设扶梯,重檐歇山顶,屋脊中有葫芦顶,拱卷青石筑砌,呈半月状,与周围古松,溪水溶为一体,是现存造型最丰富优美的廊桥 刘宅桥 刘宅桥,古称“仙洞虹桥”,位于三魁镇刘宅村,系木平梁廊桥,二层重檐。明永乐三年(1405)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全长24.8米,宽6.15米,跨径9.2米,离水面高3.5米。 据说桥边的破房子因为有碍观瞻要拆掉了。我去的时候已经剩下个空架子了。据三轮车夫说原来没有公路的时候人们都从这里走的,这户人家买点茶点,生意还是相当的不错。 溪东桥 北涧桥 溪东桥始建距今434年,北涧桥也有329年,两桥距离仅仅一华里。虽然相差百年,相传都是景宁县上标张氏师徒所建。因为这两桥的外形体态与内部结构都非常相似,她形同姐妹相处在一起,故美名曰“姐妹桥”。她俩都是用两层拱架, 除此之外,泗溪姐妹桥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色,那就是,枯水时两桥水平均线仅相差米许,山洪暴发时东、南、北三溪都在“上江洋” [廊桥结构] 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从力学上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结构简单而奇妙,这种结构,整体为拱形结构,因此沿拱心线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就每一根杆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承受两种集中荷载。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且可重复利用。小杆件便于运输,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经济合理。根据桥头纪录民众捐资的情况,在道光年间重修共用去约一百万文,这个造价在当时相对较低。“蜈蚣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端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为此,“蜈蚣桥”都采用了廊桥这种形成,桥廊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稳定性。每当山洪爆发时,当地居民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 北涧桥 北涧桥座落于上桥村的东、南、北三溪汇合处的古渡口。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1年),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桥长51.7多米,宽近6米,高11.22米。位于泗溪上桥西北,相距有1公里,横跨北溪,故称“北涧桥”,村以桥得名,其结构、造型与上桥相似,桥面呈曲拱状,上建桥屋数十间,正中三间突起成二重叠檐,四翼高翘呈大鹏展翅之状;桥头两侧各建有厢房数间。整座大桥青砖碧瓦,雕梁画栋,漆色丹朱。桥头翼侧石阶处有千年古樟一棵,暮色苍茫下,树阴避天,香味弥远,衬托着北涧桥分外肃穆典雅。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e4c03010007m3.html2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