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温州泰顺寻廊桥记(二)

[游记]温州泰顺寻廊桥记(二)

2008-05-22    sina.com.cn

毓文桥

毓文桥位于洲岭乡洲边村水尾,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全长23米,宽4米,单跨7.6米。系石拱木廊桥,三层楼阁式,廊屋七间,内设扶梯,重檐歇山顶,屋脊中有葫芦顶,拱卷青石筑砌,呈半月状,与周围古松,溪水溶为一体,是现存造型最丰富优美的廊桥
和泰顺其他桥不同的是,毓文桥两边不是用木板测封,而是做工精细的格子木雕,从桥的侧面一眼就能看到桥内游玩的人们。

刘宅桥

刘宅桥,古称“仙洞虹桥”,位于三魁镇刘宅村,系木平梁廊桥,二层重檐。明永乐三年(1405)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全长24.8米,宽6.15米,跨径9.2米,离水面高3.5米。
探访刘宅桥,可以延着刘宅村柳树垂荫的村巷行走,有诗《柳巷春风》云:“柳荫苍翠挺乔林,声动天风理舜琴。彻耳可人清绝处,又闻玄鹤和松音。”穿过这狭长而且有些曲折的村巷,绕过刘氏宗祠高大的外墙,仙洞虹桥兀然而现,矗立在村落水口。据《魁峰高阳刘氏洞下桥记》载,仙洞虹桥始建于明朝,“一为高阳本境风水之系,一为往来负任担荷之便,一为经商过客休息之所,一为秋七迎福康乐之会。”由此可见,仙洞虹桥同时起到交通、风水、路亭、宫庙等方面的功用。
始建于明朝的仙洞虹桥由于“年序悠久,倾颓有时,于乾隆五年间桥将朽矣。风水之重,通衢之要。高阳刘大滨公嗣孙新田,目击有感而心伤。”(《魁峰高阳刘氏洞下桥记》)于是在乾隆五年(1740),刘新田率众捐银重建,“架虹接渡,仍复如故”。族人说,仙洞虹桥在乾隆年间重建是按明朝风格进行的。所以,重建后仙洞虹格虽然细部构作比较简单,实具明式建筑风格。为什么明朝的建筑就比不上清朝的富丽堂皇呢?其实,很多朝代对建筑式样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不是完全可以按照主人的意愿建造的,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条文规定的影响。如《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斗拱,及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从这段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在明代,朝廷对建筑式样做法明文规定得很严。

据说桥边的破房子因为有碍观瞻要拆掉了。我去的时候已经剩下个空架子了。据三轮车夫说原来没有公路的时候人们都从这里走的,这户人家买点茶点,生意还是相当的不错。
这个房子拆掉以后,桥的样貌就全显露出来了。肯定相当的漂亮,不知道其他地方的那些桥边的垃圾建筑什么时候能拆掉呢?

溪东桥

北涧桥

溪东桥始建距今434年,北涧桥也有329年,两桥距离仅仅一华里。虽然相差百年,相传都是景宁县上标张氏师徒所建。因为这两桥的外形体态与内部结构都非常相似,她形同姐妹相处在一起,故美名曰“姐妹桥”。她俩都是用两层拱架,
(上层拱架用“节方形拱骨,下层用园形九节拱骨)以贯穿、搭置、别、撑、顶、压的力学原理构架成稳固的桥体,两端拱趾各自支架在两侧桥台上桥台用花岗砌叠在两边山崖之上,桥的两头拱架还撑扦着三角形木架以加强横向力的作用.为了防止风雨侵蚀,桥身两侧都用红色油漆的木板遮盖。这种极其精细巧妙的构造.桥梁专家考察后认为在诸多木梁中就找不出一根虚设的木料,每根都有她的作用。古人用这种三角力学的原理建造廊桥,所以她的主体部分不用钉子,也不用榫铆,看来很简单,可她们经受过三,四百年的台风、山洪的考验至今还安然无恙,这就是最大的科学所在。

除此之外,泗溪姐妹桥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色,那就是,枯水时两桥水平均线仅相差米许,山洪暴发时东、南、北三溪都在“上江洋”
中间地带汇合,这时水面平,抵消了流水的冲力,因而大大减弱了中垮桥梁的危险性,她俩有这种相互制约、相互关切的作用,才使其“健康长寿”,这应该归功于古人的聪明才智。因此姐妹桥天论在桥址选择,或者内外体形结构上的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都堪称世界上独一无的泗溪姐妹桥。

[廊桥结构] 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从力学上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结构简单而奇妙,这种结构,整体为拱形结构,因此沿拱心线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就每一根杆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承受两种集中荷载。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且可重复利用。小杆件便于运输,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经济合理。根据桥头纪录民众捐资的情况,在道光年间重修共用去约一百万文,这个造价在当时相对较低。“蜈蚣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端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为此,“蜈蚣桥”都采用了廊桥这种形成,桥廊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稳定性。每当山洪爆发时,当地居民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

北涧桥

北涧桥座落于上桥村的东、南、北三溪汇合处的古渡口。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1年),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桥长51.7多米,宽近6米,高11.22米。位于泗溪上桥西北,相距有1公里,横跨北溪,故称“北涧桥”,村以桥得名,其结构、造型与上桥相似,桥面呈曲拱状,上建桥屋数十间,正中三间突起成二重叠檐,四翼高翘呈大鹏展翅之状;桥头两侧各建有厢房数间。整座大桥青砖碧瓦,雕梁画栋,漆色丹朱。桥头翼侧石阶处有千年古樟一棵,暮色苍茫下,树阴避天,香味弥远,衬托着北涧桥分外肃穆典雅。
北涧桥周围环境幽美,两条溪水在桥边汇合。溪水清澈见底,溪水上还有一条用石梁搭起的小石桥,接以步。每当溪水上涨之时,小石桥就会淹没于水下。沿着溪岸,一条小路将人引向桥头和村子。两株大樟树立于桥头。较粗的一株直径有两米多。这两株树都有上千年的树龄了。大树的虬根牢牢抓住桥基周围的土石,保其经受了数百年风雨的侵蚀而无大碍。由远处沿小路向北涧桥走来,两株大树茂密的树冠就像老翁的须发轻轻抚掩着古桥及周围古朴的民宅,若隐若现。桥头的一条石板小街是整个村子的中心。一边是廊桥,一边是民居。廊桥山花的飞檐与民宅的屋檐犬牙相错在小街之上,自然形成了风雨街道。桥头及屋檐下很适宜地设置了一些石凳木椅,人们可随意找到休息的地方。村民无事时便在桥头休憩,谈天说地,买卖交易。
北涧桥在修建之初,就考虑到了与邻近建筑的结合。这一点可以从桥与建筑的连接上看出:桥柱上预留了榫口与建筑相接。桥的造型如民风一般古朴,沿着结构的走势呈“八”字形。桥面上四列方柱,上覆青瓦屋顶。两端山花为歇山造型。桥的中央起重屋,也是歇山顶。斜脊起翘很高,因此显得十分轻盈。结构部分用油红漆木质挡雨板封口,以免风雨侵蚀。整个桥体结构合理,比例匀称,灰瓦红身,与青山碧水相辉映,就成了一幅风景画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e4c03010007m3.html27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