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 顺 梦见廊桥 泰顺是地地道道的山区,群山一峰接着一峰,将直线距离很近的两个地方阻隔在山的两边。很多山头上有层层梯田,像非洲女人头上密密麻麻的小辫,层层叠叠一直“梳”下山脚。大多数梯田还是水田,有山中小溪顺着山上一级一级的灌溉沟渠缓缓流淌下来。在冬天温暖的阳光照射下,梯田中残存的稻茬发出枯黄的光,将整个群山笼罩在那抹黄色之中。山上偶尔能听到炸药的巨响,据说是建在山坡上的采石场。“炸药一响,黄金万两。”正是这些采石场给泰顺培育了一批批直奔小康的人家。 画中古桥,惊现浙南山中 大多数来泰顺的游客都是奔着山里那些廊桥而来。一部《廊桥遗梦》的电影,几乎让天下所有的廊桥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片中的廊桥造型其实很简单,比起中国桥乡泰顺的那些廊桥来,不知要羞愧成什么样子了。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东北是文成县,西北是景宁县,南面与福建省为邻,境内山高路远,群峰叠翠,光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因此自古就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居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众多文化在这个浙南的山区小县中神奇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区田园文化。泰顺的廊桥则是洞察泰顺文化的一个窗口。 在清人张择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曾经在突出的位置上画了一座拱式木桥,也就是历史上享有盛誉的“虹桥”。随着宋朝国力逐渐衰退,直至灭亡,虹桥也神秘地从中国造桥史上蒸发了,无数人为了一睹它的芳颜而苦苦寻觅,魂牵梦绕…… 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才在浙闽一带的山区发现了大量木拱廊桥——也就是传说中的虹桥,这一发现是当时轰动桥梁界的一件大事。这些虹桥大都有屋檐,是为路人遮风挡雨、避暑纳凉用的,有些已经静静地躺在高山深涧之间数百年,仍然卓而不凡、气势磅礴。当地百姓形象地称它们为“蜈蚣桥”。 座座廊桥,各领风骚 为了能够领略泰顺廊桥的风采,不得不在浙南的山中来回奔波。有时明明看着地图上两个地方的直线距离很近,可是一坐上汽车,就是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而这样的往来奔波,可以让那些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深刻理解泰顺先祖们当年建造廊桥的真正用意。 泰顺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座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是“中国的桥梁之乡”。在历史上,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大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那些横在水面上的桥上则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而且可以起到让行人遮风挡雨的作用。有的廊桥下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 在这些廊桥之中比较著名的是泗溪镇的姊妹桥,三魁镇的薛家桥、永庆桥、刘宅桥,洲岭的毓文桥、三条桥,筱村镇的文远桥等。 泗溪姊妹桥在泰顺县的泗溪镇,其中一座名叫溪东桥,是一座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的溪东村。该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桥长41.7米,宽4.86米,净跨25.7米。桥的另一侧是一抹远山,近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一为狮子峰,一为将军峰。据当地人讲,此桥及周围环境正处于“将军逗狮”的风水模式。在远山的衬托下,桥身更显得秀美、轻灵。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 沿溪而下,穿行农田和菜地之间,拐一两个弯,就可以看到当地人称为“下桥”的北涧桥(溪东桥被称为上桥)。北涧桥建于清康熙年间,嘉庆年间重建,结构、外形和东溪桥类似。但北涧桥是一个建筑群,桥头有几间民居古宅与其相连,尤其是桥头那棵参天的千年古樟,树阴避天,衬托得北涧桥分外肃穆典雅。 从泗溪坐小三轮可以到达三魁镇,在镇中可以看到淹没在杂乱无章的现代砖楼之中的薛家桥。尽管如此,其本身却不失古朴和美丽:圆弧型的拱曲桥身,被巨大而有力的条木架撑住,上面是原色的木板壁、飞翘起的屋檐。走在桥上,同样可以看见桥头几人才能合抱的古樟和在溪水中洗衣的农家女,溪水本身也很清澈。 第二天,从罗阳赶到筱村,在那里看到著名的文兴桥。文兴桥最大的特点是“歪头斜肩”。桥的两端分别连接着平地与山坡,桥洞是不规则的四边形,屋顶也有些倾斜。桥屋的地面分为三段,各有不同的坡度,因此桥里面没有一尺平地。站在外面看整座廊桥,西面的坡只有一折,一直通到岸边;而东面的桥却拐了两折,比较平缓。桥中间的桥屋里供奉着佛像,也随桥身有些倾斜。逢年过节的时候,可以看到大批村民上桥点香拜神,这里是泰顺廊桥中惟一放神像的一座桥。 两幢保存最好的泰顺古民居 比起泰顺的廊桥来,泰顺古民居的保护要差了许多。在沿途的村落中看到许多当地典型的民居建筑,只是因为缺乏保护,很多已经破败不堪,掩映在周围的新式“洋楼”里面,显得孤苦伶仃。相比较而言,三魁镇的林家昔和雪溪乡的胡宅是其中保存最好的两座。 林家昔依旧完整地保存着两进大格局,宅前是开阔的田地,两层主楼则背靠后山,确有一派大家气象。门前有门楼和古井,里面的甬道还是当年的样子。甬道两侧小宅院成对称格局,自成天地。前宅和后厅之间由高墙做成长长的隔道通向侧门。厅宅的大梁、雀替、门窗上的木雕极其精致,可以和江南任何古民居内的木雕相媲美。有着优美圆弧转角的院墙只保留了一边,另一边又被那种常见的白瓷砖新楼占据,原来这个位置上曾经是一个小巧的读书楼。主厅大楼的一角已经破烂不堪,只剩下一付木骨架裸露在空中,任凭风吹雨打。 雪溪乡的胡宅则相对保存得更好,住户也较林家昔多得多,显出这里的勃勃生气。有孩童们在宅中嬉笑玩耍,一见到陌生人,就躲在木门的后面隔着门缝窥探究竟。同林家昔相似,胡宅的前半部分分别是两个小三合院,由甬道隔开,严格对称,后面是个大三合院。进门的甬道、优美的院墙和后厅前的“日拥祥云”的门楼组成了泰顺古民居的代表性画面。胡宅是对外开放的,来泰顺旅游的人可以借宿在其中,如果过年过节的时候来这里的话,可以好好体会一下泰顺人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情景。 山里风情,农家俗 泰顺人过年自然要比在城里热闹,这一点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最有体会。他们过年都要放很多鞭炮,据说每家宅院里的炮纸都能有两寸厚。泰顺人拜年也拜得热情洋溢,通常是很多人围在一家门口,往这家门口扔过去一串串“百子炮”,门里的人也同样往外扔。鞭炮声刚完,还没等硝烟散去,围在门外的人就齐刷刷地排成一行,向这家里鞠躬致意,屋里的人也都出来,向外面的人鞠上一躬,然后门里门外就谈笑风生了。 泰顺人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米”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尝新饭”的习俗。所谓的“尝新饭”是指新的一年第一次尝用当年新米做成的饭。这一天,家家户户将第一次收割下来的稻谷去壳成米后,用清晨从水井中打来的第一桶最洁净的水做饭。饭熟后,家人不得先吃,要先盛两碗米饭,祭天地,供灶神。传说牛是上天派来为凡间百姓劳耕的牛郎神化身,它一年辛辛苦苦耕耘,为农家的丰收立下功劳,所以主人在供完灶神之后不忘给牛喂一碗米饭。做完以上几项祭祀项目后,全家人才可以开始吃“尝新饭”。当家的主人要将第一碗米饭盛给家中辈分最长者先尝,然后再按辈分依次下来,直到儿媳孙媳最小一辈。 住宿:可以夜宿罗阳,罗阳旅馆众多,竞争激烈,一般私人旅馆都在10元/人,宾馆则稍贵一些。也可以住在仕阳镇,有一个沙江宾馆,50元/3人间,挺干净,还有热水。 饮食与特产:每年的二月二,泰顺人要吃芥菜饭,另外泰顺著名的“敲肉羹”、婆饼也很值得一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