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桥 2007-06-13 05:10:01 大中小 标签:潮音桥 潮音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江南工贸大街南段东侧,跨霅溪,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是一座三孔石拱桥。 1984年8月9日,潮音桥被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潮音桥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以前,是个渡口,名潮音渡。潮音渡原名慈感寺渡,缘于东岸原慈感寺。慈感寺本在迎禧门(青塘门)外,南宋建炎三年(1129)移建于横塘,即现在老潮音桥东堍处。宋代,渡口尚名“慈感寺渡”。此渡在北宋时曾经建过一桥,名皇祐桥。据宋嘉泰《吴兴志》:“皇祐桥在慈感寺渡口,今废。”又引《吴兴志旧编》:“皇祐中(1049-1054)造。元祐七年(1092),知州事张询辇共(拱)石为架阁楼址。”皇祐桥圯于宋元祐七年之前。桥废后设渡。 “潮音”之称取义于舟山普陀潮音洞,涨潮时潮声宏大,又传为观音现身处。明崇祯《乌程县志》记载,潮音渡“以迎奉观音大士,故名”;清光绪《乌程县志》记:“潮音渡以慈感寺奉观音大士,故名,亦称慈感渡。”明洪武十五年(1372),行立和尚在慈感寺重建“潮音”、“普门”二亭;据崇祯县志,潮音渡东浦有潮音庵。均取观音现身之意。别有一说,因西天目之水浩荡而来,当年湖州南门一带还是一片荒地野荡,碧浪湖与钱山漾连成一片,霅溪穿城而过,湖水漫进来,至渡口时浪涛宛如海潮有声,故名“潮音渡”,桥以渡名。此说法亦源于普陀潮音洞,实与佛教有关。 据清同治《湖州府志》,潮音渡两岸皆有渡亭,以蔽风雨。明嘉靖十八年,知府魏济始建桥时,桥之两端仍有东、西二亭。万历三十三年(1605),知府陈幼学鼎新,重建渡亭,且改亭为阁,加以层楼,巍巍对峙。其后近30年,至崇祯三年(1630),民房失火,殃及东端亭阁,旋即修复。沈敬炘著有《潮音桥两亭记》,以记其中,说“两亭焕然”。清乾隆八年(1743)西亭曾毁,又由里人重建。潮音桥几经修筑,最后一次修于清嘉庆年间,至今190多年。志载,清光绪年间,两端亭阁尚在,后渐废。 潮音桥桥高7米,长50米,宽5米,共27级台阶,每级两石并列,故步口特宽,上桥不甚费力。桥两侧作石质吴王靠,可供行人休息,人言古时人宽袍大步,故潮音桥的结构适于古人。据老人传言。此桥的脚桩与骆驼桥相同,可千年而不动,是因为木桩密排极深,且离桥墩数丈处有皮木桩和石垛,巧妙地相连加因。两端原来都雕有一只白石卧狮,但现存北角一只。桥上石板缝中,因造桥时放入枸杞、石榴等四种果核,桥成后,果核萌芽、开花、结果,表求“长留人间”的意韵。至今,桥顶一株百年石榴和桥缝中的枸杞子,仍年年开花结果。奇妙的是,潮音桥虽建于明代,却已具现代立交桥的雏形。因湖州商业发达,西岸河街商店林立,潮音桥在建造时,西侧次孔跨过人行道,避免割断沿河街道,桥上桥上皆通行人,这在古桥建筑史上、特别是石桥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潮音桥有两个传说。一个是“桥里桥”的传说:湖州本地人俗称潮音桥为“桥里桥”,又名“哑子桥”。相传400多年前,潮音渡口风高浪急,过往行人全靠一只拉渡船,一旦船漏绳断,两岸便交通断绝。河东面的家财主,见慈感寺修好后,大批香客要从潮音渡过河,是个赚钱的好机会 ,便买了一条渡船,请个哑巴当长工,替他撑船摆渡赚银子。哑巴有心,他想借摆渡之机,攒些钱在渡口上架座木桥,免除善男信女和乡亲们等船渡河之苦。一年又一年,哑巴每年除了呈上财主的船银外,慢慢的也积蓄了些银两,他便用这些银两在渡口上架了一座木桥,大家高兴地称为“哑子桥”。可是这件事却惹怒了财主,因为香客和百姓有桥可行,谁还坐他的渡船?摆渡银两赚不到,十分气恼,仗着财大气粗,令手下人拆掉木桥。哑巴见财主拆桥,就拚死上前阻拦,结果被财主唆使手下人给打死,并投入湍急的水中。这一来,激怒了两岸百姓,纷纷上告官府,并凑足银两,要修座更好的桥,以纪念哑巴。官府知道众怒难犯,便出面领着众人又在木桥上造起了一座石桥,都说就是今天的潮音桥。而“桥里桥”的说法,就指石桥下又有一座木桥,桥里有桥。因年代久了,木桥已废。为了纪念这位不知名的哑巴,人们相约在桥下经过时不准说话。数百年来直到解放初期,一切行人和来往船只,包括轮船开过,老大们都谆谆嘱咐旅客不得说话,当地人对此世代相传,一律遵守。 别一个是“珠罗汉”的传说:据宋嘉泰《吴兴志》,慈感(潮音)渡东慈感寺中供有珠罗汉一枚。北宋大观元年(1107),乌程县渔山有渔民邵宗益获大蚌,得珠罗汉,“偏袒右肩,矫首左顾如行脚相,衣纹毕具。郡人刘焘作传,石刻在寺”。志乘记有珠罗汉离寺入溪和潮音桥下河蚌浮水吐珠的传说。明《西吴里语》记,一郡守心欲取慈感寺中珠罗汉,“珠像跃入寺旁溪中,祥光照耀,俄顷而没”。万历时朱国祯《涌幢小品》记:“慈感寺前桥曰潮音,水清澈,有蚌浮水面吐珠,人皆见之,每风雨即有蛟龙来攫。”戴维丁《晴岩日记》记:“清乾隆五十年(1785)大旱,潮音桥下水将涸,一日忽水涌数尺,有蚌浮水面,大如扇,张半壳如帆,上有白光一道,驶若激箭,出南门至前山漾而没,水亦顿落。”以上两个传说流传久远,故录以备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