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幽深会稽山壮哉大禹陵

[游记]幽深会稽山壮哉大禹陵

2007-08-30    tuniu.com

旅途夜读,读到两句诗:“禹柯西走兰亭路,一片湖山锦绣中。”这诗描写的禹祠和兰亭,都是著名的历史古迹,全隐藏在湖光山色十分优美的风景区,令人向往,也引起了我对于夏禹奔波理水、艰辛终身的缅怀与敬意。禹是古代帝王中华夏祖先最被崇拜的一人。许多古老的民族都传说远古曾有一次洪水,是不可抵抗的大天灾。惟独黄炎族神话里说是洪水被禹治理得“地平天成”了。这说明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当时九州大地一片汪洋,大水滔滔不息。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没有多大成效。大禹挺身而出继承父业,治理水患。他“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人”,听到自己的孩子在屋里啼哭也没进去看看。他的足迹遍及江、淮、河、汉。他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变了父亲筑堤堵洪的办法,以疏导沟通为主,最终治服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夏禹这种战胜自然,为民造福的精神,相传至今已有四千多年。想到这里,一个游览大禹陵的念头,墓地涌现脑海。

次日,我告别杭州,搭乘萧前线上的列车,跨过壮阔的钱塘江,在河港交叉的宁绍平原奔驰,约莫两小时,那景色秀丽的会稽山,那延伸广袤百里的鉴湖,那古老的宝塔,那新建的工厂……还有那由山山水水演化出来的明丽多变的丰富色彩,一一扑入眼帘。我正人迷如痴,列车广播员亲切的声音惊扰了我。她说:“绍兴旧称会稽或山阴,是一座著名的历史古城。她是敬爱的周总理的祖籍,伟大的文化巨人鲁迅先生的故乡。”

出了车站,只见纵横如织的山水,配置得那么均匀得体,和煦的阳光为山水披上了金纱。素以鱼米之乡自豪的古老绍兴,正焕发青春,加之许多历史古迹点缀其中,假如你身临其境,就能领略江南山川的情趣,陶醉在思古的幽情中。

我无意探访“越王台遗址”,和当年西施烷纱采莲的湖池,便乘上乌篷船,径直去拜谒大禹陵。

大禹陵、禹王庙位于绍兴城南稽山门外3公里。据司马迁所撰的《史记.夏本纪》云:“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这话的意思是,夏禹治水大功告成后,来到江南大越茅山这个地方,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在这里。从此,茅山也就改名叫会稽山了,后世的贤者为纪念华夏祖先的第一个英雄,在会稽山建庙筑陵。最早的禹庙始建于梁代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以后几经倾记和修复,今天的规模形成于明代,主体结构则系清代的风格。

绕过高大的石刻华表,从古朴雅致的西辕门进庙,踏上新石铺砌的宽阔前道,只见夹道翠柏和两棵百年盘槐,拥托着一座亭子,亭围石栅,中竖巨碑。这就是有名的“峋嵝碑”,因原碑刻在湖南衡阳峋嵝山,故而得名。相传这块碑上的文字,是大禹治水时所写,是中国石刻中最早的遗物。现碑亭中的石碑是明代翻刻的,有七十七字,概述了大禹治水的功绩。碑刻笔法生动,若驾飘凤舞,与商殷甲骨文及金文无相似之处,也不像蝌蚪文。

沿着市道,穿过午门,登上百步禁阶,来到祭厅。祭厅规模宏大,建筑精致,显得十分端庄肃穆。祭厅左右为配廊,东配石碑林立,西配已辟为休息室。厅前植松柏冬青,又有玉兰相间,疏条交映,暗香浮动。置身祭厅,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禹王庙的殿宇共有五进。都是依山势建成。梯阶渐高,建筑构思颇类北京的天坛。从祭厅朝北仰望,那一座座厚重的朱门,那一道道高高的门槛,使你进庙登殿之际,顿生高山仰止,如步天梯之感。正殿是禹庙的主体,建筑在削平的山岩之上,有拔地而起之势。重瓦巍檐,雕梁画栋,圆柱高擎,方椽架顶,楹檩斗拱,全经彩绘,显得堂皇宏大。跨进殿门,最先应该看到的是一尊头戴冕旒,手持玉饬,身披帝服高约数丈的大禹巨型泥塑立像(据说,先前是一尊坐像,后据章太炎的考证意见,才改塑为立像)。可惜,在十年浩劫中,那尊象征勤劳勇敢精神的大禹像,也被打倒了。现存立像,是据原样塑成的。

神台前面,巨梁大柱粗可两人合抱,高逾66米,上书一副楹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环顾四周,圆窗雕工精细,鹤、鹿、虎、狮神态活现,呼之欲动。

出大殿东厢的小拱门,上坡就到了“窒(bian)石亭”,亭前竹影摇曳,亭后松涛阵阵。亭中有一高约2米,光滑闪亮,状似斧钺的窆石,顶端有一碗口大的圆洞。相传这是大禹的下葬处,故有“一代衣冠埋窆石”之句。窒石,一说是下棺的工具;一说是夏禹治水时所用的工具;也有说是丰碑之类的遗物。鲁迅先生曾查究考证,而迄无定论。他曾在此吟颂龙朝夫瞻拜禹陵诗,诗云:“沐雨栉风无暇日,胼氏还见圣功劳,古柏参天吐元气,梅梁赴海作波涛;至今遗迹衣冠在,长岑空山魑魅号……”这是很形象的描绘。相传夏禹当年带领百姓治水,风里来雨里去,成年累月,山斧不落肩,草鞋磨成片。他与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圣君。这窆石上刻下的铭文,就是最好的见证。

游罢禹庙,南行约30—40米,踏着石板甫道,拾级而上,就到了大禹的陵园墓家。据司马迁考证,夏禹下葬于此。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南大吉在此盖了一座精巧的亭子,捐立一块大碑,上刻“大禹陵”三个大宇,每字一米见方。书法遒劲,古朴端庄,令人肃穆沉思。碑亭后面约10米处,便是圣君夏禹的墓家,上面芳草茵茵,薛萝蔽覆。自左侧登上家顶,有一平台,四周丛生万竿翠竹。生命力极盛的竹根,延伸入冢区的,非枯即死。这种富有神话色彩的自然现象,曾引起一些地质工作者的兴趣。

大禹陵和禹王庙近在飓尺,是同一古迹的两部分。它包括“禹柯遗址”、“禹陵碑亭”、“禹穴碑”、“禹穴辨碑亭”等。历史悠久,胜迹长存。历代名士诗人,如李白、元模、陆游等,都曾攀登会稽山,畅游大禹陵。鲁迅也多次游览禹陵,他所作的历史小说《理水》,就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的。公元1939年3月,周恩来同志肩负民族解放斗争的抗日任务,到禹陵一带农村进行调查考察,也曾前往晋谒大禹陵。

人民政府对大禹陵和禹王庙十分重视,把它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1957年和1962年曾两次维修。粉碎“四人帮”以后,又开始了解放后的第三次大修。这次整修,将昔日禹王庙局促紧迫的布局略作改变,在前面辕门内新辟一大片草地,又把后面的围墙内外延伸40多米,烘托出禹王殿,使之更加雄伟。禹陵前面的墓道全部采用新花岗石铺砌,碑亭按原状重建。周围全是四季常青的茶丛。

现在,大禹陵和禹王庙均已修葺一新,它吸引着无数远道来客。人们崇敬它,不仅是因为这些古老建筑的雄伟壮观,而且因为大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刻苦耐劳、同大自然作坚韧斗争的英雄形象。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大禹治水的精神将会迸发出新的光焰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发表于 17点03分, 推荐给好友

hourglass 去过的地方 更多

还没有回复我来说两句

请先登录。

转自: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6556336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