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郡守沈启重建,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因其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遂成为中国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位列于全国四大名亭之首。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曲水流觞,把酒赋诗,各抒胸臆。王羲之把众人所赋37篇诗作汇集成《兰亭集》,并为诗集作序,这就是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 兰亭景色幽静、秀丽,深得江南园林精髓。入门即可见碑亭,迎面有“鹅池”二字,传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分别所书,“鹅”瘦“池”肥,笔力、内涵均有不同,故而人称“父子碑”;碑旁的鹅池里真的有白鹅悠然游过,颇显生机。跨过鹅池,不如林荫小径,迎面便是堪称国宝的兰亭御碑亭。亭内矗立着康熙御书的“兰亭”古碑。古碑高6.8米,宽2.6米,正面为康熙帝亲手书写的《兰亭序》全文,背面为乾隆帝游玩兰亭时写的七律《兰亭即事》,因祖孙二位皇帝同书一碑,人们俗称其为“祖孙碑”。碑亭东侧建有流觞亭,是兰亭的中心,亭内有“曲水邀观处”一匾,正下悬挂着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古图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王羲之等人雅集之状,或低头沉吟,或举杯畅饮,或醉态毕露,令人叫绝。流觞亭北为右军祠,它周围环水,水上建堂。祠内一泓池水,相传为王羲之洗笔砚之处,因年久日深,池水尽黑,人称“墨池”。 书法圣地兰亭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而名扬海内外,每年暮春三月初三“兰亭书法节”更让其名声大震。丝竹的轻音之下,款款而坐,吟诗论赋,遍赏美景,可谓雅致非凡。 地址: 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