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新昌糯岙之行-寒岩夕照-后司街-网聚天台游子 |
[游记]新昌糯岙之行-寒岩夕照-后司街-网聚天台游子 |
2007-08-02 317200.net |
儒岙南山古村 去新昌儒岙南山村是在一个清晨。深秋的寒意,一路让有些清冷。 到达目的地时,已经将近早上九点,太阳已经很温暖的升上的天空中。此行是嵊州、新昌、天台三地的影友举行首届联宜会,而展开的摄影采风活动。所以同行的采风自驾车队有些浩荡,集合在一起的影友大多装备齐全,长枪短炮的,一瞧,便知是专业人士。 南山,在县南四十里,脉从天姥来,群峰叠拱如环城,其中稍宽,广容数百家。这是《绍兴县志》里记载的有关南山村的地理情况,写了南山村距离新昌县城40里,在天姥山的余脉上,被群山怀抱着。在元朝时,南屏王氏来此安居,由此发迹,王姓聚族而居而成了有数百家的村落。至今南屏王氏人已繁衍了二十余代。 在村里看到的第一个场景就是那宽阔的操场上,一篾席一篾席的晒满了东西,谷子、番薯条、萝卜条……已经很长时间没见过这种场景了,于是顿升了亲切感。山里人有起来先下地干活,再回来吃早饭的习惯,于是也就在操场上碰到几个还端着碗村人,他们在太阳下不紧不慢的吃着,也时不时地抬眼看着我们这些有些兴奋的山外人。 穿梭村中,虽然村子这两年也赶着新农村建设的马车,建设生态村。村内主要道路已经把先前石子嵌成了路面浇上了水泥,很可惜的少了些古韵,但太阳光见缝插针般地从房屋的空隙里洒下来,把路面分成明暗的节,加上路两边, 村中的人们大多倚在路口的墙上,或门旁的门栏上,静静地看着我们走过,阳光斜泻在他们的脸上,留下沧桑的阴影。也有上了年岁的老人向我们打着招呼,用的是当地的土话,虽然外乡的我听不懂他们到底说了些什么,但从老人微笑的眼神中,能知晓这“欢迎”的意思。村中的孩子们,则跟在我们的左右连跑带蹦着。那是写皮肤有些黑,而眼神清澈,纯真的孩子。 君子营宫室必以宗庙为先,永思祠是村中保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宗祠,也称王大宗祠,和明代江南农村的多数宗族一样,在祠堂里,建有演戏的戏台。台都建在祠堂的门厅内,面对着天井,台不大,只有十来平方米右,两侧还建有看楼。戏台歇山顶,通体的木结构,这在江浙现存的明代纯木戏台是不多见的。正厅内立有石碑,上面写着建祠的原因和理义。现在这里已经成了村民的文化活动场所。有孩子爬上戏台,仰头望着台顶,来回走动着,或许他们也在这来回的光阴中,感受那飘渺的笙歌,怀想那热闹的场面吧。 废弃基是间穿堂,如今木结构的门面已经残旧不堪,门柱上的雕饰,也剥蚀掉,辨不出形样。据说是王氏的先人,看见有木料剩余,废弃怪可惜的,才有了这建筑,估计这也是起名叫“废弃基”的缘由吧。穿过废弃基进去就是四合院子。堂前两边的木壁上整齐的贴贴满了对联,虽已颜色暗淡,但依然能让人联想到节日里的热闹劲。堂上的横梁上挂着一个个竹篮,里边剩的应该是春天该播下的土豆种。横梁上还有一个个燕巢,此刻早已是燕去巢空,不知道来年的堂前春归燕,可晓旧时景否? 废弃基是间穿堂,如今木结构的门面已经残旧不堪,门柱上的雕饰,也剥蚀掉,辨不出形样。据说是王氏的先人,看见有木料剩余,废弃怪可惜的,才有了这建筑,估计这也是起名叫“废弃基”的缘由吧。穿过废弃基进去就是四合院子。堂前两边的木壁上整齐的贴贴满了对联,虽已颜色暗淡,但依然能让人联想到节日里的热闹劲。堂上的横梁上挂着一个个竹篮,里边剩的应该是春天该播下的土豆种。横梁上还有一个个燕巢,此刻早已是燕去巢空,不知道来年的堂前春归燕,可晓旧时景否? 岁月荏苒,事物变迁,看来惟有漫步村中,在这份安详宁静中细细寻找这古村的美景,阅读她的文化积淀,品味她的历史韵味了。 |
转自:http://www.317200.net/dz/viewthread.php?tid=8429&extra=&page=148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