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马观花云南行(3)香格里拉的天空 |
[游记]走马观花云南行(3)香格里拉的天空 |
2007-07-27 xieyouji.com |
第三节香格里拉的天空 7月22日星期五小雨丽江、中甸(香格里拉) (一) 一般从丽江往香格里拉,都要翻越玉龙雪山。玉龙雪山以北就是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境内,我们今天到迪庆的路上,会经过万里长江的两个景区:第一湾和虎跳峡,景区所在的地方有两个著名的小镇:石鼓和虎跳峡。石鼓镇是座富有历史韵味的城镇,也是一座饱受“兵慌马乱”不幸的小镇: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的“五月渡泸”、元代的忽必烈南下时的“革囊渡江”以及近代朱毛的“红军长征”都发生在石鼓镇,他们的大军由此横渡长江,所不同的是红军北上抗日。这座古镇我们打算留待回来时,再近距离游览。而虎跳峡则成了顺路的首选,当年的“长江漂流勇士”为了不让外国人成为首漂者,在这里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爱国情操的典范,使传说千年的虎跳峡,更加耳熟能详。 虎跳峡是金沙江横穿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的大峡谷,最窄处仅30米,因猛虎凭江心石跃江而过的传说,而得名。虎跳峡全长约20多公里,海拔3900多米,落差高达213米,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有险滩18处。 昨晚约好的司机师傅姓谢,他说昨天虎跳峡因下雨山体滑波,有辆车坠入金沙江,景区临时封闭,今天我们能否进去,还很难说,所以一直到出发时,我们的心依然是悬乎的。一来担心与之擦肩而过,毕竟来到这里不容易;二来是这里的险峻,据说时有徙步者被流石所伤。当年报道“长漂”的一位记者,就是被一小石块砸中殉职的。 谢师傅在别处旅馆,又搭上几位散客才出发。其中的两位银川女孩,我们在丽江有过一面之交,在去玉龙雪山时,又与老孙头一家拼团。现在我们成了一个小集团,经介绍:留短发的叫LL、长发的是XX,LL还是银川旅行社的一位导游。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翻过了玉龙雪山,来到了香格里拉的境内。在开往虎跳峡的路口,上来了一位景区导游,介绍说,他是藏族的扎西,这两天的香格里拉之行,由他带着大家走。并说,我们很幸运,昨天的游客因一小轿车翻落金沙江(死了四人),景区封闭,抱憾而归。 悬着的心儿终于放下了一半。汽车沿着金沙江的崖岸而行,靠江一面的窗户虽景色迷人,座位上的人们却不由自主地斜靠过来,狭窄的路面只容两车交汇,车顶上时常传来小石子滚落的声音,女生们常常伴着尖叫,谢师傅倒是镇定自若。经过出事地点,面目全非的小轿车被吊了上来,放在山崖下的江岸,我们不禁对遇难的游客感到惋惜,生命的脆弱同样使人嘘唏不已,活着多好呀! 扎西带我们来的实际上是虎跳峡的其中一段,也只有哈巴山麓这段才能通车。下车后我们才敢真正地凝望着汹涌的江面,紧闭双眼的LL、XX还有小楠的妈,一直在问:到了没有? 从停车场向前500米的景区入口,可直达崖底的江边,崎岖的崖壁小路已修成陡峭的石阶。当我随着胆战心惊的人群,沿着窄窄石阶,一级级地往下挪的时候,对岸徒步的“背包族”们,却艰难地爬行在没路的崖岸上。同样的虎跳峡,在各自的眼里可以不一样的品味,在感叹之余,也为他们捏了把汗,追求刺激的探险挑战,固然是勇敢者的游戏,但是无谓(或者叫无畏)的牺牲,却是多么无奈的悲壮。在自然当中,人是渺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盲目地追求所谓征服,在它眼里是一种可笑的无知。挑战自我的方式,我们其实可以有很多的选择。望着翻滚怒吼的江水,冲击着江心那五米见方的虎跳石,我想:当年的老虎要不是迫不得已,或者说对自己有充分的把握,它是不会昌险地跳过去的。 (二) 在石阶边的一处平台,是眺望和拍摄虎跳峡的最佳地点。一对藏族小兄妹,手拿一块写着虎跳峡的牌子,在这里收钱。可爱的红脸庞,纯洁得象金童玉女。在这个年龄,钱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多少具体的概念,还不如我给的巧克力,更有诱惑力。 上来的台阶是一条更远、更缓的路段,登得更加气喘吁吁。小楠第一个冲上去的,LL、XX紧跟其后,只听小楠在上面喊道:这儿有邮政所!我的这点爱好,开始影响着他们。(可惜的是从这儿寄的明信片,却没能回到家里。我估计是我的个性化邮票惹的祸,邮票上的我和古田会议会址,当时就让邮政所的人爱不释手。因为我带来的,全贴在信封和明信片上,不然送他们几张无妨。幸好当时的邮戳集里,多盖了虎跳峡的日戳,但是少了实寄封的真实和亲切。) 上车从虎跳峡出来,坐在临江座位的我,此时的心态已坦然了许多,也许是体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真谛,或者是真正面对时,“险峰”并没有传说中的可怕。对于扎西和谢师傅来说,他们的镇定自若和见怪不怪,其实也不是什么伟大和勇敢,准确地讲是麻木。走的次数多了,感觉自然也迟钝了。同样的道理,看我们没问,他连香格里拉的介绍也省略啦,或许他已经讲过了N遍,我们可是第一次来到这里。 车子拐过一座桥后,一块路牌写着:香格里拉欢迎您!关于香格里拉的传说,地球人都知道了。但是一说到迪庆、中甸、德钦和香格里拉有什么区别,可能就有点模糊。其实这一片,以前叫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县,管辖着中甸、德钦、维西和贡山。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规划中的大香格里拉包括着德钦梅里雪山及西藏昌都、芒康和四川稻城、亚丁一带。现在的香格里拉县处于云南的西北部,与西藏东南部和四川西南部接壤,我们前进中的道路就是鼎鼎大名的:滇藏公路。XX苦笑着说,滇藏、滇藏,颠得让人的五腑六脏快受不了。可想路途之艰难,这也是四条进藏公路中最危险的一条。每当我遇到这样的路况时,都会想到当年的修路人。相对于他们,我们不知幸福了几百倍。想到这些,我的情绪啊,晕车啊,全跑到九宵云外,久而久之就成了自己避免晕车的秘方,甚至达到了有如婴儿躺摇篮般惬意的境界。使我从一个坐车超过三十公里后,就晕得天翻地覆的人,练就了连续坐上千把公里,都不在话下的功夫。 这会儿,扎西也缓过劲来,教了大家一首藏歌旋律的节拍:上擦嗦、上擦嗦,上弯擦嗦,唏吧嗦!他开了个玩笑说,如果不好记的话。也可以这么唱:上厕所、上厕所,上完厕所,洗把手。一下子把昏沉中的人们,给乐翻了。香格里拉县城就要到了,扎西说,我们暂时不进城,带大家先去纳帕海。 纳帕海,也称纳帕草原,在藏语里是:森林背后的湖泊的意思。这是个季节性湖泊,夏秋是湖泊、冬春是草原,位于县城西北7公里处,海拔3270米,面积41平方公里。景区包括:依拉、达拉、春宗、归青四个景点。与著名的呼拉草原毗邻。 虽然现在已是盛夏季节,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片绿意盎然的草甸。据说是干旱的原因,原该是湖泊的纳帕海,只剩下草原了。草原上的天是湛蓝的,我们策马狂奔,一时人欢马嘶,我禁不住地狂呼: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惊起的苍鹰,翱翔在空中,云端传来轰隆的飞机起落声,让它一时举翅无措,只好盘旋着。我牵着马走到一堆晒干的马粪边拍照,蓝天、苍鹰、草原、马粪、马儿、帐篷、人群,多美的一幅画卷啊! LL、XX好奇地走过来,我对她们说:你们在这儿拍张照吧,挺有意境的!小楠跑过来,那不成了两朵鲜花插在马粪上!可爱的小伙子挨了她们一顿笑骂。 我们闹得正欢时,满天的乌云顿时笼罩着整个纳帕草原,一阵风起,雨毫无顾忌地淋了下来,人们四处寻找躲雨的地方,除了遥远的帐篷外,一望无际的草原是没有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与其跑来跑去地淋雨,还不如主动地雨中散步。我记得有本书上说过,雨中散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在宽广的纳帕草原上,豆粒大的雨水滋润着干渴的大地,也浇润了我疲惫的身躯,踩着水花的草地,牵着欢快的马儿,任凭雨水敲击、渗透着自己的衣服,我们沐浴在空灵的天地之间。不远处撑着伞的她们也已湿透,干脆收起了雨伞,和我一起淋个痛快。此时香格里拉的天空,显得那么地清纯和透亮! 在雨中,我们来到了这座有些现代气息的县城,入住的三星级酒店。收拾下行装,我们六人单独去噶丹松赞林寺,扎西准备带他们去藏族家中烧烤,约好明日的行程,我们坐面的出发。 噶丹松赞林寺,在县城以北5公里处,是公元1679年五世达赖和清康熙敕建的,本名:甘丹松赞林寺,是藏区黄教著名的十三寺院之一,清雍正年间改为“归化寺”。全寺占地面积34公顷,为云南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有“小布达拉宫”之誉。筑有坚固厚实的城垣和五道城门,大寺座北朝南,为五层藏式雕楼建筑。扎僧、吉康两大主寺建在最高点,居全寺中央。主殿上层铺镀金铜瓦,殿宇屋角兽吻飞檐,大殿可容纳1600多人念经。正殿供奉五世达赖铜像,后殿供有弥勒佛和七世达赖铜像以及贝叶经、唐卡、黄金灯、传世法器等历代珍品。 LL是游客又是导游,刚好可以为我们讲解寺内的知识。在噶丹松赞林寺边,手抱绵羊的可爱藏族小卓玛,与人拍照收费。一位游客和她说好陪照一张2元,按快门时一蜂拥上来十几个同样手抱绵羊的卓玛,拍照的游客掏了50元,还不能摆平,因为按人头算不行,还要包括手中的“羊群”,让我们实在是看不过去,说了句公道话,反惹火上身,说我们的相机也拍了,要收钱。最后我指着庙堂对她们说,在佛爷面前做这种事,是会受惩罚的。才镇住了她们。 来香格里拉,除了感受奇异的藏族风情外,就是寻访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笔下《消失的地平线》描绘的世外桃园。可是几年来的旅游开发,纯朴的民风随着金钱意识的熏陶,已经开始在蜕化。长此以往,香格里拉就只能是一个符号而已。我们在失望中走进了噶丹松赞林寺,在感叹中走出了噶丹松赞林寺。我深信:唯有这纯净的信仰,才能驱除人们心灵上的蒙尘。 (三) 回到县城已近黄昏,我们在一家藏菜馆里,品尝了酥油茶、奶酪、烤全羊和青稞酒后,送小楠的父母回酒店休息。我随他们去网吧,刚好我也需要发送相片回家。经过长征路时,发现邮政局是20:00下班的,赶紧去盖日戳和寄明信片,从虎跳峡开始,她们也跟着我寄明信片啦! 在网吧的附近是香格里拉的国际青年旅馆,我进去会会朋友,这里才是真正的“驴友营”,感受一下他们的心得。聊天中竟然忘记了时间,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网吧里的他们,放着眼前的朋友不去交流,却沉迷在虚拟世界的网友,可能各有各的乐趣吧!老孙头的一个电话,才把我们拉回酒店。 7月23日星期六大雨香格里拉、丽江 早上的窗外还在下着大雨,起床时头有点沉。昨晚睡觉后,人是睡着了,头脑却是清醒的,就是感觉翻不了身,心里似乎还在喊叫着。起床后才知道,这里是高原地带,我那是轻微的反应。 司机谢师傅和扎西在大堂等我们,建议大家不要去属都湖,雨这么大,山路又难走。我也开始打“退堂鼓”,响应的也不少。倒是另外同伴的坚持,才让我披着雨具和这高原湖泊,没有擦肩而过。 位于县城东北部35公里处的属都湖,是三江并流景区的组成部分,这是我们进入景区时,才在售票处看到的介绍。属都湖是一个高原湖泊,清澈的湖水按说是不适合鱼儿的生长的(水至清则无鱼),在这里却有一种叫“裂腹鱼”的珍贵鱼群,顾名思义:它们的腹部都有一条细细的裂纹。湖畔的帐篷里生活着放牧为生的藏民,“属都”二字在藏语是“奶酪、石头”的意思,这里头还有一个故事:说古代的一位高僧,一天云游至此,牧民们向他供奉的奶酪象石头一样结实,他很高兴,就祈愿道:愿这里的奶酪永远同石头一样结实。“属都”由此得名。 雨中的属都湖,变得有些朦朦胧胧了。洒落在湖面上的雨滴,泛起了一粒粒的气泡,时大时灭。远处山上吹来了清冷的风,使人产生阵阵的凉意。水雾笼罩着周围的村寨,牛羊悠闲地在湖边吃草。氤氲中的花儿,朵朵晶莹翠绿。我们的到来,踏破了宁静的草地,水珠溅湿了我的鞋面。XX和LL围着寨子的老阿妈,学着做奶酪,我和小楠对酥油茶,情有独钟,据给我们倒酥油茶的卓玛讲,酥油茶可以减缓高原反应的。老孙头俩口子,想看看“裂腹鱼”,扎西说,现在是国家保护动物,没人去打鱼了,藏民们从来是最保护与之息息相关的生灵的。 回来的路上,三位搭顺风车的藏族卓玛,上了我们的车。我在九寨沟有见识过,可能是有过共同的境遇,LL低下头对我说,她们是来卖东西的。 她们说,要搭车到前面村寨,为了答谢我们,献上一首《青藏高原》。还真不错,天生的好嗓音!高亢嘹亮的调子,顿时回荡在车厢里,原生态的清唱不亚于韩红。接下来扎西还她们一首《香巴拉》,我们在下面用扎西教的,“上厕所、上厕所,上完厕所,洗把手”的节拍伴奏。热闹的气氛,让她们忘了正事。和我们兴奋地对歌,连五音不全的我也不放过。听大家讲,我是闽南人,居然先唱起了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我也礼尚往来地回了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竟然超常发挥。这下可好,大家的歌声此起彼伏,车厢里飘满了:广西的桂林山歌、宁夏的西北小调,还有那湖北的乡村民歌。 扎西和卓玛们下车前,大家主动地向她们买了纪念品,她们很高兴,特意每人送了一样小礼物。不经意间,我们“心中的日月”越发清晰,也为这路行程,增收添了一段有趣的篇章! (四) 昨晚回到丽江,天色尚早,我记挂着“呆胞部落”,LL、XX跟着我去探访,小楠也要去。在四方街七弯八拐之间,竟然撞上。这是一条狭窄的巷子,LL、XX被一家小饰品店迷住,从小店出来的回头间――“呆胞部落”,里面摆弄得很有意境,正想跨步时,只见门口一块木牌子冰冷地写着:谢绝窥探!我想:也许是太多人的打扰,违背他想要的宁静、慵懒的生活。虽然大门是敞开的,我们尊重他的告示,但愿他生活得更轻松、更开心。 转道木府,又吃了闭门羹,不过木府是紧闭的,这是一座地震后的钢筋水泥的复制,不看也罢! 我们选了一处临水的茶楼,作为即将分别的地方,(才忽然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真是时光如梭啊!)我明天的玉龙雪山后,将从大理机场飞往西双版纳。虽然我们分别时有点伤感,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举杯共同祝福:身体健康!学习进步!生活幸福!我补了一句:生日快乐! 7月24日星期日晴到多云玉龙雪山、大理机场 这是一个明媚的早晨,窗口小鸟们清脆的叫唤和回应,好象在呼朋唤友,结伴远行。今天的我注定是孤寂的,他们大多结束了游程,象小鸟般回巢啦!不过这个磁场般的丽江,又会重新吸引来更多的游客,正如LL临别时的赠言:莫道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是啊!芸芸众生,不都是你可以结识的朋友吗?付出你的真诚,主动去交流,还怕没有知己。只是城市的生活,淡漠了人的感情,太多的人情世故、太多的你讹我诈,才有了心灵的沙漠化。 该起床了,这是我第三次在丽江过夜,凉爽的气候,全是玉龙雪山上那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距离丽江18公里的玉龙雪山是横断山脉南端最著名的雪山,山体由南向北排列,长约35公里、宽约12公里、共有13座山峰,纳西语称之为:吾噜,是银龙、银石之意。南端主峰的“扇子陡”,海拔5596米,山顶终年积雪不化。远远望去有如一条晶莹玉龙横卧高山之颠,故名“玉龙雪山”。云杉坪、牦牛坪均有索道上至4500米的冰雪区,人们把云杉坪和牦牛坪,俗称为:大索道和小索道,它们之间相距16公里。 导游元菊在宾馆大堂等候,她是纳西族人。凑齐一车人后,我们就沿着古城的玉龙雪山路进发。小元介绍说,这几天的玉龙雪山成了旅游旺季,昨天她带的团排了四个多小时,都挤不上索道,而且又下雨雪山根本看不开。今天天晴,你们可能看得到,为什么说可能呢?因为雪山的气候是多变的。说话间,有人喊:看!雪山。刚才还有点雾的天空,在阳光照耀下,雾散云开,玉龙雪山终于露出她的真容。大家嚷着停车拍照,刚好甘海子景点到了,司机才停了车。如今的“甘海子”已经可以改成“干海子”,干涸的湖底长满了青草。而对面的玉龙雪山,在阳光的衬托下,闪放着金灿灿的光芒,还真象一条巨龙盘旋在皑皑白雪之上。 到云杉坪的路口,旅游车排成了长龙,小元当机立断地向大家建议从小索道上山,虽然到不了4506米的冰雪区,但是可以望见整座玉龙雪山的13峰。 当我们来到牦牛坪时,前面已聚集了四辆大巴,还好我们意见一致,赶得快,只排了30分钟就上了索道。小索道就是简单,吊篮里除了座位,四壁露空,一把罩杆套着,使人有种胆寒的悬乎,又有点刺激的感觉。忽忽悠悠之中就上了海拔3700米的牦牛坪。 其实牦牛坪也只是山腰中,一处宽阔的大草坪,山坡上点缀着翠绿盈盈的花草,格外诱人,就象是从山冈一路流溢下来似的。一间间藏式的木屋,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延绵起伏的山脊上。一条曲折蜿蜒的木栈道巧妙地穿插在木屋之间,顺着山势辗转而上,一望无际。拾级而上,木屋的藏民们热情地招呼着:远方的客人,来尝一尝酥油茶!还有又香又甜的牦牛奶!我一路喝着酥油茶、啃着玉米棒、吃着牦牛串,费力地登上山顶,此时太阳又缩回了云端,白雾又笼罩着整座雪山,虽然近在咫尺,却无缘相见。 俯望脚底下的山坡,云遮雾绕,山冈间漫长着一簇簇、一丛丛娇嫩的小黄花。尤其是牛粪边的长得格外茂盛,正好印证了那句老话:鲜花长在牛粪上。其实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啦,只是人们歪曲了这句话的原意罢了! (待续第四节凤尾竹下的村寨) (纳帕海的牛粪) (虎跳峡) (松赞林布寺) (纯净的草原) |
转自:http://www.xieyouji.com/xieyouji/china/yunnan/travel-notes/2006/0721/37673.html23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