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绍兴散记

[游记]绍兴散记

2007-07-30    ctrip.com

初次踏上绍兴这片土地,是怀着一腔崇敬的心情来的,所以忘却了令人烦厌的慢长旅途,直至出了火车站心里仍然激动不已。

在火车上,身边的亲人支起牌桌,斗起“地主”来,而我却独自听着音乐,企图找寻儿时关于绍兴、关于古越文化的支离片断,让尘封的记忆重新焕发光彩,那一刻的我,感觉浑身的每个细胞都兴奋地跃动着,似乎在抖擞精神迎接着即将到来的精神饕餮。我曾经游览过很多城市,其中不乏很多古迹名胜,但不知为何唯独绍兴这座城市让人心绪驰骋,甚至带有一丝忐忑不安的情愫来,也许是绍兴历来人才辈出给我的强大震撼与感召的缘由罢。两小时一刻钟过后刚下了车,便深深地呼吸了一口空气,仿佛和二十年前的记忆打了个招呼,又若久别待逢的老友彼此的期盼,心里不禁暗自欣喜。买了回程票后,叫了辆TAXI径直奔向事先预定好的宾馆。

绍兴的天气是比较江南的,湿气较重,但沿途的街道很干净,而且如“井”字般交错有致,简单规整。不一会,车停在类似护城河状的拱桥边上,这座拱桥非常有特色,它的特色在于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有机的联结与传承下来,恰恰就因为这一点就愈发显得有灵性。踏出车外,映入眼帘的是古代私家宅院改造后的饭店--绍兴饭店,正中有一个拱形主门,两边各一个辅门,周围高墙沿河而展,虽没有其他豪华宾馆的大气,却彰显出这一江南庭院式宾馆的内敛气质与神秘,身边陪伴着古桥、潺潺流水和秋风吹起的片片落叶,像是以特有的方式与往来的客人打着招呼,别有一番景致!

这更勾起了我对庭院内部的猎奇之心,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穿越迂回的庭廊,便看到了一汪碧波荡漾的湖水,湖水在阳光的映射下闪闪发亮,像是少女羞涩的眼神忽闪忽闪的样子,透出了脉脉深情;成群的红鲤鱼游戏其间,时而追逐嬉戏,时而凭空跃起,时而争抢游人投饲的饵料,还有几对似乎并不理睬周围的景象,结对卿卿我我,互诉衷肠。漫步在九曲桥上,欣赏着湖光与远处的山色,哦,那一定是当年越王卧薪尝胆的卧龙山,横亘在城市中央,护佑着这块人杰地灵的地方,此刻的我完全忘却了大城市的尘嚣与繁华,仿若置身于世外桃源,净化着每一颗渐若矫情的毛孔,并不时发出啧啧的慨叹,真希望时间静止啊。

忘我的沉浸让人没了目的,挪不动脚步。离开湖岸,在“凌霄阁”的对面竟还有一片四方土地,冲天的竹林透射出勃勃生机,鸟儿也唧唧喳喳的欢娱着,虽是深秋时节,竟也有成群的黄蜂忙碌着,不时在你身边萦绕,不禁让人加快了步伐,径直朝饭店大厅走去。

来到前台登记好房间后,环顾起周围的景观来,王羲之、贺知章、鲁迅和周恩来等文人政客的临摹笔迹尽收眼底,对面与之呼应的是三幅飞鹤图将绍兴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底蕴描绘得淋漓尽致。游览中不知不觉便来到了房间,小憩过后吃了第一顿正宗的绍兴饭菜,品了壶绍兴老酒,兴致高涨时慨叹起人生的美好来。席间定了游程,拜访书画名胜的开源地——兰亭。

可能是因为自己爱好书法的缘故,就擅自做了主,但感觉家人并未如我一样兴奋。大概十五公里的车程就到了兰亭。初识兰亭,还得从王羲之那篇著名的《兰亭集序》说起,“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如此云云。此时,学生时代那些渐去的色彩似乎又恢复了生机,且不说葱郁幽静的叠叠远山,也不说汩汩争流的潺潺溪水,还不论隽永秀美的各色碑帖,单凭空气中飘扬着的亘古久远的墨香就足以令人陶醉的了,在这样一个茂林修竹、处处流觞曲水的地方与友人吟咏怎能不惬意?除了感怀与艳羡古人的悠然我语塞了。不久,一阵嘈杂声将我的思绪带了回来,可能是嫌我飘的太远了,抑或过分的投入容易让人跌落得惨烈,——某剧组在此拍摄《越王勾践》影视剧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坏了兴致。演员的装腔作势更加让人生疑——古人真的这样挤眉弄眼吗,不置可否!闪转腾挪后来到了一个相对僻静的小道,道路两旁长满了各种植物,有竹子,长势旺盛,看起来精神饱满,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花草,独自羞答答地开着,百无聊赖地看着路人经过时的样子。渐渐地,竹林深处升腾起阵阵轻烟来,想来一定有诸如道观之类的深藏其中,于是顺径观之。

绕过竹林,四个大字——王右军祠赫然醒目,让我不由自主的放慢了脚步,驻足欣赏起来。题字人叫沙孟海,是否是原名文若的书法篆刻家不得而知,只见字体遒劲有力,“如霆如电”,不断冲击着前来驻足观赏的游人的视觉,让人从心底不断升腾出一股莫名的力量来。早就听说沙孟海先生书风雄浑郁博,气势夺人且不失飞扬的神采,令人震撼的笔锋让我断定一定是文若先生。进入到内庭,最吸引我目光的是,沿着长廊墙壁挂着古代文人墨客临摹的《兰亭集序》的碑帖,字体一应俱全,有楷体、行书和隶书等。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天傍晚伙伴们已相继回家,剩下独自一人实在无趣,便沿着学校窗下走着,见一楼的一个教室灯火通明,有一个耄耋老人拿着毛笔蘸着水在黑板前教写字,现在想来便是楷体,学生们聚精会神地临摹着。由于好奇,透着铁丝网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不时还跟着有模有样的比划。后来回家软磨硬泡的肯求父母给报名,父母心想学习书法有利于改掉顽劣的脾性,遂带我前去报名跟着学起书法来。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启蒙老师的名字叫张大敖,清瘦的脸庞,双眼在凹陷的眼眶衬托下显得更加有神。张老师是个比较讲究学习方法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老者。授课之余,每每见我们有厌烦情绪的时候,总会讲一些即让我们感兴趣又跟书法渊源相关的故事,绘声绘色之后,我们兴趣盎然的重新拿起笔写了起来,他的音容笑貌现在想来依稀仿若昨日。其中就有一个关于“书圣”王羲之的,故事的大致内容就是说王羲之笔法精湛就连另一书法大家庾翼都心悦诚服,当初庾氏子弟争学羲之书法,气得庾翼说:“儿辈厌家鸡而爱野鹜!”,至今想来还不禁失笑。只可惜习了半学期就中断了,今天已忆不起辍学的理由了,只记得事后曾经拜访过老师几次,据说几年前病死了。

默默咏吟着这篇旷世佳作,心里异常惊喜,刚刚的不悦之感渐渐烟消云散,“沉浸就是一种升华”,自己不禁慨叹道。

环顾碑帖林后,出了王右军祠来到一片宽敞地,只是被顾自流淌的小溪隔开了,几个游人也沿溪而坐,找着推盅问盏、流觞曲水的感觉,只是怎样看都不是滋味,于是悻然地离开了。

出了兰亭,总感觉有些许的遗憾。是没有和古人觥筹同饮而遗憾吗,当然不是,但还是不死心似的期盼那样的场景出现,难道世人所说的“望月怀古”、触景生情可是说像我这样的?也许罢。总之是带着“痛”离开的,只期盼与古人,与我最景仰的“书圣”有点点的相通就足够了。

着实抑郁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那时已经到了鲁迅故里了。一下车,就围上了一群头戴毡帽的人,游说我们去老街游玩,而且是不厌其烦的,他越说我是越厌烦,与此同时,还得极力控制情绪怕败了兴致,真像一群黄蜂,好不容易才摆脱掉。想到马上就要看到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曾经生活、玩耍和学习过的地方——那些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亲眼看着云雀滑过天空,就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忘却了“黄蜂”的翁鸣。

刚一见到“鲁迅故居”几个字,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家人给照张像,这在二十年前是万万想像不到的一幕,而现在是真真切切的发生了。进入到大厅,给我的感觉和江南其他大户人家的宅院别无二致,甚至略逊一筹,只因鲁迅先生小时候曾经居住过才使得今日门庭若市,我想这一切还得归功于鲁迅先生的名气和那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罢。小时候不知有多么艳羡鲁迅先生的童年,而今更羡慕鲁迅先生的文采来了,同样是翻转头、扒墙根的童年生活被描写得如此生动,惟妙惟肖。

正门厅现在已经是陈列馆了,墙上挂着一些画像和周氏族谱,穿过庭廊便来到了百草园,果真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还有高大的围墙,只是难觅叫天子的踪影,桑椹也不再紫红,蝉儿也躲到别处睡觉去了,偶尔有黄蜂飞过,围着你嗡嗡叫,像是见证昔日的一切还是活生生的。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也翻着砖头,像是找着蜈蚣和斑蝥之类的,童趣盎然,我是不太羡慕这一代人的童年生活,大都衣食无忧,家庭富裕的从小就打扮得花枝招展,玩着摩天轮、没日夜的打着3D游戏,殊不知少了最宝贵的——纯真与质朴,可惜啊。

小的时候,从课本里学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时的语文老师留的最多的作业就是背诵课文,次日课上总要花上十分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检查,没有流利的背诵完的要罚站到下课,一字都背不下来的不消说要请家长当面羞愧的,脸上自然无光。大部分课文都是乏味的,早已经忘却了,只是这篇文章还是能记住部分段落——于我,是因为里面涉及到一些游戏的缘故,大都实习过。比如,在没学这篇文章之前,每到冬天去乡下探望姥姥的时候,见地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也见饥饿的鸟儿唧唧喳喳的四处觅食,却想不起来找些什么工具去捕捉。之后,可就不一样了。一到乡下就盼着下雪,见天空飘起雪花时,屋内的我们都欢呼雀跃起来,弄得一旁的大人匪夷所思,直说我们疯了,——他们哪晓得我们要耍出什么花样来。好不容易等到雪停了,我们兴高采烈地穿好厚重的棉衣,戴好棉帽和棉手套一股脑地跑出了家门,女孩们则跟在后面,望着满地晶莹的白雪,看着四处忙碌的我们。男孩们进行了分工,有拿笤帚扫雪平地的,有四处找筐的,有找支棒的,女孩进屋不宜被大人发现则安排她们去找绳子的……。一切准备就绪后,每个人的脸都被冻得像熟透了的红苹果似的。正准备开始,才发觉最关键的诱饵忘了安排,于是打发最小的妹妹进屋去偷,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被大人当场擒获,浪费粮食的罪名在当时可是“死罪”。妹妹还算机灵总算弄来了一把小米,我们沿着支起筐的口子向外撒下米粒,越往外撒的数量越少,是为了吸引鸟儿进筐。总算是“万事俱备,只缺馋鸟”了,大家都躲在了房屋的拐角处,一手牵着绳子,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生怕发出任何响声惊飞了鸟儿。着实等着好一阵子才见得零星的鸟儿落下,还不时的四处张望轮流放哨,慢慢地移向筐口,正当我们要收网的时候,身边的妹妹撒起娇来,“哥,我站累了。”,并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响声,结果一拉绳空无一鸟,还蚀了把米,垂头丧气的我们也像鸟儿一样四散了。

离开百草园顺便游览了风情园就直奔三味书屋了。“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寿镜吾先生的家了。进门右转,也见一个清瘦梳着长辫子,戴着老式圆镜,身着青布大褂的老人,想必是扮演寿镜吾先生的罢。前去仔细打量每一个课桌,并未发现“早”字,问明缘由才知是表演的道具,便黯然的离开了。三味书屋呢,往纵深的方向走去才发现在院落的中央,只是被栏杆拦住不让游人亲近,所以并未如愿看到鲁迅先生亲手书写的“早”字,不免有些遗憾。

一直以来,对三味书屋的“三味”比较感兴趣,为什么主人起名为三味呢,听带团的导游讲解后才幡然省悟。原来三味书屋先前名曰“三余书屋”——“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就是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后来寿家祖宗受尽官府的盘剥而经商失败,深谙官场腐败,宦海险恶的寿家先人决心开办私塾,一为生计,二使子孙不再行工经商。“三味”的原意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包含了祖上创办私塾时的宗旨,虽是必须遵循的家规,却因其反清意识浓而不可对外泄露的,可见寿家祖宗的良苦用心。不过峰岚公授意儿子寿韵桥(即云巢公),把原来购买房屋时所带一块“三余书屋”匾上的“余”字改为“味”字,即现在的“三味书屋”的由来,云云。

听完导游的讲解,在场的游人无不对寿家先人不攀附权贵的品格发出声声赞叹,而我独为寿家先人的教育意识所打动,也正是这三味书屋、寿老先生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童年鲁迅的人生。不知为何,此时让我想起已故的姥爷来。

姥爷是个慈祥,及其有毅力的人,一生喜欢读书看报,对子孙的教育非常重视。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几年级已记不清了,一次随母亲前去看望姥姥和姥爷,一时贪玩的我时走时歇,留恋于蜻蜓、蝴蝶群中不肯离开。身边的母亲又气有急,而我就是顾自地追逐着漫天飞舞的蜻蜓,还脱下衣服不断地抽打,早已把探亲的事忘在了九霄云外。母亲也拿我没了办法,瞪了我一眼自己进屋去了。过了好长时间,直到蜻蜓都被我赶跑了,蝴蝶也回家吃饭去了,我才气急败坏地进了屋。碰巧老舅也急匆匆的赶来,见姥爷仍然聚精会神的看着报纸,戏谑道:“曼德拉(南非前总统)都获释了,您老爷子还在这囚禁呢?”。当时,我不解的歪脖问老舅:“曼德拉,是谁,拉林的吗?”,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姥爷知道我也来了,遂放下报纸,乐呵呵的招我过去,搂着我的腰问道:“学好习了?”。“学完了”,我忙回答到。然后我就后悔起来,干嘛要说“学完了”呢,就所问所答不是更省事,肯定还得惹来一阵絮叨,果不其然遭到姥爷的一阵批评,“习只能是学得更好,可没有完的时候,老师教的复习完了,就拿字典从头背到尾!”。听听,从头背到尾!直到今天,我也没背完,辜负了姥爷的期望,但姥爷的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一直鞭策着我走好人生的每一个脚步。难怪在拉林镇,老人们一提起老回家都知道子孙全都是大学生,天南海北都谋了个好差使。

一路的劳顿生出几丝倦意来,于是草草的游玩了其他的景点便决定回宾馆了。坐在车上,刚刚走过的景点就像放电影般的在我脑海中一一闪过,一边回味着,一边看着沿途的街景顺便找一家象样的饭店为晚饭做着准备,忽然发现一个名叫“绍兴菜馆”的,外观装修得还算有品味,于是就记下了大致的位置。

等到休息好后,全家集合打算去大吃一顿,犒劳几近干瘪的肚皮。最兴奋的非我莫数,因为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品尝当地的特色食品,饭馆要上了档次的,感觉会卫生些。上了车,便和司机聊了起来,司机是个女同志,倒也健谈热心,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做答,从酿造的绍兴老酒的水源是哪里,当地人的收入如何、消费观念又怎样,除了老酒、茴香豆、霉干菜扣肉还有什么特产等等,不知不觉的就到了“绍兴菜馆”,当然,女司机也是认可我们的选择的。但随后的境遇让我们不悦。

一下车,就围上了三、五个讨钱的妇人,不给钱就锲而不舍的跟在后面,那种执着的劲头倒让我的心里产生了弧疑——就冲这股劲头随便找点事做都饿不死,何必撕下自尊低三下四的呢?后来周遭的朋友、亲人无事闲聊的时候提到各色丐帮,才发现这里面也竟藏着很多学问与玄机哩。呵,这世上看来只要肯动脑筋干什么都可以发财啊。细细想想也真的如此,讨钱也是一种职业,若运气好还是高收入呢。就听一个亲戚说过,亲眼看见一个职业乞丐,早上把自行车停在地铁站附近,吃完早餐后脱下干净的外套,换上破旧的(不,得说烂,干这行的衣服越烂才越值钱)职业装,熟练地“装扮”后就上岗了,为了博得更多地同情讨要更多地钱物,还扮成残疾人开始了一日紧张忙碌的表演了(脸部肌肉一天下来一定很酸疼罢,我想。),一日下了一场暴雨,躲避不急竟叫了辆出租车扬长而去。之后每遇到类似人等,感觉辨及真伪很劳神,就决定一棒子打死,见着就绕道躲开了。

一想到这,一点同情的心理都没有了,不客气的赶走了她们,不料却遭到了白眼和辱骂,这世上有很多事情就是黑白颠倒的,不符合常人逻辑,比如欠债的比债主腰杆硬;讨钱的比掏钱的仗义,打人的比被打的理直气壮,冒进红灯的汽车比正常过路的行人走得自然,如此等等,直叫人无奈。

到了门口,迎宾小姐微笑的告诉我们座位已满,我们面面相觑,直赞叹绍兴人的消费水平高,当地人可能是抓住了名人经济这条主线提前致富了罢。但是服务员真的很热情,连续拨打了几个预定座位的客人的电话,看看是否有什么变故,试图为我们这群饥肠辘辘的外地客腾出一个座位来,但无果而终。改变路线吧,连续找了几个特色饭馆都是爆满,最终又返回了原地,大约等了二十分钟以后,才轮上了我们,在这环境优雅的菜馆吃了个饱。说其优雅和上海的大部分餐馆一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去过很多城市,其中有很多名胜古迹,但唯独在离开绍兴城的时候,仍久久凝望,虽已夜落。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669216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