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绍兴之行(二) |
[游记]绍兴之行(二) |
2007-09-09 sina.com.cn |
大中小 逼着自己写完游记,浅薄也好,空洞也好,至少对自己有个交待。否则此文一样会成为一片烂尾楼,这是我所不想看到的。 第二天一早,我们起了个大早,误去了塔山公园,看到公园里的老人家,觉得绍兴真是个养老的好地方。然后直奔仓桥直街,那个给我们震撼的地方。白天的仓桥直街看起来有些破败,古旧的宅子也都装了空调,古典和现代奇怪的融合在一起。沿街的居民有的在河边洗衣服,远处的在河里洗拖把。虽破败,却很生活化。 然后是昨夜路过的青藤书院,在曲曲折折的小巷深处,真真是隐居的好地方。是当年大才子徐渭的故居。书院里很多徐渭作品的拓印本,徐渭不愧一代名家,在多方面均有建树:“字一文二诗三画四”;只有园内小池塘中间柱子上的“砥柱中流”据说是真迹。徐渭之后,据说还有王玉瑛(山阴才女?)等名家在徐渭之后隐居于此。我觉得来绍兴游玩一定要有相应的文化底蕴,否则真的只是看看老房子而已,无甚意思。在名家历史面前,总是让人感觉到个体的浅薄。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传世作品乃至岁月本身的厚重感,都是今人无法企及的。 鲁迅故居。我对名人的故居一向兴趣不大,不过是后人加以修葺,粉饰的东西。然而我是俗人,对于鲁迅笔下天堂般的百草园还是很有兴趣的。何况了解下江南那个时代大户人家的民居也好。穿过几进的院子,最后我们来到百草园,一个很大的园子。说实话,多少还是有些失望的,看景不如听景,并没见到鲜艳颜色的桑椹,覆盆子,及冲天而起的叫天游。连碧绿的菜畦也已不见。还好园子够大,于是在脑海里勾勒鲁迅小时候拍雪人的场景。鲁迅家的邻居的故居,据说姓朱的一家,现在成了卖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地方,很是煞风景。不过鲁迅家的厨房很有趣,那个时代的绍兴厨房看起来很是西化的感觉,白色灶台的形状及上面装饰的花纹看起来很接近一些教堂的特色。似乎之后又去了鲁迅纪念馆吧,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以前觉得国人对于鲁迅太过神化,少年的我对于太意识形态化的东西总是有些反感,而这次则让我重新认识了鲁迅先生,能够更客观理性的看待他及他的贡献。 接着又去了三味书屋,那个当年最严厉的私塾。从侧面了解到原来鲁迅从小就很好学,律己甚严。尔后在三味书屋那里的码头,凭买通票赠的船票,坐上小巧趣致的乌篷船,一了俺的心愿。在小桥星布的绍兴(据说桥的数量是威尼斯的两倍),这种小船还是很实用的,因为桥洞一般都很低,大船远不及乌篷船灵巧实用。顶着烈日顺利抵达沈园。 沈园,和另一个名人有关,陆游陆放翁。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是沈园的主要卖点。而故事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离别后的邂逅。放翁于故园意外重遇魂牵梦绕不能忘怀的斯人,尔后写下颇让人伤怀的《钗头凤》,唐婉此年重游沈园,看到此诗,伤情不已,以诗相和,后郁郁而终。而陆游数十载后故地重游,虽然沈园已数次易主,但其所提诗仍字迹斑驳的挂在墙上,想到斯人已逝,又补了后段。据说现在游客看到的是根据陆游的字体,从不同的诗篇中找出相应的字,拓印出来的“真迹”,只一个“锦”字,因为找不到,乃郭沫若先生所写。 钗头凤——陆游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除却这凄美的爱情故事,沈园还是很漂亮的,端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典型的江南园林,很适合慢慢走走,在临水的小亭里小憩,听不远处传来的悠扬抚琴声。千万不能只跟着导游,导游只会领你游三分之一的部分,你会错失更多美丽的风景。来沈园,记得带上闲适的心情。 从沈园的后门出来,我们去了绍兴博物馆。绍兴真的是人杰地灵,多少文人墨客,古老传说都和绍兴有关。在博物馆里,俺着重打量了当年在历史课本里读到的“如冰、似玉”的青瓷,并没有想像中的美丽,让人不禁感叹现在的先进科技。 尔后结束我们在绍兴匆匆的行程,去了孔乙己常去的小酒馆咸亨酒店。如今该酒肆拖了孔乙己的福,宾客如流,十分之热闹。我们点了茴香豆,干菜闷肉,糟鸡等等特色菜,分量相当的具备江南特色——袖珍,价格却十分昂贵。 于是乎匆匆结束了绍兴之行。回酒店,奔赴萧山国际机场。由于带来的相机坏掉,绍兴之行全程依赖眼睛和脑子,来定格那一幅幅如画的江南风光,来体味那不同的风情文化。再度觉得,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至少要做足功课再来绍兴,绍兴是用来细细品味的,不是来看的。一双眼睛,是不够的,你要带一颗心,和一个不断思考的脑袋,来慢慢消化绍兴。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ab8f7201000a8w3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