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清代山东周村镇的商业(许檀)

[游记]清代山东周村镇的商业(许檀)

2008-05-22    bokee.com

首页 | 博客群 | 公社 | 专栏 | 论坛 | 图片 | 资讯 | 注册 | 帮助 | 博客联播 | 随机访问

明清史研究信息资讯网

如何重新审视中国——对日本著名汉学家沟口雄三教授的采访- -| 回首页 | 2007年索引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三分

清代山东周村镇的商业(许檀)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3803

清代山东周村镇的商业

许 檀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

[关键词]周村;商业;关帝庙;集资

[摘要]周村是清代山东著名商镇之一。其兴起在康熙一乾隆年间,清代中叶迅速发展。云集周村的各省客商中,北方商人以晋商势力最强,南方商人则以福建为多。道光年间汇聚周村的商人商号可达八九百家乃至千家。周村从南方输入的商品主要是绸缎、杂货,在本地集散的商品则有棉布、生丝、丝绸、茧绸等。清中叶以降,周村开始从单纯的商业中心向加工制造业中心转化,其所产棉布、丝绸不仅占领了东北、华北的广大农村市场,且有一部分打入城市市场。

[中图分类号]K249;K129(52)=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7)08—0103—06

On the Commerce of ZhoucunTown in ShandongProvince in the Qing Dynasty

XU Tan

(Center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Nankai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Keywords:Zhoucun; commerce; Guandi Temple;raise money

Abstract: Zhoucun was one of the famous commercial towns in ShandongProvince. It rose during the period of Kangxi and Qianlong years, and prospered in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Arnong the merchants from many provinces, the strongest ones in North came from Shanxi, and the most numerous in South came from Fujian. The converged commercial firms during Daoguang years were estimated to eight or nine hundreds, or even to one thousand. In Zhoucun, the goods imported from the South mainly were satins and groceries, and the goods that collected and distributed there were cotton, silk, satins, and so on.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Zhoucun began to change from the center of commerce to the center of manufacture. The cotton cloth, silk, and satins that Zhoucun made not only occupied the countryside markets in Northeast and North China, but also penetrated into the cities markets.

周村是清代山东重要的商业城镇之一,不过目前所见文献资料不多。官美蝶先生曾于20世纪80年代赴周村调查,并于1990年发表《清代山东的周村镇》一文[1],笔者在撰写《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2]一书的“周村”部分时多有参考。近日笔者有机会前往周村考察,在周村关帝庙和魁星阁等处抄录了几块清代的碑文①,其中尤以道光四年《关帝庙重修碑记》价值最高,为我们了解清代中叶周村的商业规模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本文依据这些碑文,并结合其他文献,对清代的周村商业再做考察。

周村,清代属济南府长山县,位于县城以南18里;地处鲁北平原与鲁中山区交界之处,为交通要隘,明代即“设巡逻防守”。明代中叶周村已有“居民三百家”,称周村店;其后日渐发展,清初因“商贾辐辏”而成为流寇劫掠的目标。

康熙年间有两件事对于周村镇的商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一,由省城至青州的东西干道在长山改线。明代由省城赴青州的东西干道系由济南府治历城出发,经章丘折向东北,绕长白山北麓抵长山县城,再东行至青州。康熙年问改筑新路,不再绕经长山县城,而改由长白山南麓向东穿过鲁中山地与长白山之间的山峡,经周村东行直抵青州。东西干道的这一变化,使周村成为山东中部陆路交通必经的重要枢纽。[2](p201~2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笔者此次赴周村,是应淄博市周村区政协之邀出席“鲁商文化与周村老字号研讨会”。周村区政协的郭济生先生向笔者介绍了这些碑铭,并亲自陪同抄录。在此谨向周村区政协各位领导和郭济生先生致谢。

其二,乡绅和地方官对市场秩序的整顿和维护。清初,周村不过是长山县内与县城并列的两个设牙征税的集市之一,每旬开市四次,以四、九日为大集,三、八日为小集。其时,因牙行抽税“多就中取利”,商民为之困扰。康熙年间,乡绅李化熙、李雍熙兄弟捐赀“代周村觅斗秤之夫,纳牙行之税”,使“豪猾敛迹,不得横行市廛”;其孙李斯俭承先祖之志,继续代纳税银30余年,并请地方官立碑永禁,使周村成为义集,贸易有序,“市以不扰,商旅如归”,从而大大推动了周村商业的发展。县令金铽所撰《周村义集记》赞之日,周村“地不通夫水陆而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3](卷上,九)乾隆、道光年间,长山县令又多次重申周村为义集,并出示晓谕,严禁“私立经纪等项名色,致淆集规而生事端”;“如有不遵,许该约正查明禀县,以凭按法惩治,决不宽贷”。[4](p226~227)从而使周村的贸易秩序得到长期维护。

到乾隆年间,周村已发展为一个相当繁荣的商业城镇。乾隆年间县令叶观海有言,“长山周村镇商贾云集,各行货物皆出南省”。嘉庆三年邑人王衍霖《周村重修兴隆桥记碑》云:周村“烟火鳞次,泉货充仞,居人名为旱码头。码头者,商贾往来停泊之所,若汉口、佛山、景德、朱仙镇之属,以其不通水路,无巨舰飞贩破浪翻风之概,故别之曰旱码头”。该镇之兴隆街“琳宫宝刹阛阓肆场”林立,“服贾牵车负贩而过者日不啻千计”。[5](卷十三)

清代中叶周村商业以外来商货的汇聚为主。所谓“商贾云集,各行货物皆出南省”,正概括了这一时期周村商业的主要特点。

南方商货至周村,一由运河,一由海道。南方诸省经由运河北上山东的大宗商品主要有绸缎、布匹、糖、茶、纸张、杂货等,运河沿线的济宁、张秋、聊城、临清等都是这些商货的重要中转码头。在周村汇集的南方商品中,估计有相当部分是从运河沿线商城转运而至。但也有直接从南方采购的,如著名的丝织市镇濮院镇即有周村商人开设的绸行,直接定购适合本地需要的绸货。[6](卷三)道光初年周村的正祥、益美、吉顺、福盛、呈祥、万聚、丰祥、吉庆等诸多缎店[7],销售的当主要是从江南贩运而至的绸缎。

由海道贩运货物至周村有几条不同的路线。其一,山东半岛北岸各港口均有南方海船北上贸易,如往来于烟台的海船有广帮、潮帮、建帮、宁波帮等[8](卷五);黄县“海舶木棉来自江南”,“闽广苏杭西洋巧丽之物靡不毕陈”;[9](卷三)海丰县大沽河口“每年闽广船至者数十号,上海及牛庄船终岁不绝”[10](p248)。蒲台县虽不临海,但因有大清河之便,亦有“海舶自闽广来,泊蒲台关口”[11](卷二)。由海运转大清河至蒲台然后陆运周村,或者从羊角沟溯小清河至索镇再用牲口驮运,应是最为便捷的转运路线。其二,从山东半岛南岸各港口转运。胶州是清代前期山东沿海最繁荣的港口,“三江两浙八闽之商咸以其货解浮舶泛而来”[12](卷三九);莱阳县羊郡码头“南方棉、纸、竹木、蔗糖之类,山西铁锅,周村铜器,博山、淄川之煤炭、磁器,于焉转输”[13](卷二)。其三,由江苏赣榆县青口镇转陆路运至。嘉庆年间的记载言,青口镇有“山东周村布客恒祥字号各八家,所有南来货物俱由此旱运东省售销”[14](卷十一)。

乾隆年间周村大王庙和天后宫的修建均与南方商货的水路运输密切相关。

大王庙为“乾隆初众商建”,光绪四年重修。该庙所祀为河漕之神谢绪。谢绪为南宋钱塘人,宋亡投水而死。明初以“太祖取[淮]安,见神金甲横槊空中助战”,被封为金龙四大王;其后又以“拥护漕河,屡著灵异”,于天顺四年加封为“护国济运”金龙四大王。至清代仍屡被加封,并下令运河沿线各地修建神庙,春秋致祭。[15](卷十八)除官方祭祀之外,凡黄河、运河沿线船户、渔民和商人也多兴建大王庙崇祀之,以祈航运之平安。

天后宫的修建始于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九年告竣,历时六年。其建筑“高阁五楹,群楼数间,彩楼对列,长廊环围”,颇为壮观。天后,又称天妃、妈祖,本为福建海商所祀之海神。由于历代王朝的不断加封以及福建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其崇奉范围随之扩展。周村天后宫的修建也与运河密切相关,县令叶观海《天后阁记》记述其创建经过云:“淮安清河隘口古有天妃阁,阁下有闸,其间汹涌澎湃,浊浪奔腾,往来舳舻虔诚祝祷,得逾此闸方幸无虞。国家漕运固赖神功,而行旅商贾亦资呵护。长山周村镇商贾云集,各行货物皆出南省,凡采卖运载俱安然无恙”,故“众商久欲建祠虔拜”。此项工程耗银6000余两,“皆出自外省、本省客商以及绅士”。[5](卷十三)这里所谓外省客商估计以福建商人为多,天后宫的西侧即为福建会馆。

周村关帝庙,即山陕会馆,为康熙年间山西商人所创建,雍正、乾隆、道光年间多次重修。康熙三十四年《关圣帝君庙碑》记载,“周村镇旧有帝君大殿一所,乃山右信士范永观等之所创建也。尚未告成,其人相继归化。三十年之后,有泽州信士丘尚德等好义之士,因其基而弘敞之,建三义殿于寝堂”[4](p222)。雍正十三年《重修关帝庙碑记》记述其续修经过言:“先两庙基乃间壁明觉寺住持之地。越二十八年,尚德之子兆龄与其父同到周村。龄继父志而踵其事,出囊金买郑家庄西地亩,易明觉寺住持僧庙旁地亩,永为庙基……今兆龄归之远三十年矣……复有山右众商与兆龄父子同乡,陕西众商与兆龄父子同志,处衷相约,重新殿宇。门前筑大堤,临水建河防,口客堂,增戏楼、门坊等处。”[16](p201)其后,乾隆五十三年长山县令萧学慎又“捐俸百金为倡”,并“亲至周村传集各商”商议再次重修,“诸商皆好义乐输,敛资六百金,犹未足也;爰持以付盐当商,俾终其事。咸踊跃急公……不数月而工以竣”。[5](卷十三)

道光四年的重修是周村关帝庙最大规模的一次重修。《关帝庙重修碑记》载其重修缘由云:“自康熙三十四年创建关帝庙,屈指百余年矣。风雨剥蚀,日就倾圮,过之者蒿目怆心……今道光甲申善士陆礼思等发愿重修,十余日募钱万余缗,鸠工庀才,由二月初吉兴工”,至秋落成。仅十余日就集资万余缗,周村商人的经济实力由此可见一斑。此次重修的主要工程有,“修正殿三楹、拜厅三楹,皆基崇三尺,视昔有加;殿之东南角祖师堂三间茶厅一座;对面为戏楼,戏楼之左右为钟鼓二楼,即庙之大门也”;“西则马神祠,移建临河神像;东向西南为百子殿,墙宇四周”。此次重修共耗资15900余千,以1200文折银一两计算,折银约为13000两。

道光四年周村关帝庙的重修经费全部来自商人集资,《关帝庙重修碑记》镌有参与此次集资的商行商号计500余家,内有一部分属于团体捐款,故实际参与集资的商人商号至少可达六七百家。其中,捐款最多者是潞泽会,即山西潞安、泽州二府商人的同乡组织,共捐钱2000千;其次为银行,共1330千。二者均属团体捐款。单个商号捐款最多者为恒祥号和益美缎店,各捐钱533千;其次为福顺号和庆长号,各466千。捐钱在100千以上者计有36家,共捐钱11326千,占全部捐款15464千①的73%。表1是这36家商行商号的名称和捐资数额,请参见。

转自:http://mingandqing.bokee.com/6475758.html44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