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谢公祠寂寞三重天-游记、攻略、结伴同行 |
[游记]谢公祠寂寞三重天-游记、攻略、结伴同行 |
2007-12-09 pigtour.com |
李白是恃才傲物的人物,然而他却“一生低首谢宣城”,这位谢宣城,就是南齐时著名的诗人谢眺了。李白以五体投地之心敬慕于他,甚而一生追寻着他的足迹,更曾七访谢公祠。如今我们循着李白的脚印踏足青山,斯人已逝,宅亦无存,惟以一份敬仰的心意,来怀念那昨日之日了。 我们的车沿着大青山连绵的山势一路而行,过了誓死都要与谢眺结为异代芳邻的李白墓不久,远远的就见青山南麓大约半山的地方,几座寺院出尘般矗立其间,没有丝毫的招摇,那里应该就是谢公祠了。 在一块“包子山”的石碑前,我们弃车徒步登山。与气象万千的采石矶相比,这俊俏的山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静。艳阳下,山上的野蔷薇开得正盛。沿着山间小路缓缓攀登,山势虽不陡峭,几个人一样累得气喘吁吁。好不容易爬到一块开阔的地方,回身眺望,视野填充着天的蔚兰色与山的青绿,清澈明静的青山河静静地逶迤流淌,百转千回;对面是千里沃野,偶见老牛的身影;田里尽是种植的油菜,可惜错过了花期,只有少数油菜花还黄灿灿的开着。要是早来一个月,四月初的时候,一望无际的田里都是盛开的油菜花,开得漫无边际,那才好看呢。谢公的眼力果然不凡,恐怕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此处,景更胜今。从胸中长呼出一股污浊之气,吸进一腔青翠。于是振奋精神,继续向那一片寺院走去。 第一重,自在清静地 终于到近前,一座未掘完的放生池杂草丛生,前面是几亩小小的菜园;仰望,三座寺院依着山势比邻错落而建,虽比不得那些城池中高庙的磅礴气势,却也无世俗的嘈杂人声,在这山水之间,正得清静。 从田埂中穿过,来到最下首的药师殿。药师殿算得上这三间寺院之中最为宏伟、最具规模的一座了,大殿宽阔,飞檐雕梁,仔细看来,很是精细。除了正殿,左手边还有一间观音的朝堂,再往外处,则是僧人的禅房了。 不知道为什么,药师殿的二门紧闭,我们登上台阶想一窥究竟,然而里面却寂静无声,没有一思声响,想想若是趴窗偷看,一是不敬,而是不雅,只好作罢,且去旁边的观音殿一拜。 观音殿倒是大门洞开,但小屋朝东,此时已是下午,日头偏西,屋内光线还是昏暗得很。一尊菩萨慈眉顺目,端坐正中,在两盏微弱的红烛下,看起来仍然法相庄严。 第二重,往昔岁月稠 出观音殿,绕过药师殿,来到药师殿右手边的一大块空地上。空地很是平整,隐约有些墙壁根基的模样,只是野草太盛,辨不出所以然。同行的当地朋友说,这里便是谢公祠的遗址了。 此言出口,听得人一惊。 来时便是冲着谢公祠而来,到此不见祠堂惟见三间寺庙,一直心存疑惑而未加询问,却原来祠早已不存了。 在这方乱草丛中踽踽徘徊,想昔年之时,那位出身名门氏族的诗人谢眺,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善草隶。他以其出众的文才受到南齐朝廷之重用,曾调京城金陵(南京)任骠骑咨议,领记室和中书郎,负责文案;后出任宣城,在此任职期间,谢朓爱极当涂之清幽沉静之美,曾双旌五马来遨游吟咏,称誉青山为“山水都”。又因爱其胜,生终老于此之志,于是更筑室结庐山中,这便是谢公宅了。 史载,当时谢公宅豁达,有十多亩之阔,围绕宅院遍是清泉流水,奇石异木。宅后峦岫参差,苍松林立。山顶处还建了一个小亭,可登高瞭望,小憩吟咏。在宅前,谢脁更亲凿一方小池,石垒四壁,人称谢公池。池中水滃然不绝,终年不竭,品之则甘甜沁腑,还一度赢得了姑孰八景——“元晖古井”的美称。青山也因这处处的谢家景致和谢眺赫赫的声名又得名为谢家青山。 只是后来谢宣城虽然在这一方净土中过着半隐居式的怡然自得的生活,但他另一半入世的生活,却让他在官场中遭人诬陷而下狱致死,终老于此的愿望最终也没有实现。主人既逝,空留此宅,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谢脁,便将其宅改建成谢公祠,以了却其生前心愿。但历代兵燹,祠堂尽毁,不复重建。 三百年后,“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为谢眺笔下那些清新秀丽的诗句击节叹赏,对其推崇备至。在李白的诗文中,举目皆是谢朓的名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解到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而李白不仅仅将谢朓的名字诗文入诗,更是做了用我们这个时代眼光看颇算追星的事了。他的一生始终追逐着谢朓的足迹,走谢朓走过的路,赏谢朓赏过的景。他曾经买舟西上,来到谢朓任太守的安徽宣城,在那里一住就是三年。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凭吊和缅怀这位前辈,七上青山,访故地,赏名胜,耳濡目染,心会神领,虽与谢眺阴阳两隔,但却对他推心置腹,不离不弃,这样的“低首”,低得何等虔诚。 反观今日我们对古人的怀想,倒是浅薄得令人无地自容了。 沿着小路向上,果然就见遗址之后一方小池,两三米宽,深不可测,有几阶粗陋的石级通到池边。池头则立着一块新碑,正刻着“谢公池”三字。同行的朋友说,这池中之水现在依然可用,山上这三间寺院的吃水用度,乃至耕田浇园,全是从这池中来。 第三重,赏心乐事佛家院 从谢公池向上望去,几十级宽阔的石阶辟出一道巍峨的山门,上面的平台处便是石佛殿了。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尼倚着石头栏杆坐在最上面的台阶上,一脸平静地望着我们。 在老尼的注目下拾级而上,之前爬山舒展开了筋骨,区区这几十阶台阶便不在话下了,一鼓作气走上来,一抬头,正和微笑的老尼打个照脸儿。还未来得及与老尼攀谈,一个年轻的尼姑已经热情地迎出来,不由分说带我们到大殿旁边的屋子去休息了。 三间禅房相连,正中的更宽敞一些,似是专为待客之用,也不过几张简陋的桌椅板凳;左手边好像是求签问卜之所,一张长桌上供着一列不同人的牌位,墙上一挂布,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分了无数小口袋,每个口袋里都折着些白纸,看来是解卦之用了。就在这布袋旁边,一联“求福求惠求生净土”的偈语赫然贴在门板之上。最右边的屋子却像是厨房,几只簸箩靠在墙角,一个大灶台上挂着做饭的各种家伙。一只花猫警惕的蹲在桌子上,见我不断靠近,“嗖”的一下跑到了门外,接着跳上窗台,又若无其事的在树影下打起盹儿来了。门前还有一只红冠的白鸡,躲在一丛绿叶下偷窥着我们。 从禅房踱回大殿前,老尼已经离开了石阶,坐在香炉边的大石上,一只花狗匐在脚下,老尼一手抚摸着小狗,一手拨着一串佛珠。我走过去,在老尼身边席地盘腿而坐,试着同她交谈,但她的口音太重,兼上了年纪,谈吐不清,大约拉了几句家常之后,就只好作罢。 这时才细细看这平台之上的殿堂,淡黄的四墙,青砖覆顶,两边伸出红色的马头墙。在殿堂里一阵盘桓,青年的女尼也早就出来招呼,她说这石佛殿全是那老尼一人四处募化所建,回首望她,心生敬意。石佛殿之左是保和庵,史载为南宋绍兴年间所建,这样算来,也有千年的历史了。 踱出大殿,又一只小狗跑来,在老尼脚下厮磨。看来这一方净土中,蛰居在这里的生灵还不少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山下的药师殿传出了整齐地诵经之声,在这空旷的山间,听起来尤为平和静心。带着青年女尼送的一盒推辞不掉的方糕,两只小狗一前一后追逐嬉闹着,陪我们走上了下山的路。 攻略 交通:现在去谢公祠车子只能开到包子山下,游人需徒步登山;目前山上已经在修整道路,不久就可驱车直达半山腰了。 博客特别提示:从石佛殿继续登高不远处,还有一处晋代的石碑。谢公祠与李白墓相距不远,可以安排一线游览。
|
转自:http://www.pigtour.com/Tour_Notes_Show.asp?ChkChildren=7337&type=125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