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普陀山游记 |
[游记]普陀山游记 |
2008-06-27 sina.com.cn |
在“短姑圣迹”略微小憩,稍适休整之后,我们随即真正开始了此次普陀山之旅。 第一站,是位于普陀山东南面的南海观音大佛像。 普陀山主供观音,是著名的观音道场,而南海观音“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信仰在中华民族更是影响深远。普陀山佛教协会为庄严菩萨道场,弘扬观音大士圣德,发起建造南海观音露天立像,并于 1997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廿九)举行了南海观音的开光法会。从此,南海观音像成为普陀山观音佛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所以我们此次行程的第一站于此也是情理之中的。 南海观音像高33米,重七十余吨,用仿金铜铸造。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结施无畏印,整座塑像高大浑厚,神态雍容,端庄慈祥。远眺观音像,在四月初露锋芒的阳光照耀下金色熠熠,令连联想到佛法金光普照,泽被八方;驻足塑像脚下抬头仰望,更觉一种威严震慑之力,使人不得不感叹人身自我的渺小。 佛像的背面是一座颇有现代风格的建筑,叫功德大厅。厅内装饰豪华,大门两面的墙壁上刻有菩萨、神佛的传说。据说入厅者必须自左进,绕厅三周之后放可从右门出,此乃佛家礼仪。虔诚地走完三周,出得门来,感觉心中更添凝重。 出了南海观音像的礼佛广场,往右前行百余步,即是观音跳。据说当年观音菩萨从洛迦山渡海而来,就是在这里一脚跳上普陀山的,并在此留下了脚印,被人称为“观音跳”。 从观音跳折回往北,经过南海观音像的礼佛广场脚下右侧的大路前行将近十分钟,就到了我们行程的第二站,紫竹林。 紫竹是竹子中的一类,因其竹干呈紫色而得名,而普陀山又因观音的缘故而更为有名。相传日本僧人慧锷当初从现今潮音洞所在位置登岸后,见有一梵宫,窗外有紫竹数株,枝叶如丹;求得数杆,截之为杖;以刀锲削,随刃有光。于是与当地居民同建“不肯去观音院”于紫竹林中,供奉五台山所请观音像,后人称为“紫竹林庵”。 紫竹林现存佛教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不肯去观音院等,其中以“不肯去观音院”最有名。关于“不肯去观音院”来由因为前问已有所涉及,在此我便不在累赘。在我看来,紫竹林中最大的看点还是“不肯去观音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不是当初它慧锷遇险由此登岸,留下观音像的话,普陀山就不可能成为南海观音的道场,而普陀山佛教如果没有观音文化,那它也不至于现在的香火鼎盛。前人也再此留下过不少诗文,其中以康有为的这首最有名:“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 “不肯去观音院”前是潮音洞、澹澹亭、大士桥、光明池和抗倭石刻等,构成了院、洞、亭、桥、池和石刻相组合的景点,其中以潮音洞最引人流连。潮音洞为天然石洞,高10多米,纵深近30米,洞内岩石奇突,犬牙交错。洞内海潮起伏涌动,激荡如龙,轻则细浪奔腾,响则声如雷鸣。若遇上大风,则更是浪花飞冲,甚是壮观。据说当时慧锷遇险之后即由此登岸。另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叩求。在“不肯去观音院”就立有一块“禁止舍身燃指”石碑,这石碑就和潮音洞有关。关于这块石碑,有这样一个传说:自从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后,一直香火鼎盛。一次,有一个外地小和尚来此朝拜礼佛,但是,到了“不肯去观音院”后,身上所带的香烛已经用尽,虔诚的小和尚就扯出棉袄中的棉絮缠在手指上,抹上蜡烛油,点燃后开始朝拜。但是,俗话说,十指连心啊,这个小和尚痛得满地打滚,一不小心,就从潮音洞滚落到了海里。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小和尚必死无疑了,然而,三天之后,一多巨大的水莲柱将其托浮出水面。自此以后,就不断有香客试图用这种方式让观音大士现身显灵,没想到真的造成了许多人间悲剧。明万历年间参将董永觉得这种做法有违佛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之本意,遂在此建“莫舍身亭”以戒舍身燃指者,都督李分,参将陈九恩竖“禁止舍身燃指碑”于亭中,如若再有人效仿,则法办不殆。从此,这种风气才慢慢被禁止下来。当然,据说香客之中,也偶有舍身离世者,为求得“脱离苦海”,从潮音洞崖上纵身入海,以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从紫竹林景区出来,我们即前往第三站,也是当天行程安排的最后一站,西天景区。 出于真正意义的寻幽踏春考虑,我们选择了徒步于山中小路,摸索前往西天景区。信步于山间林中,观赏一路的奇花异草,无边春色,仿佛令人置身于大自然宽广幽深的怀抱之中,又免了人生嘈杂,实在是一举两得之美事。 普陀山的土特产之中,普陀山佛茶应该算是首当其冲了。行路至半山腰,我们不期然与一片茶园相遇,这片茶园就是普陀山佛茶的来源地。碧绿的茶树,一畦又一畦,整齐划一,在午后的臃肿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生机盎然。海风拂过,这茶树似乎了沾染了佛的灵气,飒飒作响,仿佛来自天国的美妙音乐。 沿山路下坡,途径隐秀庵,即隐秀讲院,其又是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所在地。隐秀庵坐落在下山坡的一处平地上,周围古树参天,枝叶繁茂,绿荫披撒,幽静怡人,有一种深山藏古寺的通幽意境,我猜测“隐秀”之意大概也在于此吧。 山路的出口,即是普陀山的进山大门,沿马路往右行进,便是往西天景区。 在普陀山所有的景观之中,如果撇开宗教意味的话,西天景区应该是最值得赏玩的地方了。西天景区有诸多小景观组成,沿途包括观音洞、二龟听法石、盘陀石、梅福庵、心字石和西天门等主要景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而且景点分布呈山形阶梯状,有下攀上,再由顶至脚,一路地势起伏,曲折迂回,仿佛也象征了《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情状。而于我自己,一听到“西天”二字,总觉得有一种飘渺愉悦之情萦绕于脑海,令人遐想。 其实,游览西天景区的正行路线应该是从西天门入,过心字石,上梅福庵,绕盘陀石,经二龟听法石,达观音洞,然后下至山脚,不过由于原先的路线缘故,我们选择了逆向路线。 我们一路走来,发现观音洞应该算是普陀山所有景点中游客密度最大的地方之一,此地游客众多,庵洞却甚小。观音洞景点实际上由观音洞庵和观音洞两部分组成,而最具特色的则是观音洞,因此人们也就称整个景点为观音洞了。观音洞中有天然形成的石乳倒悬柱地,四周壁上和石术上均镌有观音像。普陀山石室之大者,当推此洞。洞顶巨石相累,有奇石,名鹦哥,色白、细颈、短身,形神俱肖。按照佛法礼仪,入洞者,男子自右侧入,逆时针绕石乳柱三圈后往左侧出,女子则与此相反。入洞之虔诚游客如潮挤涌,摩肩继踵,额手相抚,香火鼎盛可见一斑。庵则倚洞而建,分上中下三个台基,有殿宇73间,人站在庵院中向上瞭望,可见两巨石相迭,一颗大樟树长在两巨石英钟的夹缝处,石上有“大士重现”等题刻。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a098301008f3a.html26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