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普陀山_新云南_普陀山旅游

[游记]普陀山_新云南_普陀山旅游

2007-07-16    newyn.cn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普陀山-朝阳阁
为普陀山观日出最佳处。清晨在此观日出,可看到海水熔金,银波托日,赭光万道的晨海奇观。

普陀山-茶山
位于佛顶山后,自北而西,婉蜒绵亘。山势空旷,中多溪涧。据史载,此处历产茶茗,山上僧人每每于谷雨前采摘,药用价值较高,可治血痢肺痛。山上还生长山茶花树,树高数丈,每到冬春之交,丹葩被谷,璨若珊瑚林,煞是一番景致。茶山多雾,白色的云雾常自得地随风浮荡,所到之处无不为佛国山川添色。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树林夙雾缭绕,时而如丝似缕,时而氤氲弥漫。此时此刻,如若身处其间,如梦如幻,令人灵思无限。
古代普陀山没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种自食,种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项重要劳作。每到采摘季节,众僧一齐出动,山上立时出现一种“山山争说采香芽,拨雾穿云去路赊”(明李桐诗句)的繁忙景象。
普陀茶山之茶,被人称作“云雾佛茶”,因为此茶树多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谈论“茶山夙雾”也别具情韵。
游客去茶山赏景,出慧济寺东北折,有境蜒山道可通,然后可往东北经天竺庵游唬虎沙,或往西北,游后贡田园后至合兴村,趁车回转前山。

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
位于潮音洞旁。古庵早废,今庵1980年新建,为纪念慧锷当年留观音像于山。

普陀山-听潮石
位于千步沙北端,上书的“听潮”二字,出自吴兴书画家王震手笔。此处潮汐昼夜拍卷,俯石倾听声声潮音,如雷贯耳,千古称绝。

普陀山-心字石
位于在西天门,此石平整光滑,石上镂刻着一个高5米,宽7米的"心字",字迹遒劲有力,面积约60平方米,整个字面可容上百人站立,仅"心"字上的一点,就可站立八、九个人。据说心字石是观音菩萨传讲释迦牟尼佛的说心法时留下的遗迹,为佛门弟子上西天之处。虽然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象这样巨大的文字石刻,在全国也实属罕见。

普陀山-梵音洞
梵音洞历来为普陀山的重要景观。梵音洞与潮音洞南北相对,它和潮音洞的潮音,各俱特色,合称为“两洞潮音”。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大然洞窟,洞岩斧劈,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历来被人们叹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前可望海,后可观洞,相传为观音大士显圣处。凡欲观览梵音洞者,先要从崖顶迂回顺着石阶而下,然后来到观佛阁。洞深幽,在阳光海潮作用下,洞内岩石各显奇形变幻莫测。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其奇异。此地又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佛阁下曲屈通大海,海潮人洞,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如龙吟虎啸,日夜不绝,闻之者无不惊心动魄。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的现身法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普陀山-紫竹林
在南凌云路中段,旧有紫竹林观音殿,今地并非原址,1989年新辟,紫竹成荫,并筑廊榭长15米。

普陀山-朝阳洞
过仙人井,登几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象岩上侧,犹有驯服似兔的兔岩。象岩以东临海处,复道转折,层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广不逾丈,却幽邃窍冥。洞外巨石参差,积叠人海。洞面朝东洋,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每当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景色壮丽,堪叹观止。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前鲜想曾光耀心目。”所以人们给它起名为“朝阳洞”,并把“朝阳涌日”列为普陀十二景之一。洞的右上方有一巨石,状如平台,称初映台。洞上部原筑有楼台三层,可观赏日出。在普陀山见日出,以朝阳洞为先。
朝阳洞也是听潮音的好去处。朝阳洞上原有朝阳庵,据书载,身处此庵,浪涛轰呜其下,如千百种乐交响迭奏,别有情趣。作家王鲁彦夫妇曾偕郁达夫在原朝阳庵中下榻,写了一篇散文,曰《听潮的故事),把这里的潮音作了如下的描绘:“……如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象千军马浑战起来……”郁达夫还在诗中写道:“雪涛怒击玲球石,洗尽人间丝竹音。”朝阳洞庵毁于民国初年,1992年在原址修建观日阁。现今的朝阳洞景色包括朝阳洞、观日阁、揽霞亭、六观亭等,并附设有茶室。购物商场。古色古香的观日阁,又称朝阳阁,建在朝阳洞之四上方,濒临瀚海,飞檐翘角,金碧辉煌。阁高18米,长宽各12米,依山起势,蔚为壮观。阁内分上中下三层,设购物、休息、观海三个大厅,周壁陈列“三十二观音”画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中下二层设根雕艺术馆,展示大、小根雕观音佛像百余尊,为海天佛国新增的一独特景观。登阁观口出,眺望东海,更是景上有景。
摊霞亭又称朝阳亭,建在朝阳洞左平台上,近崖濒海,每当旭日东升,霞光辉映,景色奇丽。

普陀山-潮音洞
位于岛东南紫竹林庵前,龙湾之麓,不肯去观音院下人海处。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洞内怪石交错,犬齿森然,不可容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潮音洞”刻于洞壁。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故名潮音洞。涨潮时倚岩俯视,仿若蛟腾足下,险怪百出。若遇大风天气,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叹为奇观。
石崖上刻有"现身处"三大字。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现身赐福。明以后则多去梵音洞叩求观音大士显灵。香客中常有纵身跃下山崖,舍身离世,藉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清时,如此“舍身”现象愈演愈烈,于是定海县令缨燧在岸上建亭,并亲书《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现在亭已毁坏,碑犹在。

普陀山-短姑道头
进了佛国山门,往东南约30米处,便是短姑道头。此地旧时原为海滩,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样, 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札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现今虽然有了客运码头,但游仍绵恋着这个人普陀名山的第一处胜境。
相传有姑嫂俩发愿礼佛,几年后凑资买船,渡莲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无福朝圣,遂嘱其在小舟中候她,独自怅然进山拜佛去了。不想时近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饥不得食,甚为纳闷。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模样的,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边踩着这些石块径直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她嫂托她捎来的,放下食盒,便离船而去。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及前事,嫂愕然;忽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据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以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所为,忙不迭又进山到观音面前叩拜会了。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道头旁自相零附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大士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跺脚的石块,遂被称作‘短姑圣迹”。

普陀山-多宝塔
也称太子塔。在普陀山的普济寺东南,海印池附近,,是舟山群岛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元朝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塔高32米,四面五层,用太湖美石砌成。它是元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一座元代石塔。

普陀山-二龟听法石
相传东海龙王派两只海龟前来偷听观音说法,而这两只海龟因听得入迷,误了归时,龙王责罚下来,化龟为石。你看它们,一只蹲踞崖顶,回首顾盼,仿佛还留恋刚才的说法:另一只昂首伸颈,竭力攀援,一副急不可耐要赶回去复命的样子。

普陀山-法华洞
游普陀山不可忽略法华洞的奇特景观。前人认为即使选景,法华也属佳境,如明洪陈赋诗云:“游山须选峰,峰峰必造极。试问何处佳,法华最奇特。”
法华灵洞在几宝岭东天门下。出洪筏房左拐登小径拾级而上,过古草茅篷(现为民房),便是普陀十二胜景之一的“法华灵洞”。这里方圆巨石自相垒架,形成洞穴数十处:有的有空刻露,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丰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虽多,层复出奇,唯它们为最。洞外有“青天福地”、“普陀岩”、“东南大柱”等题刻。

普陀山-法雨寺
这里是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也称后寺。明万历年八年(1580),蜀僧大智首创海潮庵于千步沙北上。后改称海潮寺、护国镇海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兴建大殿时,赐“天花法雨”额,因改名法雨寺。法雨寺曾多次发生过火灾和海寇,造成无可估计的损失。后经几代主持的努力,进行不断修复、修缮工作。“文革”间全部佛像被毁。1983年开始由普陀山佛协大规模修复,重建拜经楼,大修九龙殿。1987年在天王殿外新建九龙壁和石经幢2座,1995年在莲池畔建石碑坊1座,殿堂楼阁,气势非凡。现寺宇庞大,有殿宇194间,计8800平方米,分列六层台基上。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方丈殿、印光法师纪念堂等。其中以九龙观音殿建筑最为辉煌,殿中“九龙盘拱”等建筑系康熙时由金陵(南京)明旧宫九老殿迁移于此,甚为珍贵,殿分7间,深5间,琉璃顶,内槽九龙藻井,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柱昂首飞舞而下,正中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组成九龙抢珠图案。印光法师纪念堂为纪念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而设,他在法雨寺潜心著述40年,文章风行全国,被推为“净土宗第13代祖师”。

普陀山-观音洞
在普陀山梅岭西麓。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有一石柱悬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观音像。洞旁建一庵,明万历年间为茅篷,清康熙年间成庵宇,道光、光绪、宣统年间又陆续兴建,1983年,大殿内由浙江美术学院雕成观音坐像一尊,目光慈祥,妙相庄严。洞后古树成荫,巨石层叠,上书"大士重现"四个大字。

普陀山-光熙峰
“光熙雪霁”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后景色,为普陀十二大景观之一。普陀山难得下雪,冬天显得宁静而奇妙。但如果你运气好,赶上一场大雪,登上佛顶山,俯瞰光熙峰,犹如碧玉塑就,银装素裹,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色混一,海天低与冻云齐平。此时此景,你会觉得心清虑净,犹如身临洁白无垢的佛国净土,舒畅无比。
光熙峰的雪景,是不大容易见到的,但普陀是佛家圣地,佛门弟子常来常往,或常住静修.就有缘赏识普陀山的“雪霁’风光。但如果遇不上下雪天,那也没关系,旅客如有意上光熙峰揽胜,那也将是十分美妙的,屠倬有诗云:“心境真开阔,悠然见太虚。光熙峰上立,不动自如如。”

普陀山-海印池
荷花,佛家称之为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佛教称极乐世界为“莲邦”,以为彼土之众总以莲花为所居。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是由于被生死烦恼所困扰,而没有焕发出自己的佛性,因而还陷在生死烦恼的污泥之中。莲花则“出污泥而不染,着清涟而不妖”,故佛教以莲花来比喻“佛性”。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大禹寺义公附中有诗句云:“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观世音菩萨是普渡众生往生莲邦的“莲花部主”,所以,海印池自然也就与观世音菩萨联系起来了。历代文人在观赏莲池景观时,也就往往把摹景和自己对佛之所悟融会起来。
“莲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地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
“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亦然,能印现一切之法。海印池面积约十五亩,始建于明代。池周围设有古色古香的石雕栏。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御碑亭内御碑系汉白玉制成,上镌清雍正帝所书记载普济寺兴建和普陀山历史的御书。御碑亭、八角亭、普济寺古刹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古石桥横卧水波,远处耸立着一座古亭,在疏朗雄伟中透出股秀灵,真如人间仙境,美仑美奂。这条轴线将池一分为二,成为东西莲花池。
莲花地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衬映着古树、梵字、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日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更是一番良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普陀山-慧济寺
慧济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明朝(1368-1644年)僧人圆慧初创,名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僧人能积扩庵为寺,建圆通殿、玉皇殿、斋楼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僧人德化请得《大藏经》,又经僧人文正大力建造,遂成巨刹,与普济寺、法雨寺并称普陀山三大禅寺。解放初,僧善余等居之。“文革”期间,被拆去禅堂700余平方米,殿宇荒芜,佛像被毁,寺由部队进驻。1979年10月,驻军腾退。198O年开始,由本山佛协集资全面修复,重塑佛像。1988年新建观音殿,1989年10月举行佛像开光典礼。1991年观音殿镌刻历代名画观音圣像123帧,1992年建汉白玉莲花池。1993年6月翻建大悲阁;10月,大修西厢楼。1994年12月新建发电间等附属用房。1995年IO月新建梅檀阁,拆建斋堂。装修8间楼为新颖宾客楼。1997年重建阅藏楼5间。1998年,监院戒忍发起錾刻西院壁间释迦佛应化事迹浮雕32帧,雕琢山门口龙宫。整个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幽静称绝,登高四望,远山近礁,环列奔趋。寺宇依山势而建,殿阁楼堂,雕梁画栋,布局别致,周围古木异卉众多。植物学家钟观光1930年于后门左侧发现“鹅耳枥”一株,定名“普陀鹅耳枥”,为世界珍稀树种。寺后坡下还有一种仅见于浙江的珍稀树种新姜子术。1983年慧济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寺庙之一。由此向南走,有一条往法雨禅寺的山路。途中可以看到许多石刻,但有些已模糊不清了。刻在云扶岩上的“海天佛国”这四个大字比较有名,传说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的手笔。

普陀山-九龙壁
位于法雨寺内,看去像是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其实是用60块70厘米见方的优质青石精雕细琢拼接而成。壁上九条青龙昂首舞爪,争抢龙珠,上部梁与梁之间另雕有十七条造型各异的小龙。是从大明宫殿之中拆卸而来。

普陀山-莲花洋
又叫莲洋,处舟山本岛勺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为普沈水道。莲洋以日本人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牛铁莲花阻渡的传说得名。清康熙《定海县志》转引《普陀志》云:“宋元丰中,侯夷人贡,见大土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得名以此。”
莲花洋是登普陀山进香的必由之航路。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朵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联想翩翩。这就是你来游普陀山所见到的第一景——莲洋午渡。当然,如遇到大风天,这里则是波翻盈尺,惊涛骇浪,另一番极为壮观的景色。曾有渔歌咏道:“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象狼牙。”但是莲花洋多数的日子是风平浪静的,旅客尽可以在航船上安详地放眼莲花洋上的美景,这时也许你会萌发起一种即将登上佛教圣地的清穆心情。
莲洋午渡景观曾为历代来游普陀山的文人所吟咏,传下了大量的诗章。赞叹莲洋午渡景色,抒发作者经历莲洋的愉悦心情。

普陀山-洛迦山岛
此岛在普陀山岛东南面的莲花洋上,传说为观音大士修炼得道的地方。站在普陀山潮音洞附近向东眺望,洛迦山岛像一尊大佛,仰面躺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上。每逢晴空日出之时,洛伽山岛霞光万道,蔚为壮观。

普陀山-梅岑
海湾春晓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称梅岑,因西的山湾为梅湾,又呼作前湾。据传此地多野梅,庵、篷僧众又多好养梅。怡性。每当早春季节,春回人地,避山野梅,香满山谷,青山绿树,衬映着点点红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誉之为“海上罗浮”。在这个季节,每当天阳无风时日,伫立西山巅;远眺莲花洋,只见渔舟竞发,鸥鸟翔集,海中波涛,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层层叠翠,美不胜言。若在月夜,则疏枝淡月,岛礁腾胧,幽香扑鼻,更为令人陶醉。
在万象更新的春天,历代未游南海普陀名山的文人,更是触景生情,由于季节更替.联想到人的岁月流逝,因而怀古、恋今、感物、伤神。

普陀山-南海观音
立于观音跳山岗,总高33米,其中佛像高18米,莲台高2米,渗入黄金6500余克,铜立像气势雄伟,是普陀山标志性的建筑物。

普陀山-南天门
在普陀山南的南山上,与短姑道头平列。南天门孤悬入海,与本岛一水相隔,架有石桥,桥身似龙,名环龙桥。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故名。阙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字,旁有龙眼井,崖上有石鼓,阙左上方有狮子石。其地多摩崖石刻,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所题"海山大观"四字,苍劲有力,引人注目。

普陀山-磐陀石
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顶端平坦,可容30人,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相传曾有人牵线横割而过,由此可以证明两石并未相接,但以后试者皆未成功。磐陀石险如滚卵,如果你站在面前,可能会担心一阵大风,将上面巨石吹滚下来。但却安稳如磐,亿载未动,万劫不摇,两石永远是这样相累相依。磐陀石顶巅平坦,常见有二、三十个旅客在其顶上嘻戏,它却纹丝不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大奇观。
磐陀石相传是观音大士说法处,石上有“磐陀石’(候继高书)“大土说法处”、“金刚宝石”、“西天”、“天下第一石”等题刻。磐陀石上凿有石阶,可缘梯而上到石顶。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山海,洋洋大观,景色壮奇,“磐陀夕照”,便成为普陀山之一大奇观。

普陀山-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普陀山灵鹫峰下,坐落在白华山南,为普陀山寺院之首,又称前寺(相对于法雨禅寺的"後寺")。它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咸通年间。
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愕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载归本国,舟过潮音洞附近遇风涛,留像于洞侧,居民张氏请去供奉,称“不肯去观音”。 后梁贞明二年(916)在张宅故址梅岑山凹(山上有今称观音、灵鹫双峰,时称双峰山)建“不肯去观音院”。后北宋元丰3年(1080年)内股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朝鲜、韩国),归遇风险,望山作礼有感,以事上奏,诏改建,赐额“宝陀观音寺”。庆元年间(1195—1200)准卫工史弥远奏,列宝陀寺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从元朝开始几经毁坏几经修整、扩建,清康熙(1662-1723年在位)时赐名普济寺,现有建筑为雍正年间(1723-1736年)所修,有殿宇10余处,楼栋12座,加上堂、轩等共300余间,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岛上最大的寺院。主殿为大圆通宝殿,由于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人称"活大殿"。此殿供奉观音大士,和一般寺院主殿供奉如来佛不同。观音坐像高6.5米,莲花座高2.3米,庄严慈祥,极为气派。四周还有三十二化身像,为观音教化众生而化出各类人像。寺前有海印池,植有莲花,池上建有八角亭、御碑亭,东南侧为元代(1206-1368年)多宝塔,造型别致,雕工精巧,具有浓郁的元代雕刻和建筑风格,为珍贵文物。寺后有一石,状如鹫鸟,名“灵鹫石”,又名“慈云石”,石隙间有清洌泉水流入寺内。现普济寺是普陀山佛教活动中心,凡重大佛事活动均在此举行,也是普陀山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普济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转自:http://www.newyn.cn/Dest/D00000010446.html29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