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古田山—石耳山—婺源之行流水帐 |
[游记]古田山—石耳山—婺源之行流水帐 |
2007-07-16 u3u4.com |
第二天--石耳山 由于没有充分的地图资料,只能凭查得的一些资料,和好心人的指点,坐上了一辆农用车,那种在山路颠簸可以让你全身按摩的全自动按摩椅。出发已是上午九点多,雾气早已散尽,一路婉蜒而上,真正体会了什么叫山路十八弯,从平坑到宋坑,山里人家,徽派特有的白墙灰瓦,溪河流淌,清澈见底,常说水清则无鱼,细看,小鱼儿在自由自在的游荡,而我们不也是大自然中的鱼儿,不也在自由自在的游荡吗!难怪有人想跳进河去,做一回真正的鱼儿!一路无语,景秀所致。经过一个多小时左右,到达了登山的起点——龙上村,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宛如“世外桃源”,在当地农民的热情招待下,品尝了山里人家的二茶,香纯,可口,质纯,一如山人的朴质。在木质的房屋里,木板梯发生吱呀吱呀的声音,不敢太多逗留,怕吵醒沉睡中的宁静。感叹,惊讶之余,我们来到了石耳山的脚下。没有地图,凭着一个GPS的定位,凭着自己的直觉,一路攀上,山路不宽,像条雨天流水的水沟,有点陡,背上三十斤的东西顶着太阳作业,让人有点短路,幸好一路有鲜花铺路,玉石擦踵。那是夏天的午后,路两边的杜鹃已经旺盛得错了位,很多早已散落在山路间,一直开落到山顶,火红如阳,绿树成荫,相得益彰。一路还有野樱桃相伴,一些馋猫痛快的做了回野人,信手摘来,直送嘴边,还津津乐道,好吃。令人痛心的事,很多松树被贪心的人们剥去了外衣,早已枯死,在零堆的松枝上,野磨菇不知不觉开得正旺,难道是一个生命的消失,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诞生吗。经过二个小时的翻山,在快到山顶的尼姑庵里匆匆的解决了一下午餐,一帮自称是佛在心中的凡夫俗子,在庵里补充了一下睡眠,享受了一下正午阳光的炙烤,匆匆下山。下山更让人大饱眼福。江好山水尽受眼底,放眼望去,除了山,就是天空的蓝色,望到路的尽头还是山,就像在大海里,看不到岸一样,此时,不想去寻找要停泊的“港湾”,更不想去寻找想要留停的“驿站”,只想前行,走进大山之深处。 一路急下,匆瞥高山流水,梯田层峦,如阶梯而下,只恨当时没带相机。不禁默然伤神。说到神,山里的人们说起他们就肃然起敬,一路走来,不难发现,每座山的山腰总可见一座座小山庙,有些庙还有人打理,还在一个叫三天庙(门口有个二郎神)的庙里,在一古老的屋墙上见到一手漂亮的书写,一位不起眼的老农在那里干活,从他口中午出,此书正出于他手,打心眼里佩服,在之大山深处,竟有如此神者妙笔。更神之处,在于山腰十来户人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鸡犬相闻,男耕女采,让人不甚神往。 到达山脚——晓鳙村已经是傍晚,回首天涯,一抹斜阳诉忠肠。在村口的溪边水,洗尽一身的尘埃。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看到一些专业的摄影作品,据悉那是一位来自上海的摄影家,每年来这里的一些作品。可我不是摄影师,所以我估计一生只会来这一次。在一户较好的农民家里,尝到了地道的江西农家菜,遇上了一群从厦门过来的骑车爱好者们。知道了,在他们那里除了主人可以在自家里睡一张床上,别的外来的夫妻,还是亲戚朋友,男女都不能同睡一张床的风俗。学会了如何在劳累中沉沉睡去…… (画外:在古田山风景区可以睡得晚些,早上10:00出发也来得及,包一辆农用车,60大洋,风景区的工作人员热情的会帮你联系的,那里的山只能用此类车才方便行走,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山路十八弯,到达石耳山的起点——龙上村——海拔在五百多米左右,因为这条路用步行时间又长,也不算划,有些驴友全是用步行的。可以品尝一下高山茶叶,那里的村民非常好客,11:30分开始徒步登山,一路有几个小岔路,只要往大路上走就可以了。13:00左右到达快到山顶的尼姑庵,补充一下能源,如果你在吃中饭的时候给点东西给山上的大妈吃吃(村里人称仙姑),她会特别热情的招待你。可在屋后的菜园里,摊一张防潮垫午睡一会儿。14:00开始出发,17:00左右到达晓鳙村,这已经是一路走来一路看风景的节奏了,晚上可夜宿村民家里,一张床位5块大洋,也可以露宿山上,但为了早上赶6:30,有时是6:30分的农用班车去婺源,还是住在农家近些,方便些。) |
转自:http://www.u3u4.com/bbs/archive/index.php?t14010.html40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