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王质烂柯山遇仙传说的宗教意义(一) |
[游记]王质烂柯山遇仙传说的宗教意义(一) |
2008-05-22 blogcn.com |
王质烂柯山遇仙传说的宗教意义 吉黎霞 (上海大学文学院民俗学)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烂柯山传说的历史文本,并重点对烂柯山传说包含的仙界淹留情节进行了解读,认为其包含了“长生久视”的中国式宗教观,并对历代有关烂柯山的文学作品以及现代存在的烂柯山传说进行粗浅的关照。 关键词:烂柯山传说,王质,仙话,长生 烂柯山位于浙江省衢州市东南13公里,又名石室山、悬石坂、石桥山等。此山面临乌溪江,高约400米,周约8公里,山巅一条石梁悬空而架,疑是依山凿就的一座大石桥,石梁下有一大洞,高60余米,宽约100米,南北深约20米,即是传说中王质遇仙之处。 王质遇仙的传说无疑给烂柯山蒙上了层神秘的色彩,这也是自古及今烂柯山声名远播的重要原因之一。烂柯山作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唐道士司马承祯在其《天地宫府图》中将其列作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三十福地,道教称之为“青霞洞天”。 王质烂柯山遇仙传说到底滥觞于何代已无法考证,现存资料中最早的记载见于晋时虞喜的《志林》: 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方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遂归乡里,已非矣。[1] 信安,即现在的衢州,衢州古称姑蔑、大末、信安,唐初才改名衢州。童子,则是道教对仙人的一种称呼,并不是指小孩子。记载说明这个传说古时便在衢州流传,说的是:信安山有个石室,王质进入了里面,看见两个童子在下棋,他站在一旁观看,还没看完一盘棋,看见他拿的砍柴的柴刀柄已经烂掉了,于是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引《东阳记》云: 信安县有悬石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濯然烂尽,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2] 可以看到北朝时传说情节已较之晋时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扩充。在《东阳记》中,有了王质的年代——晋朝中期,童子也由两人增加到四人,不是下棋而是弹琴唱歌了,并且出现了仙果,还给出了仙凡时间对比的大致情况——天上一日人间数十年,最后交代了王质的亲人和邻居都不在了。情节丰富,前因后果都讲述得非常清楚。 南朝梁时任昉所作《述异记》、北宋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也记有此传说,情节与前大致相仿。 北宋著名道士张君房所辑《雲笈七籤》在第二十七卷中说:“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王质先生隐处。”[3]在第一百一十卷又说:“王质者,东阳人也。入山伐木,遇见石室中有数童子围棋歌笑。质聊置斧柯观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令含咽其汁,便不觉饥渴。童子云:“汝来已久,可还。”质取斧,柯烂已尽。质便归家,计已数百年。”[4]此处,交代了王质的籍贯是东阳,东阳是临近衢州的一个地区,说明传说还是在浙江衢州及临近地区传播。 后世关于烂柯山传说的记载不断,北宋神宗元丰时王存撰的综合性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附录衢州一篇以及清朝光绪年间的《浙江通志衢州府》都对此有记载。
|
转自:http://lianerdixia.blogcn.com/diary,105264510.shtml143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