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我们继续在横店参观,首先到了“大智禅寺”,基于昨天看的几处景观都是90年代后人造的场景,所以,就有同行的朋友问导游,这“大智禅寺”是否也是现代造的,得知不仅不是现代人造的,而且还是一所一千多年的千年古寺呢!真没想到,看来现在什么都可以造假了,比如昨天看到的“天安门”、“慈宁宫”、“广州街”等那么形象逼真,今天再看古寺也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了。据导游介绍,因为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了寺中很多的建筑和碑刻、雕塑,后来又通过募捐等方法筹资修建的,怪不得大家要怀疑它的真假呢,因为它的确看上去并不古老。也许各种寺庙看得太多了,好像大同小异,印象最深的只有两点:一是最后面的大殿中那座释迦穆尼佛祖了,因为他的高大无比!据说,这是全国最高的一座室内佛像,每天的香客络绎不绝;另有一处是下面的五百罗汉雕像,在一个大厅内,整个三面墙上镶挂着的就是五百罗汉木刻,每个罗汉都是不同的神态、举动,有的笑眯眯的,有的很严肃,有的在挑水,有的在练剑,倒也很是有趣。 看着这所千年古寺,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信仰什么?我们的孩子们信仰什么?西方很多国家信奉基督教,教徒都是上帝的子民,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罪的,所以要不断地做好事以减轻自己的罪孽,一旦做了坏事会寝食难安,就要赶紧去向上帝祷告,以求将来死时能够上天堂而不是下地狱。而中国呢,有的人信奉佛教、道教,其宗旨也是让善男信女们多做好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要为自己的来生着想,否则来生就可能投胎为猪狗;有的人信仰共产主义、马列主义,并且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所以才有了我们民族的解放、祖国的昌盛。但是,现在却有相当多的人没有什么信仰,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既不信仰道教也不信仰共产主义,他们只相信自己。我没有搞过这方面的调查,但我确信有一些青少年没有任何信仰,而我们的教育又是那么乏力,虽说也有思想政治课等人文学科,但说教的成分大,实际可行的东西少,难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的青少年,古人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现在的青少年其思想品德教育真的是令人堪忧。当一个人什么信仰也没有的时候,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再叹“横店影视城” 出了“大智禅寺”,瞬间就到了“秦王宫”,这也是那位徐文荣兄弟投资2个亿、占地800亩,于1997年开始建成的,据说主要是根据电影《荆轲刺秦王》的需要兴建的,真的是气派无比,那高高的城墙,那厚厚的一道道的大门,仿佛又回到了古代。我没有看过那部电影,但由此能想象到当年秦兵训练的雄伟场面,也能想象到其中那些厮杀、格斗的场景。为了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在不同地点还分别有小节目出现呢:走过了那三道门,看到了《荆轲刺秦王》中的一个小的片断“焚书坑儒”,之后又看过两个小片段(没记住内容),最后表演的是“大王出宫”的场景,因为“大王出宫”行进的速度很快,等我们走到门口又变成了“大王回宫”了。 出了“秦皇宫”,又到了“清明上河图”,这是根据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设计建造的,占地也有600多亩,充分体现了古时中国建筑的风格,只是少了古人。走在这里,拍电视剧、电影的随处可见,这边在拍小李飞刀,那边在拍聊斋,还有一处让观众参与给电影片断配音的表演,倒也有趣。几位校长看迷了拍电影,就在拍电影(电视剧)的现场看导演怎么安排角色、再怎么布置灯光开拍。我们都注意到,那些穿着“兵”、“勇”清服的都是群众演员,通过和他们聊天才发现,他们都是农村没事情做的人,就天天等在影视城内,只要有拍电影、电视的需要群众演员,他们就首当其冲,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入戏,每天的收入是20元,还管吃饭。由此可见,横店影视城不仅仅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商机,还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工作问题,因为似乎现在人们很喜欢古装戏,于是编导们就大量的编排出古装戏,而这里又是拍摄古装戏的好场景,每天都会有几家剧组在拍摄,需要大量的人员,所以,他们也就不难找到饭吃了。 从另一方面来看,假如没有这个影视城,电影、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中就需要制作假的场景,真的故宫又不能让剧组随意进去拍电影,在表面上看,横店集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占用了大量土地;可要是他不投入,而是每个剧组拍摄的时候制作道具的话,可能浪费就更大;另一方面,横店本来是个穷乡僻壤的小镇,结果影视城的建立一下子改善了小镇居民的生活,剧组人员要吃住,就需要餐饮业、商业的发展;同时这里成了旅游的景点,众多的游人进入又进一步带动了整个商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浸染,可以使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可以说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另外,影视城所占土地全部是不长庄稼的荒山野岭,如此一来,就整个改变了横店镇的面貌了,所以,很多人到过横店以后会说:这哪里像个小镇,比一个县级市还要发达得多呢! 告别横店,大家对横店集团的老总徐文荣深表钦佩,如此大手笔、如此有远见卓识的人真乃天才,说不定再过多少年,这些建筑也成为了古董,那价值就更高了,只是不知道徐文荣有没有大学毕业证书或者博士文凭? 2006年1月3日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