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转〕我从香格里拉归来(页1)

[游记]〔转〕我从香格里拉归来(页1)

2007-10-15    zhongguobbs.com

[转]我从香格里拉归来[size=2]英国小说家詹姆斯 希尔顿在他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说,不是我们发现了世界,而是世界发现了我们。希尔顿在小说中创造了令欧洲人神往的圣地——香格里拉。多少年来,无论是欧洲人还是美洲人还是亚洲人还是中国人都在中国西南边陲寻找自己心目中的香格里拉。我也是其中一人。
对香格里拉的理解,源于对香格里拉的神往。直到陈凯歌的电影《无极》,才把我的想像空间带到神话般的境地。当然,当电影大师用胶片还原人们心中早以构造的美景,多少有些失望。这种失望当然不是对香格里拉的失望,而是对因展示香格里拉美景而融合了多种科技手段所产生效果的失望。于是产生了亲历的念头。
就在繁华似锦的五月,一次云南之行,终于如愿。云南是彩云之乡,处处引人入胜。西双版纳、丽江古城、大理风光都无不对过往游客产生深深的吸引。而我和同行的多人坚定地选择了香格里拉。我们坚定地不顾藏区生活的差异,不顾高原缺氧的威胁,不顾盘山公路的蜿蜒曲折,不顾茶马古道的长途跋涉。

绿色导游:娜卓玛

飞机在清晨6点,轻盈地滑落在香格里拉机场。迎面而来的是洁白的哈达和醇香的青稞美酒。当地导游是一个清秀纯真的姑娘,一侧耳坠,告知初来乍到的游人,她还是一个未婚的卓玛。对香格里拉的印象,也就从这个导游开始。
导游证上显示,这个女孩叫着娜,是纳西族和藏族的混血儿,我在心中默念自己给她取的名字“娜卓玛”。和别的导游最大的不同,娜卓玛因为年轻,路上的导游和解说中,很少有甚至没有黄段子。即便是来自天南海北的老男人们,用各种暗示语言,娜卓玛始终保持莞尔一笑。当游客有问题需要咨询时,娜卓玛总是以“怎么说”的口语,来表达自己的热情。一路下来,我跟同行的旅人称赞娜卓玛是“绿色导游”。
娜卓玛身着藏族服饰,一脸荡漾春风般的民族气息,使我想起多年前采集亚运圣火的藏族女孩:达娃央宗。
娜卓玛的美散发在清清朗朗的外表自然不用描述,作为藏家的主人,娜卓玛的热情、认真、坚定,甚至无法拒绝,让人感受到藏民族的性格。初上高原前,娜卓玛坚持让大家带上氧气瓶,没有多少人理会。那双小巧的面颊透射出坚毅的眼神,无言的劝慰,让很多自诩身体强壮的人妥协。最终每人都带上氧气瓶,当我们行至海拔4000米雪山的时候,车内吸氧声一片,娜卓玛满足地脸庞象盛开的雪莲花。
最后一个晚上,娜卓玛安排我们去藏民家作客。驱车前往藏民家的路上,娜卓玛强迫我们必须学会几句藏族话。大体上是在藏族同胞敬酒的时候,作为答谢语使用。尽管我至今也没有学会那两句话,但是娜卓玛的耐心和热情,让我久久难忘。
娜卓玛,代表了香格里拉的纯洁和美丽。

遥远的雪山:梅里情思

去香格里拉,首先要看的自然是梅里雪山。梅里雪山位于云南、四川、西藏三地交界,距离香格里拉县城有6个小时的车程,而且这6个小时全部是穿行在蜿蜒的山路之中。距离和崎岖阻挡不了我们对梅里雪山的神往。
香格里拉县城四面环山,中部平坦,尽管不算广阔,平坦之处长满翠绿的青草,当地人称为草甸,也就是比草原规模小一些的草地。规模小,但牛羊不少,或集中,或散落,或头尾相接,一派生机盎然。要不是远处的雪山,翠绿的草甸多少让人产生些许留念。
雪山在眼前,但并不在身边。旅行的车蜗牛般地爬行在陡峭的山路上,给我们腾出大量边走边看的时间。路边不远处就是藏民的房舍和迎风飘扬的经幡,时儿路边经过的喇嘛和山路边不时出现采药藏民所临时搭建的帐篷,在不断地告诉,我们已经深入藏民族的腹地。
也许因为人口密度的缘故,也或者因为民族习惯的缘故,很少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藏民。这对驶向雪山的旅途,多少带来一些孤独。越来越高的海拔,让我们产生紧张的喘息,越来越近的雪山,不时在刺激我们的神经。
山上不时见到雪,但距离雪山还很遥远。中途在奔子栏的加餐,让我们增强了趋向梅里雪山的信心。想起很多很多,古代的霞客,当代的驴友,甚至未能同行的妻子。人在美丽和梦想面前,最容易迸发的是感情,最容易想起的是爱人。于是,想起很多很多弥补的办法,比如拍照。同行的有位资深电视摄像,一路很善于照片构图;同行的还有一位灿若桃花的美人,无论在任何景致下都能创造出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同行的还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总是能找到最恰当的诗句,表达你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幻想和情思。
雪山因为山路崎岖而忽远忽近,我们坐在大巴车里仿佛穿行在起伏跌宕悬念四起的小说中。一会儿侧面雪山;一会儿正面雪山,一会儿上面雪山,一会儿薄云萦绕雪山,一会骄阳高照雪山。雪山,在自然面前摆弄出婀娜多姿。越接近梅里,我们对雪山的憧憬越强烈。久负盛名的梅里,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期待。
当然,我们小住在梅里雪山脚下的德钦小城,枕边流淌着梅里雪山正在融化的雪水。梅里雪山,在星光下晶莹剔透。局促的小城里,住满了等待攀登雪山的人们。
意外的冰川雪崩,多少让我们这些慕名迩来的人失望。本来想骑着藏族的马驹深入梅里腹地,在意外面前,也只有通过赶个大早,去捕捉梅里雪山的晨辉来弥补遗憾。
那一晨,的确早。德钦县城还在睡梦中,我们的车就上了直接通往梅里雪山的路。不过,路上已经有了赶往梅里雪山的其他车队。蒙胧的晨曦,变得温暖起来。山外的朝阳正在把金灿灿的光芒投向美丽的雪山。我们抓到了太阳光亲吻梅里雪山的瞬间。
随后的梅里雪山,因为越来越充沛的太阳光而灿烂起来。神女峰上浓罩的云雾正在逐渐逐渐散去,人们正在翘首等待那一丝云彩的散尽。果然象神话传说一样,含羞的神女峰依旧保持着最后的棉纱。一条洁白的哈达,从梅里雪山的腰部飘然而来,人们在自然和神话当中得到了满足,尽管时间是那么短暂。

藏家天堂:杜鹃花海

五月,正是杜鹃花开季节。沿着214国道,司机师傅在一个叫吉沙地方停下车来,那里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放牧的藏民正在花海之中,沐浴阳光和清香。
杜鹃花开在山上,层峦叠嶂;杜鹃花开在草甸中,繁花似锦;杜鹃花开在心目中,沁人心脾,令人心醉。天,山,草,花,牛羊群还有人,构成了一幅幅美景天堂:远处漂浮的白云,近处肥美的羊群;远处平静的湖水,近处傲然竖立的青稞架;远处劳作的藏民,近处采花的旅人……
藏族同胞很周到地在杜鹃花集中的地方,搭建了方便之桥,并准备鲜艳的藏族服装。希望到此一游的客人不仅能把杜鹃花带走,而且还要把藏民族的审美情趣带走。同伴卓玛丹徜徉在杜鹃花海中久久不肯出来,摆出多种造型,与杜鹃花比美,与杜鹃花争奇,与杜鹃花斗艳,也或是把杜鹃花海里的每一份景致都永远定格在自己的记忆当中。
同行的一位长者兴奋地把一朵杜鹃花插到耳旁,也许只有我们老到他那个年龄才能体会出花对人生和岁月真正的意义。在离开香格里拉准备返程的时候,从不买花的我,毫不吝啬地抱着一捧鲜花准备献给不能同行的爱人。

香格里拉的主人:藏族同胞

香格里拉多生活着藏族人民。他们的房屋、他们的庄稼、他们的行为习性无不张扬着藏民族的个性。每个村落前面的白塔和挂满树枝头的经幡,相示出这个民族的虔诚。在沿途我们所经过的寺庙,看到很多虔诚的藏民在认真投入地转动着经桶,哪怕是质量过吨的超大经筒,也要亲自转动三圈以上。
香格里拉县城边住着很多藏民,至今他们还保持淳朴的风格,似乎没有遭到外界一点干扰。在你靠近他们房舍的时候,藏民同胞很热情地邀请你进屋入席。也许他们并没有把我们当游人,而是把我们当成香格里拉的客人。
是客,自然盛情款待。
藏家苑是一处专门接待游客的地方,完全藏民家风格,里面服务员、演员都是藏家兄弟姐妹或者其他亲戚。到藏民家作客,藏民们兴高采烈地站在家门口,一为客人唱歌,二为客人献哈达,三位客人倒满青稞酒。
藏家苑里最耀眼的是几个跳舞的扎西,他们很投入,跳得象在草原上一样奔放,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尤其女人们。中年以上的女性游客毫不掩饰对他们的热爱,大胆地把自己脖子上的哈达献给血性阳刚的藏族小伙。
香格里拉对人们的吸引,不光是那些纯美的风光。我们作客的藏民家有两个兄弟,他们共同娶了一个美丽的卓玛,人们都叫她大嫂。藏家的人都很尊敬这个位大嫂,到来的游客也是如此。也许是因为她漂亮,也许是因为她能唱李娜般的《青藏高原》,也许是因为她能协助哥弟两打理这个专供游人玩耍的藏家苑。也许,还有很多也许。
香格里拉就是这样,充满了神秘,充满了故事。
[/siz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我从香格里拉归来

转自:http://www.zhongguobbs.com/archiver/tid-42346.html19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