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 文昌本为星君,司命,後来在宋代四川梓潼地方的一个神只被附会为文昌神 ,成为後世所拜的文昌帝君。梓潼神在南宋时代受到重视与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关 ,宋代科举考试竞争激烈,考生对前途一般没有太大的把渥,自然地便将命运交 在神只手中,因此,梓潼神便成为四川人科举神之一。到了元代,梓潼神即被元 朝政府正式册封为科举的神,并命名为「文昌帝君」。其实这固然是元朝政府重 办科举的重要象徵之外,同时也是宋代以来道教发展的结果,宋元之际,相传梓 潼神降笔写成(清河内传)一书;且於书中梓潼神自认掌握科考,此书後来被收 入(道藏)中,成为道教经典之一,从此在道教传统中梓潼与文昌正式合而为一 。十四世纪之後,文昌星君代表文运,掌握个人禄运的看法已深入民间。 到了明代,大约是十五世纪晚期时,以文昌为名的扶扎与标榜 附当省 而成 的善书,已甚为流行於文士之间,并且逐渐普及,这类善书统称为「阴惊文」, 裹面有所谓的「文昌帝君垂训」劝士子行善积德,以求本身及子孙科举高中。例 如颜延表明景帝景泰五年(西元1454年进士)所编的(丹桂籍)以及刘宗周(人 谱类记)等等即为其代表。在这类善书中皆谓士子若想高中,就必须实行书中所 载各类善事以积阴德,除了一般 闷毒任! 修桥铺路之外,就是必须敬惜字纸甚 至警告人不要弃毁字纸,否则易延祸子孙,招来杀身之祸。 此外,还有一类善书称为「功过格」,也是由道教中演化出来的,早在宋元 之际已逐渐流传,到了明代则由於有袁了凡,莲池太师等极力推广,而使其内容 更为庞杂,这种功过格思想与作为也更为流行。在莲池的(自知录)中就写道、 「拾路遗字纸火化。百字为一善」、「遗弃字纸不顾者。十字为一过。」在这两 条功过律中即是将惜字的观念落实於功过格中用来计算功过,这被怀疑是惜字并 焚化字纸之始。 清初,上述宣扬惜字行为的各种善书已极为流行,甚至还流传到日本去,并 且已有所谓的「惜字会」出现,这些惜字组织主要的功能就是以募捐方式筹款, 善款用来雇人定时收拾弃纸,或向人买弃纸,并建造烧纸的惜字炉,同时也大力 地推行惜字的观念与行为,将惜字更为通俗化,比如,禁止商家用字纸包裹货物 ,禁止用有字的纸做鞋、窗扇、雨伞之类,也禁止人用字纸作还魂纸等。 到了清代中後期,惜字活动更结合著儒,释、道的宗教因素,其中与道教的 关系尤为密切,特别是文昌帝君的信仰,於是许多惜字组织多与文昌祠连在一起 :甚至惜字会就设在庙祠里,并且在庙宇周围常可见到所谓的「惜字炉」。 同时,前述各种宣扬惜字习俗的善书也更为流传,在清代即有汇集前代各种 功过格而加以增修者,例如(功过格分类汇编)即是。 可见,敬惜字纸的行为已成为个人修身的一部分,并且在其中更合有浓厚的 儒教意味。之後,从功过格裹又分出(文昌帝君惜字律),不仅惜字诫律的份量 增加,并且从功过格的细目下独立出来。因为这些善书皆有敬亵文字的奖惩办法 ,无疑将汉人社会惜字习俗更进一步地加叫道德化及规格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昌帝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