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转载文章:十堰大手笔勾勒武当山建设 07-6-18  武当山特区管委会主任李发平同清华、武大等高校专家规划新武当。  2006年,武当山实施景区封闭式管理,首期投入近8000万元,完成了6500平方米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乐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2006年,武当山耗资1000多万元对逍遥谷进行了全面的开发和包装。 ■文、图/记者 海月 方元 张建波 特约记者 郭占柱 朱晚霞 科学规划: 城区景区演绎“加减法” 武当山各项规划高起点,引人瞩目。 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湖北美术学院、苏州建筑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陕西古建筑设计院的专家先后前往武当山,参与制订和修编了《南岩景区建设规划》、《武当山城区总体规划》、《武当山城区详细规划》、《武当山文物抢救性保护规划》、《武当山旅游发展规划》、《武当山风景区总体规划》…… 依据有关规划,武当山特区先后完成了武当山文化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武术国际交流中心、旅游发展中心、武当国际大酒店、民俗文化村、城区街景、水上人家、桥头公园、剑河河道、黄土堡旧城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设计。 几年来,武当山特区按照城区作“加法”、景区作“减法”的规划理念和建设思路,把规划编制作为一项总揽全局的工作来抓。 为保护好武当山,特区要求风景区内停止宾馆、饭店、商铺等一切服务设施的建设,对居住在重要景点和核心风景区的农民一律迁下山,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景区生态环境;在城区,围绕提升武当山特区的城市功能、靓化城市环境、促进旅游发展等目标,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加法”。这一“加”一“减”,让一个“大山大水大人文”的武当山景区正一步步凸现出来。 变化惊人: 高投入建设规模空前 规划与建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有了高起点的规划,一定要有高标准建设。如何打破建设的资金“瓶颈”,引入多方资金共同建设,实现“多赢”?特区以资源
换资金、招商引资、利用国债、内部挖潜,多法并举打破资金“瓶颈”。4年来,特区累计投资3亿多元,改善内外部交通条件,加快景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建设上,按照“内部畅通,外部开放”的思路,高标准完成了景区武当路、琼台路改造升级,并实施了安保工程;完成了城区永乐路、武当路、玉虚路、沿河路、东风路、太和大道等6条城区道路改造和逍遥谷游步道建设;实施了城区消灭泥巴路、硬化背街小巷工程和环保观光车队项目,大大增强了武当山景区的交通安全性。 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上,完成了武当山火车站、消防站、商业步行街、武当山宾馆、武当国术馆、武当演艺厅、城区剑河河道一二期改造。武当山文化中心(武当博物馆、武当大剧院)、城区剑河河道三期改造等项目快速推进,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景区旅游设施建设上,完成了武当山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大厅、武当金街、停车场、环保旅游车队、电子门禁系统)项目建设;武当大酒店开工建设;对景区乌鸦岭宾馆饭店旅游服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了接待档次;对景区10座公厕进行了改造,并新建公厕6座,景区16座公厕全部达到星级标准;新建和改造了琼台、乌鸦岭、太子坡、剑河桥等4处停车场;在琼台、乌鸦岭、山门口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和电子屏幕;更换了武当山客运索道吊箱,改造了贵宾通道,索道改造顺利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