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建武当时,其指导思想是利用宗教的力量和神权的潜在威力为政治服务,故对原有布局进行调整和重新安排而形成独特的皇家庙观建筑格局。 1.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天人和一”的总布局 神权和王权是封建社会的两大支柱,宣扬“王权神授”是历代帝王惯用的手法。永乐皇帝由北平打到南京,由王子而继大统,正好暗合了北方玄武到南方显灵下凡,由净乐太子而坐镇天下的传说。宣扬这一说教,自然而然地成为指导建筑布局的主题思想。明代的营造,以金殿为中心,根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本传神咒妙经》等道教传颂的真武修真故事为依据,分山下山上两部分进行总体规划。 山下部分是根据真武显灵,托胎于净乐国善胜皇后,降生后“潜心修道,志契太和”的故事进行布局。首先在均州古城修建净乐宫,用以比附净乐国。宫内设太子殿,圣父母殿及宣扬太子事迹的各类神庙、庵堂。山上部分是根据真武太子15岁寻访幽谷,感玉清圣祖紫气元君点化,赴太和山修炼功成受玉帝册封,号令群真的说教进行安排。进玄岳门,建遇真、玉虚两宫、皆神仙修炼之所,无色之界。其上建回龙观、回心庵、磨针井、复真观、皆为太子修炼之所。思凡下山,受紫气元君点化,回心归山复真修炼之所。再上建龙泉观、天津桥、仙关、紫霄宫、太子洞、皆太子迫于母后遣使诏返、越水过关,入仙境修炼之所。再后建黑虎庙、乌鸦庙、南岩宫、梳妆台、飞升岩,皆太子修炼日久,有黑虎巡山、乌鸦报信、直至功成,挂松萝衣而飞升。最上建朝天宫、一、二、三天门、太和宫、金殿、为真武受封坐镇武当之所。 1. 结合自然环境,根据“阴阳典术”指导造成玄妙境界 为了使武当道教建筑不但能象征帝王宫苑,又别具特色如同仙山琼阁,永乐皇帝严禁砍伐武当树木,凡建筑所需木材全部从外地购买,以保护自然环境。 选派著名“阴阳典术”风水师王敏和陈羽鹏为提调官员,率弟子专门查看风水,择吉地而建。从现代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来看,山水川谷,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宫观庙祠,适形而上,具有一种神奇宁静的美。细细分析,不难看出,其建筑选址都是反复勘测风水,认真比较后确定下来的。最具匠心的是对天柱峰金殿的处理,天柱峰海拔1613米,是群峰之巅,山之“祖山”。金殿背西面,东坐其上,自然无屏山,靠山,左右无砂山可言。为了“藏风聚气”,沿山峰紫禁城的修建,在内容上烘托了“天国”神圣威严的气氛,在形式上使金殿更加雄伟,成为武当山道教建筑的一颗明珠。 3.“虽由人造,宛自天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手法 道教信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表意上看,这是一个回环。究其哲理,则是万物回归自然,守自然之道。使每座建筑如同天生地长,并与人、地、天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道”是武当山道教建筑的又一大特点。 武当山地质结构复杂,山脉落差大,如何使人地天“守法而行”,宫观庙祠“皆得其所”,必须用“自然”的法则来规划,从天柱峰到古均州全长120华里,其中,均州至玄岳门60华里,是为“人”之境;玄岳门到南岩40华里,是为“地”之境;南岩到天柱峰20华里,是为“天”之境;人(均州至玄岳门):地(玄岳门到南岩):天(南岩到天柱峰)=60:40:20=3:2:1,“1”在道教中是阳数的起点,万物皆由此生。“2”为阴数的基本单位,起源于“1”。“3”又源于“1”+“2”,恰好暗合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念。这种相生循环,永无止境的哲学思想,如同太极一样,体现出人类希望拓宽生存空间的朴素思想。由此而伴生的“太和”观念,体现在建筑布局上有着“冲和为道”的指导作用。 古均州至玄岳门,是为“人”之境,地势平缓。根据人的视力所及,三至五华里安排一组小型建筑。再根据人的情绪,八至十华里安排一条石墁官道,串连其间。整个空间序列充满了人间的温馨,暗合着游人的心理需求,有极好的节奏感。 玄岳门至南岩,山势起伏,是为神山即“地”的概念。根据山势运动的规律,按地势的坡度结合视点的收束来安排建筑,以合“道”的法则。进山建“治世玄岳”石坊,神道石阶重重叠叠,将香客信士引向玄妙神奇的高山。遇真宫、玉虚宫、南岩宫、皆坐落于山谷台地,建筑量较大,在心理上吻合山势起伏。山峰、建筑错落有致,自然又回旋为一种高度和谐。磨针井、关帝庙、老君堂、天津桥等小规模建筑群皆顺势壁路,据峰设点,临涧架桥,峰回路转之处建庙筑堂。这种建筑物在山间作为视点收束灵气。 “天”的空间形式,乌鸦岭为起点经榔梅祠、七星树、朝天宫、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朝圣门、太和宫至金殿,皆为据险设点,因山构室。这一带地势陡峭,故节奏较快,岩头峰尖作为方向和节奏的转折点。或设神祠,或筑天门,在空间上能产生一种跳跃。在心理上则会有一种神秘的呼唤,爬上金顶的人们如穿越在山间的乐谱,天堂正演奏着一曲曲生命的颂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