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哭墙下的祈祷 耶路撒冷之行 |
[游记]哭墙下的祈祷 耶路撒冷之行 |
2008-04-10 sina.com.cn |
穿过黝黑的通道,我们来到了令人眩目的阳光地带。待眼睛适应后,才发现这是一座有围墙的大广场,方圆数百米,地面用水泥块铺砌。一些军警在远远地观望。我们的前方是一堵高大的灰白石块垒起的墙,几蓬荆棘顽强地从石缝中钻出,生机勃勃地蔓延着,给这堵单调的石墙增添了几分色彩。 高墙下面聚集了许多人。这就是著名的哭墙。导游老姐下令:“男左女右!”我们一行人便兵分两路,向着高墙走去。男女分区祈祷。 耶路撒冷的哭墙(本文照片自拍) 我跟着女信徒们走到哭墙前。那里摆放着许多椅子。上面坐满了人,墙边上还站着不少信徒。她们几乎人手一本《圣经》,在默默地诵读着。有的人手摸着墙,在喃喃自语。有的人则用额头抵着墙,在哀哀地哭泣。有的信徒在纸上写着什么。我走近哭墙,发现墙缝里塞满了小纸条。一位同行的美国游客告诉我,她们在纸条上写上她们的愿望,希望能得到主的眷顾,带来好远。每逢犹太教的安息日和其他节日,成群结队的犹太人来到这里,缅怀先人和追忆犹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并祈求赐予幸福。 这堵墙高18·3米,长48米,又称“西墙”。它是用被毁的耶路撒冷圣殿残留的大石块垒建的。因其位于当年圣殿西外墙的位置上,是唯一留下来的遗迹,故称“西墙”。这是犹太人最神圣的祈祷地。据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常常聚集在这里哭泣。以后的千百年,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来到这里,面壁而泣,寄托哀思。 哭墙前的女祷告者们 如今,哭墙已成为各类活动的中心场所。国事活动和盛大节庆、宗教成年仪式、政治活动和示威游行都在这里举行。 为什么圣殿的一堵墙如此神圣呢?它是犹太教信仰的最高象征--耶路撒冷圣殿的残留物。公元10世纪,大卫之子所罗门王动用了20万民工,于953年建成了一座豪华的圣殿,成为犹太教的最高象征。前586年,巴比伦人攻占了耶路撒冷,将圣殿付之一炬。50年后,波斯帝国赶走了巴比伦人,大批犹太教徒重返耶路撒冷,又用了20年重建圣殿。公元70年,整座圣殿再次毁于大火。此后,再也没有重建。人们只是用残留的石块垒起了这座高墙,以示对被毁的耶路撒冷圣殿的怀念。现今年轻人结婚仪式上,当新郎给新娘戴上结婚戒指后,都要摔碎一只杯子,表示纪念耶路撒冷圣殿的被毁。 望着这座高大的石墙,我问老姐,只有犹太教徒才来拜谒吗?她告诉我,如此这里已不像以往那样仅由犹太人独享,各种信仰的人都到这里来寻求护佑和救助。在人群里,我发现同行的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也坐在椅子上,低头祈祷着。我手摸着凉凉的墙,默默地为我们全家人祝福。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许下如此冗长的愿。既然全世界的人都看重这块圣地,我也凑热闹,讨个吉利吧。 哭墙前的男祷告者们 时间尚早,我向着一矮墙之隔的男士那边望去,只见各个年龄段的信徒都有,只是穿戴有别。有的信徒身穿西黑衣,头戴宽边黑圆帽,留着长胡须。有的信徒穿着普通衣服,但头上都顶着一定白色小圆帽。 以色列的犹太教徒可分为三类。黑衣、黑帽的是正统犹太教徒,他们严格遵守犹太法典,完全按照戒律进行宗教活动和生活起居。第二类是保守派,遵守犹太法典,但在服装和生活上不那么拘泥。第三类是改革派,他们要求改革犹太教法典中的许多不合理部分,以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后两者穿衣较为随意,但头上都戴有白色小圆帽。 犹太人的小圆帽在希伯莱语中叫“基帕”(Kipa),意为“遮盖”,表示对上帝的敬畏,头上有上帝,不可直接对上帝,以帽相隔。这种帽子呈浅浅的小碟状,只遮住头顶一部分,需用发卡别在头上。 哭墙建在圣殿山上。我站在高处,越过西墙向左前方望去,阿克萨清真寺的耀眼金顶跃入眼帘。一阵阵悠远而又悲凉的招祷声传入耳鼓。这种招祷每天五次,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们听到之后,便立即放下手里的活,面朝麦加方向跪下作礼拜。 在阿拉伯国家旅游期间,这种招祷声伴随我整个旅程。它经常在曙光初现的黎明时分将我从梦中唤醒,又在夜幕笼罩的夜晚伴我入眠。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6caab3010005jw53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