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研究大有可为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免费杂.

[游记]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研究大有可为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免费杂.

2008-06-27    qkzz.net


古代游记文学肇始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大盛于明清[11]。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也基本上与此同步,亦即发端于魏晋,成熟于宋元,大盛于明代,清代渐衰。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作品的数量较多,有些刊行于《古今图书集成》、《湖广通志》、《襄阳府志》、《太和山志》等专书中,也有一些散见于历代文人的个人文集当中。就我们手头所能搜集到的作品而言,大多为明代文人所作,其他朝代的作品较少。在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作品的搜集和整理方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程明安、饶春球、罗耀松等三位先生用力甚勤,整理出版了《武当山游记校译》一书,为我们省去了许多耙梳翻检的精力和时间[12]。尽管目前我们还未能做到搜罗殆尽,也还是能根据手头现有的资料,对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给出一个大概的轮廓,以利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肇始于魏晋。南朝刘宋郭仲产所著的《南雍州记》对武当山有如下描述:“武当山山高陇峻,若博山香炉,苕亭峻极,干霄出雾。学道者常数百,相继不绝。若有于此山学者,心有隆替,辄为兽所逐。”[13]23296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注》中也有类似的摹写:“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嵾上山,又曰仙室山。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13]23296上述两则记录,虽不一定是作者所亲历,且文字简约,但对武当山的描摹也富有文采。即使算不上是真正的游记文学作品,也可视为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滥觞。
宋元是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成熟期。宋代乐史撰写的《太平寰宇记》中所引的《武当山记》,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武当山游记,只是作者及成文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该文是这样描述武当山秀美景色的:“武当山周迥四五百里,中有一峰,名曰嵾岭,高二十余里,望之秀绝,出于云表。晴朗之日,然后见峰,一月之间,不过四五。轻霄盖于上,白云带其前,旦必西行,夕而东返,谓之曰朝山,盖以众山朝揖之主也。”[13]23296这段文字,系远眺武当山主峰所见的神奇而壮美的景色。虽文字也不算太长,然而用词精炼,文质优美,某些文句对仗也极工整,对武当山景色的动感描绘也恰到好处。元代道士、地理学家朱思本的《登武当大顶记》堪称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第一篇扛鼎之作。该文明确记载了他登临武当山的时间,详细记录了游山的行走路线,且对武当山的山水和动植物描摹得绘声绘色,极具神韵。同时,文中对武当山大顶的风景和建筑,也记叙得极为详备,是我们了解元代武当山建筑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不仅具有审美情趣,并且具有认识价值。
明代是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鼎盛期。特别是明成祖大兴土木之后,武当山名声之大甚至超过了五岳,各路文人纷纷登临武当山游览,创作的游记文学作品数量骤增,且内容更为丰富,写作技法和行文风格也各有千秋,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盛大气象。这个时期的主要游记作品有:陆铨的《武当游记》、顾璘的《游太和山记》、徐学谟的《游大岳记》、陈文烛的《游太和山记》、汪道昆的《太和山记》和《太和山后记》、王世贞的《自均州由玉虚宿紫霄宫记》等四篇、王在晋的《游太和山记》、袁中道的《玄岳记》、雷思霈的《太和山记》、谭元春的《游玄岳记》、徐宏祖的《游太和山日记》、杨鹤的《嵾话》、尹伸的《嵾游记》等。
清代是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的衰落期。这个时期的作品较少,主要有:王永祀的《太和山记》、蔡毓荣的《登太和山记》、钟岳灵的《太和山记》、马如麟的《八宫纪胜》等。清代统治者以乾隆皇帝为代表,对道教采取了一种轻蔑的态度,加之道教自身无可挽回的衰颓之势,武当山的名气在人们的心中也大打折扣。因此,游人大减,游记文学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较之明代也大为减少和降低了。
综上所述,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源远流长,佳作纷呈。这份厚重的文学遗产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去搜集整理,并加以研究利用,以泽被我们的子孙后代,服务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游记文学虽然也同其他文学门类一样,是作者基于生活真实的再创造,溶进了自己的主观意念和价值取向,但其客观真实性却远非诗歌、戏剧和小说等文学门类可比。当然,游记文学既然是文学作品,也就必然溶各种写作技法于一身,作者也会应用各种有助于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使其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可读性和流传千古的可欣赏性。因此,我们既可以从古代游记文学作品中获取对我们今天说来仍然有用的信息,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可以借鉴古人写作游记文学作品匠心独运的功夫,从中发现其潜蕴的巨大的美学价值,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操,鞭策我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游记文学或其他门类的文学作品来,以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园地。
古代前往武当山观光游览的游客,有些是在鄂西北从政的官员,他们除了抱有休闲赏玩的心绪外,还不免夹杂着关注民生、造福一方百姓的政治胸怀和眼光。有些则是慕名前来的外地人,他们有的本身就是文人墨客,有的甚至是如徐霞客那样的大旅行家,他们眼中的武当山的形象虽然因人而异,然而其绮丽的美景、恢弘的气魄和超群的建筑均深深地打动了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进而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珠玑盈栋、流芳千古的游记佳作。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没有他们及其写作的游记文学作品,至少我们对历史上的武当山的认识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全面和深刻。
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从内容上来说,涉及了政治与经济、生态与物候、宗教与建筑、历史与地理、文物与考据、神话与传说、民风与民俗、动物与植物等诸多方面,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古代武当山及武当山周边地区自然与人文历史环境的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宝库。我们应该也完全有可能通过与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的比勘和验证,得以窥见几千年来武当山及武当山周边地区沧桑变迁的轨迹和概貌,从而启示我们把今天的事情办得更好。
晚明“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曾在万历年间任郧阳抚治。他在政务之余,游览了武当山,乘兴一口气写下了四篇武当山游记文学作品。他在《自均州由玉虚宿紫霄宫记》一文中写道:“少时,出南门二里许,乃行田间,两山翼之,平绿被垄。”[12]13寥寥几语,描绘出了古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农村初春时节稻田葱绿、丰收在望的祥和景象。更值得称道的当属徐宏祖在《游太和山日记》中对古均州农村景象的描写:“自此连踰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间矣。”[8]51读过之后,我们的眼前仿佛铺开了一幅如桃源胜境般的春和景明图。从上述两人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较为安定、经济比较发展的现实。

转自:http://qkzz.net/magazine/1008-4738/2007/02/2013311_2.htm39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