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伊朗德黑兰游记德黑兰游记

[游记]伊朗德黑兰游记德黑兰游记

2007-07-14    17u.com

真的没有想到我会去伊朗。

在脑子里刚刚把四个邪恶轴心国记全后不久,我竟然要去伊朗了。

飞机落地的时候已经是11点多,出机场就是将近午夜了。回头想想,机场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小而简陋,免税店里摆放的最多的居然是中国小家电,比如电吹风、榨汁机什么的。一下飞机,同行的女同胞就赶紧围上围巾,穿上长外套。入乡随俗,否则会被风化警察叫去“喝咖啡”的。

出了机场,热风就扑面而来,7月下旬的伊朗正是热的时候。在开往市区的路上,两旁可以看到许多纳凉和踢球的人们。马路上车辆很多,午夜居然会堵车!车辆大多是伊朗当地汽车厂和韩国KIA合资生产的汽车。整个伊朗的进口汽车非常少,几乎看不到。当地老百姓也非常喜欢自己国家的汽车,谈及自己的“宝马”也都眉飞色舞,非常自豪。汽车都是摇下车窗,很少有紧闭车窗开空调的,更少把自己的车窗玻璃全都贴上色膜的。

由于大多数车辆都开着车窗,所以车里的人们马上发现了我们的中巴车中的“外国人”。他们立刻变得非常激动起来,拼命在拥挤的车流中靠到我们的车附近,给我们打招呼。来之前已经有人给我打招呼,千万不可以给人竖大拇指,因为这在当地人看来是侮辱的动作。于是我们就纷纷非常“矜持”地慢慢对外挥手,仿佛欧洲贵族的样子。

总之,伊朗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热情的国度,非常热爱生活的国度,非常具有活力的国度。它的第一印象和我脑海中先入为主的一些观念截然不同。我看到黑袍女人,但是她们没有蒙面纱,而且眼睛中是纯真的好奇,而不是愚钝的麻木。在伊朗的后面七天进一步加深了我这些印象。

夜游德黑兰

第一次看到德黑兰这个词,应该是《新概念英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中。当时Teheran这个词让我很困惑了一会。这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汉字拼在一起,成了一个地名,居然莫名地具有一些神秘和蛊惑的意味。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已久的向往和好奇,在酒店安顿下不久,我就在楼下买了本lonely planet,决定自己利用第二天晚上的时间游览一下德黑兰。

看了书,心凉了半截。Lonely planet关于德黑兰的介绍开宗明义地说,这不是一个适合旅游的城市,没有什么景点,交通极其拥堵。但是,市民素质很高,非常好客。根据它的介绍,有个英国人在逛街的时候钱包被偷,他自言自语地抱怨了几句,周围的几个伊朗人就开始安慰他,并且四处去找谁偷了,过了一会,他的钱包还了回来,钱包里还多了些本不是他的东西。仔细阅读之后,我发现有几个地方必须去,首先是霍梅尼墓,然后是大巴扎(类似自由市场),另外的自由纪念碑就在机场附近,决定在回国去机场的路上顺便参观了。

第二天吃完晚饭后,就离开酒店,准备逛街去了。酒店的出租巨贵,我们于是决定出去打个黑车。老婆系着她最漂亮的丝巾,裹着最长的蓝大褂,造型非常奇特。这时候顿时觉得男同胞的地位确实在无形中高了那么一点点。老婆最喜欢打黑车,在意大利的时候她就亲手打了一辆24人座的中巴,把我们两个拉到维苏威火山的山顶,付费居然比另外6个人包的出租车还要便宜很多。这次她故技重施,居然在酒店门口又拦了一辆24座的中巴车!

司机长得非常可爱,胡子拉碴,很憨厚的样子,会说简单的英文。谈了个价钱很公道,我们就坐到空荡荡的中巴车里,开始了夜游德黑兰。

老婆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开心地和司机用手势夹杂简单的英文交流着,我则坐在后面打开摄像机拍摄外面的夜景。马路两旁的楼房风格朴素,颜色大多为白、土黄色,山墙上是巨大的宣传画,是霍梅尼、哈梅内伊、哈塔米的画像,下面还有标语,都是小弯刀般的波斯文,想来应该是膜拜真主、赞颂领袖的意思。街道上非常热闹,生意最红火的是快餐店,晚上11点中想必是晚睡的人们肚子最饿的时候,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

首先到了大巴扎的外面。这个巴扎非常著名,是《一千零一夜》中提到的波斯古国的巴扎,历史悠久。书上记载,作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巴扎,这里商品琳琅满目,摆满了波斯地毯、铜器和东方香料等货品,身着阿拉伯传统服装的人们穿梭其中,恍惚中仿佛回到波斯时代,对面的大胡子商人也仿佛变成了书上的阿里巴巴或者辛巴达。巴扎的大门仿佛是个清真寺的大门,用巨大的铁栅栏锁住。从大门望进去,里面小巷幽深,地面铺着石板,仿佛洒了水,也可能是年久踩踏的光滑了,反射出灯光的微弱光线,更增添了独特的气氛。

从巴扎向旁边走两个路口就是著名的德黑兰大学。几十年前的1980年11月4日,德黑兰大学的学生游行示威,并占领美国大使馆,绑架美国外交官,震惊世界。车停在大学门口,远远望去,大学建筑实在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脑海里幻化出当年的狂热场面,活生生一个个德黑兰大学生的面孔都变成了我们父辈的红卫兵的形象。这也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移形认同吧。或者,虽然种族不同,宗教不同,地域不同,历史不同,人性却有相同之处。这种大众幻想与群众型癫狂古来有之,今日有之;欧美有之,亚非有之。从这点上,我觉得似乎亨廷顿的所谓文明之冲突依然是只看到了表象,而未触及本质。今天伊朗列位邪恶轴心国之一,其实就是所谓文明冲突理论在现实国际政治中得到的实际应用,恐怕会贻害无穷。大家现在最担心的是所谓“失败国家”沦落为“流氓国家”从而孤注一掷,危害世界;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到底这些国家是如何失败的呢?它是否是流氓国家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谁又有资格来矫正其行为呢?

离开德黑兰大学门口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汽车继续奔驰,奔往下一个目的地-霍梅尼墓。霍梅尼实在是太著名了。1979年他发动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当时的巴列维王朝。他还亲自下令追杀《撒旦的诗篇》的作者拉什迪。我还清楚地记得上初中的时候霍梅尼去世,电视画面上播放伊朗人民放声痛哭,一起高呼“霍梅尼,霍梅尼,你为什么离我而去?!”当时的感想就是,想不到国外也有如同毛泽东那么伟大的领袖,逝世的时候全国上下都如此的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6244.html36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