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三游九宫山 |
[游记]三游九宫山 |
2008-05-22 sina.com.cn |
三游九宫山① 九宫山地处华中腹地,地势高峻,是阜幕山脉中段的最高点,它东连匡庐,南接衡岳,西临洞庭,北望长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说是山有九重,故名九宫。又有说因南朝晋安王兄弟九人建九座宫殿于此山,遂以为名。其实,山无明显的九重,也未见九座宫殿的遗迹。此后,多朝皇帝封山赐匾,历代文人作赋题词,延至南宋名道士张道清赴九宫开辟道场,香火远播,九宫山便于工作成为全国五大道场之一,主要道观建筑在古时九宫八景之一的“屏列山峰”之两冀,此峰又名笔架山,现在修复的瑞庆宫,峰列宫前,当年开山祖师张道清就在这三峰对面的凤凰岭上建造宫殿,因此自号三峰,历史上传说南派张三峰即于此源。特别是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殉难九宫山,从此九宫山声名远播②。 九宫山雄奇险峻,景色迷人。春可赏花,夏好避暑,秋看红叶,冬览雪景,既有南国山峰的峻秀,又兼北国风光之壮美,是华中地区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主峰海拨1656米,盛夏季节日平均气温21度,夏天一日三季,午前如春,午后似秋,晚如初冬。海拨1230米处的云中湖其高度仅次于天山天池和长白山天池,是汉人地区最高的湖泊;落差420米大崖头飞瀑,是中国落差最大的瀑布,当地山民叫它内喷水,而另一道顺岩石流下的大瀑布,则叫外喷水;还有6万多亩分布近千种名贵、珍稀动、植物,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和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九宫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张道清(1131-1207年),字得一,号三峰,郢蒲骚里(湖北京山)人,自幻神异地而不茹酒荤,壮达情命,悟玄慕道,修道练功,给人治病甚验,道术之名远播,20岁时,云游访道,先后入蜀,下江东,在庐山遇青城山道士皇甫坦,二人投缘结成忘年交。30岁时朝礼龙虎山无师府,授以正一法篆,与时任天师谈道契洽。1184年携徒游匡庐。过九江,访至九宫山麓,回忆起梦中玉帝之令:“星应斗牛,界接匡庐,逢兴则止,遇九而居”,上山得见,山顶有地式如盆,坦如平掌,群山怀抱,山峰屏峙,于是选取在凤岭清风之处定下子午,构筑瑞庆宫。(现存真君石殿) 在我的印象中,九宫山是我故乡的神山。先后去过3次,早在1976年我只有6岁时便登上了九宫山。那时的九宫山刚刚开始建设,上山的公路也还仅仅拉通,征集了大批的劳动队伍上山开发,我是随着二姐一起上山的,二姐那时是公社铁姑娘班的领头羊,那个时代在处于文革的中后期,半边天的力量的确发挥到了极至,女人与男人同劳动,同报酬,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不示弱。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二姐是一个多面手,不仅能说会唱,是公社宣传队的主力,同时干起事来风风火火,她带领的公社铁姑娘班不仅修过渠道,做过不少水利工程,而且还会打炮眼,放炮炸石头,真是巾帼不让须眉。那时的九宫山正刚刚开发,正在筹建多级水力发电站,要把山上的丰富水力资源发电变能源。我那时只有6岁,从家里出发走到九宫山脚下,共40华里的路程整整走了4个小时。当时交通工具极少,很不方便,我们从早晨5点出发,一行人边走边聊,我记得当时两腿又酸又痛,老是问九宫山到了没有,二姐她们总是鼓励我说:“过前面一个弯就到了”。不知过了多少这样的弯,直走得我眼冒金星,双脚打颤,实在走不动时才到了山脚下的集镇——横石潭。横石潭不大,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已算是相当繁华的了,街道宽阔,人很多,还有汽车站,我那时就连汽车都很少见,别说是汽车站了,突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好奇心驱走了4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跟着二姐的队伍一起穿街过道,一双好奇的眼睛滑碌碌的转个不停。中餐好象是在一位在横石潭工作的一位老乡那里吃的。他干部模样,约摸四五十岁年纪。那时家乡很少有人在外面工作,出去工作在那个时代是件很光荣的事,尤其是在异乡遇到家乡人是最感到亲切的,那时他好象带着我们到食堂去吃馒头什么的,现在也记不清楚了,反正那时的记忆中,他们家里很小,但有沙发,年纪有些大,但精神挺好的。看到我们一行找到他,当时很高兴的样子,在他的帮助下我们一行不仅吃到了饭,而且找到了汽车站,顺利地搭上了发往九宫山的敞蓬大卡车。当时爬上汽车的感觉真是很好,坐汽车的感受完全沉浸在一种幸福之中,那时的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汽车颠簸得厉害,我们坐在车厢内随着汽车起伏,心情无比的畅快。因为是第一次坐汽车,早上走了这么长的路,看到汽车又快又舒服,心里那个高兴就别提了! 在儿时梦想中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家乡也当上一名干部,能为家乡做一点点事……现在想来,我的确实现了梦想,如愿地在异乡工作了,但是我感到惭愧的是没有为家乡人做一点点贡献,没有为他们帮上一点点忙。现在的家乡还不富裕,大多数人背井离乡,向东南飞出去了,可是从来也没有家乡人来找过我帮忙……其实我们这里离家乡并不太远,可惜不在同一个市里,我们这里有火车直达上海、杭州、温州、福州、深圳等地,交通比家乡方便多了(家乡目前不通火车),但是他们宁愿取道咸宁(通山属咸宁市管)也不愿经过我们这里。现在每每回想起那一幕,心中无限的伤感与落寞,不知道现如今的人怎么就少那时的亲情与温暖,古人把“它乡遇故知”作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现代人却在不断的在冷漠,在忘却,有时想想不禁悲从心起…… 不知汽车走了多久,也感觉不到九宫的山有多远,有多高。这些印象在我童年的印记中淡漠了许多,也许是我当时太小了,坐在汽车上看到的只有周围苍茫的群山,四周都被“伟大”包围着,感觉不出山的高峻,在我眼中,那时的汽车就很高大,很了不起,拉了这么多人,还跑得欢快!总之,我是在周围一片“伟大”中到了多级水电站的工棚。在我的记忆中,我们那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工棚,很简陋,用几根竹子搭一个骨架,盖上油毛毡就是房屋,床也是几根竹子架起来的,上面放一个竹制的垫子,铺上干草,被子往上面一放便就是休息用的床了。九宫山的天气变化莫测,时而下雨,时而天晴,风很大,经常在半夜的时候狂风掀开了房顶的油毛毡,雨点便没头没脑地倾泻下来。那时建设的多级水电站就是把硕大的铁管顺着山坡从山上上把水引到山下200米的水利发电站。那时机器很少,大部分工程靠人力,人海战术是最常见的。在工棚里住了一个月左右,曾经和二姐一起爬了近5000级台阶到过一天门一次,那时的一天门就是现在九宫山风景区所在地,因为这里有一片较为开阔的平地,再加上地势高峻,离顶峰不远,风不是很大,象是登天的门户,故有一天门的别称。那时我们就到过真君石殿,那时的真君石殿只是一座倒蹋的石质宝塔,仅剩两层,凋敝荒凉,也想象不到当时张道清在此设九宫,修道立坛的热闹景象了,只是觉得那时的一天门没几户人家,仅一个商店,周围林木丰茂,挺凉爽,至于是不是天上?是不是仙境?当时真的没有联想到。也许在童年的心中对天上想像得过于神奇,幻想着仙境肯定是非同一般的吧!我们匆匆上来,又匆匆下去,白天看到的是人们劳累忙碌的身影,晚上看到的是人们聊天时的欢笑,还有半夜忽起的风雨,以及深夜死一般的寂静,和那天边忽明忽暗的月色。唉!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多么的纯朴啊!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人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取得的收入却是少得可怜的几分工!现在想来他们真是伟大! 第二次登上九宫山是在1982年。记得那年小学毕业,老师组织我们每人凑了5元钱,一大早便登上了公社唯一的解放牌大卡车,兴高采烈地出发了。这次去九宫山,我们班大概有30人左右,大家挤在一起,没有6岁时走到横石潭的劳顿了,汽车载着我们一路顺风直上九宫山。我那时是站在第一排,虽然车很快,风很大,但我们的双眼一刻也没有舍得眨一下。从山脚开始,我就四处留意起来了,感觉到路还是很窄,但汽车好像多了,有时为了让车我们的汽车靠到边上,路边的茅草时常划着我们。再就是险,弯道极多,道路蜿蜒曲折,视线很差。有一次,遇到一个急弯时,突然前面冒出一辆汽车来,我们的车一个急刹,弄得我们几十个人前翻后仰。幸好我是站在第一排,双手紧紧抓在车架上,没有摔倒,但也算是领教了汽车的威力。一路上大家欢歌笑语,心情极其舒畅。虽说是小学毕业了,大家一点也没有分离时的忧伤。(因为那时小学升初中很容易,虽说要考试,但是升学率极高,我那时语文和数学两门功课加起来只考59分,比录取分数高一分踏入初中门槛。我那时的功课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小学毕业不会查字典,拼音还弄不清哪是声母哪是韵母,数学中的应用题和混合运算几乎是空白,只会2位数内简单的加减乘除法,所以考的分数很低,我们班除了一个人没有考上初中外,其它人都顺利地读上了初中)。 汽车弯了一道道的弯,爬了一道道的坡,扑面而来的是满山的翠绿,高大的树木,茂密的林子,时常耸立在眼前,我们除了惊叹以外,还是一连串的惊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过这么大的树,这么多的树,这么密的林子!由于经过多年的保护,九宫山的植被保存得相当完好,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不允许任何人随便动的。记得那一年的冬天,一场大雪把山上的竹子和树木压折了不少,有很多倒伏在路边,除了影响交通的竹木被清除一边外,那满山的残枝断木没有人敢动,任其自生自灭,生于自然,回归自然,这种对自然的保护是我第一次领略到了人类保护大自然的最原始方式,在幼小的灵魂中悄悄种下了绿色的种子…… 汽车在奋力地爬着,我们的心情也随着山势一步步的升高而飞翔。快到一天门时,暮然回首,看到身后那曲折回还的道路,活象一条灰白色的长蛇盘在九宫同的崇山峻岭之中,那时没有柏油路,路面没有刷黑,灰白色的公路和翠绿色的森林格格不入,十分抢眼。放眼望去,苍翠的远山连成一体,村庄房舍是那么的渺小,天上的云彩是那么的近,有如李白诗中“手可摘星辰”的感觉,可惜我那次去的时候是白天,看不到星辰,只有浮云在头顶飘过。感觉风很大,十分凉爽。在一天门逗留了半个小时,再次踏上一天门,感觉变化不是很大。地方依然很小,人不多,商店扩大了一点,风景除了真君石殿外,就是多了一个云中湖(云中湖是人工湖,因地势高,加上一天门经常云雾缭绕,故名。湖不大,但挺深,我见到那拱型的混凝土大坝足有50-60米高,坝身有点单薄,是喷水岩的水源供给地)。我们还参观了喷水岩,喷水岩位于北边的绝壁上,垂直落差达400多米,人们在东边的石壁上修了一个观景台,看那一般水流自崖顶倾泻而下,随着自由下降,水流变成水滴,再由水滴变成水雾,眼前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山风吹来,扬扬洒洒,如雪!如雾!如尘!突然记得大诗仙观庐山瀑布时的诗句。此时此景,真是恰如其分,只有深临其景的人,才有如此感叹! 中国的文化历来是与自然融于一体的,文化揉合着自然的魅力,自然透着文化的气息,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这也许是她流传于千古的根本原因吧!因为只有自然是永恒的,失去了自然,文化可能就会消亡。有如楼兰古国,自然改变了,楼兰古国美女的歌声也就消失了;印加文明的衰落,玛雅文明的衰退,我想与自然的变化肯定有关。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fbf2f010005od.html3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