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王梓夫利川游记 |
[游记]王梓夫利川游记 |
2007-07-21 longchuandiao.com |
王梓夫利川游记 鱼木寨 汽车像一条鱼,在大海般的崇山峻岭中游弋。一面是立壁如削,一面是悬崖百丈。这是大巴山的余脉,奇峰险壑,万木葱茏,大白真人“蜀道难”的哀叹,在此便可见一斑了。距鱼木寨还有5公里处,车到山前便没了路,我们只好攀着从山顶上挂下来的石条小路前行,像挽着一条高空缆绳。 我是从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专题片上认识鱼木寨的,这是一座保留最为完好的土家古堡。在惊涛骇浪般的群山之中,突兀崛起一座孤峰,以峭壁深渊与周遭隔绝。她像一个巨大的拨浪鼓,而鼓柄则是一条宽不过两米的崖脊,这是与外界相接的唯一通道。在鼓柄和鼓面交接处,悬起一栋梯形的寨楼,雄关距守,险仄奇伟。 据说,古时马、谭二土司连年争战。谭土司困守该寨,马土司久攻不下又死围不放。谭土司为了显示寨内粮草丰厚,从寨东岩洞口向下扔了许多活鱼,有的鱼竟挂在马土司帐前的树上。马土司望鱼叹息:“欲克此寨,如缘木求鱼”。遂引兵自退。鱼木寨亦因此而得名。我原以为,山寨有如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打开寨门,便是长街短巷相连,大院草舍鳞次。没想到进了寨楼,却发现这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个桃源。依旧是山峦起伏,花森葱郁,曲径通幽。正是仲夏季节,杜鹃声声唤“不如归去”,闲鹅频频呼“迎远方哥哥”。拾阶而下,挂在山坡上的梯田里碧水如镜,顶着硕大斗笠的土家女正弯腰插秧,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唱着古老的山歌。绿阴萧疏处,偶见一幢石屋,陪同我们进寨的是谋道区区长姚茂易,我提议见见山民,他领我们进了石块垒成的小院。 没有人,我的朋友野夫推开了虚掩的门,我也随着进了屋。屋子很大,却没有任何家具,摆在墙边的是一大溜酸菜坛子。进了内室,才发现帐子里睡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我们急忙退了出来。 山寨方圆有10公里,150多户人家,560余口人。我们如回到故土般地任意浏览着。最先吸引我们的却是一座座石碑古墓,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成永高夫妇墓最为壮观。三门二院,占地100我平方米,俨然一座宫殿。宫墙碑石上雕刻着碑文、诗词、楹联,还有《迎亲图》、《荣归图》、《双凤朝阳》以及忠孝故事、本地风物等浮雕,线条细腻流畅,手法浪漫。另一座可与之媲美的是向梓的“佳城”。清代后期,谭氏衰落,成氏巨富,向氏权贵。向梓生前文才出众,曾入国子监,钦赐九品,官虽小而在当地却声名显赫。想不到在这封闭的小山寨,却出了这么多风云人物,鱼木寨着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姚区长告诉我们,鱼木寨向来有崇尚读书的传统。由于这里一直保留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山民的生活依然在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之下,可再穷再苦也要供孩子读书,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已有9个孩子走出山寨,上了大学。 我被这种淳朴而又进取的村风感动了。在由一座寺庙改成的小学校里,我们见到了当了20多年代课教师的胡正刚,见到了衣衫褴褛的孩子趴在简陋的课桌上学习才真正了解到孩子读书的艰难。胡老师说,孩子个个都是好苗子,要是条件好,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可现在因交不起学杂费辍学的孩子还不少。你们首都的“希望工程”搞得那轰轰烈烈,可我们连一个指标都争取不到。 我当即跟姚区长商议,搞一个“鱼木寨爱心育才”行动,从一年级的学生中选择了8个苗子,再从北京组织8个朋友,负责将这8个孩子培养成才。 这一天下着小雨,胡老师带着我们在泥泞的小路上攀登,挨个儿对孩子们进行家访。原本说好在鱼木寨住一夜的,可到了傍晚时分,一种特殊的通讯手段把我们惊动了。区里打来电话,让姚区长带着北京来的客人回去。电话打到了乡里,乡里派人把条子传到寨楼,寨楼上的人向着附近的山头上喊话,附近山头上的人听到了,又向远处喊去。这样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地喊着,终于把正在村支书家的我从头喊到了…… 鱼木寨隶属于谋道区,回去的路上,我对“谋道”这个颇有文化意味的名字提出了质疑,姚区长却念了朋友写的两句诗:山外人谋进山之道,山里人谋出山之道…… 是啊,进山难,出山更难。整整一天的攀缘,我的两条腿如同灌满了铅。望着那崖脊上那蜿蜒如绳的石路,我愁得念起了“难于上青天”。野夫在一边不停地给我做政治思想工作:你看看人家,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打着赤脚,背着100斤化肥,从山外走了几十里山路回来了…… 想到我还要为鱼木寨的孩子将来的出山而进山,也只好一步一挪地把那长长的石路踩在脚下。 乾坤一击谁堪敌 纵横来去任我行 |
转自:http://www.longchuandiao.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340839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