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民间的吹打乐,气氛热烈,节奏欢快,在民俗活动中应用十分广泛,诸如红白喜事,春节玩花灯、龙舟赛、地方戏、薅草锣鼓等,皆用。吹打乐分两类,即吹的“唢呐调”和打的“锣鼓调”。 一 唢 呐 调 全县流行。主要曲牌有“德山调”、“龙青调”、“节节高”、“旱路”、“刮地风”、“女哭娘”、“过街调”、“天开门”、“观音扫店”、“凤凰闪翅”等等。县境长江以北的乡村,以及江南的茶店子区,迎亲一般吹“节节高”,送亲吹“女哭”;丧事吹“龙青调”、“过街调”。江南的土家族聚居区,喜事一般吹“大开门”、“迎客调”、“旱路”;办丧事吹“德山调”、“丧鼓板”等。春节玩花灯,县城太江北区镇吹“倒四印”、“茶调”。 巴东习称办喜事为“红事”,办丧事为“白事”。“红白喜事”的曲牌、乐器配备各不相同。一般是“白事”单吹;“红事”双吹,曲牌亦较有规律。 唢呐调的吹奏技巧,江北的特点是指颤音与气吐音,类似二胡的揉弦音;江南之后乡多为打指间。 唢呐的曲牌大多来源于本地的民歌,如“探郎”、“双探妹”、“单探妹”等。唢呐调除东南泗淌乡、杨柳池镇、金果坪乡的“丧鼓板”为三拍子节奏外,其余均为二拍子。曲牌多系徵调式,其次为宫、商调。角、羽调式少见。 二 锣 鼓 调 乐器有盆鼓、大锣、大钹、马锣。曲牌分广调子、穿调子。县城及江北之溪丘湾、东壤口、官渡口及江南茶店了等地较流行广调子(县城艺人又称之为“过街”)。穿调子县境各地流行。 广调子锣鼓牌子有“辽子”、“一环”、“二环”、“三环”、“龙摆尾”、“凤点头”、“狗钻洞”、“半边月”、“燕平翅”、“炮竹头”、“功车”、“三四”、“坐丁丁”、“飞丁丁”、“错错儿”等。广调子打法多样,接法灵活,有时也可与穿调子结合运用。广调子多于花灯的闹台、路途行进间用,而婚娶不用。 穿调子为将锣鼓调与唢呐调“穿”起来之意,有固定程序,打法口决为:“一飞(白鹤飞)、二扑(扑灯蛾)、三月(半边月)、四蝶(蝴蝶飞)、五绣(红绣鞋)、六环(坠耳环)、七扯(大扯钻)、八拉(小扯钻)、九牛(牛搔痒)、十红(状元红)”。半年,沿渡河一带的民间艺人又推出一套新的“穿调子”,称“牛调尾”、“大元元”、“满天飞”、“猴子翻斤斗”、“麻雀闹林”、“安花儿”、“双凤朝阳”、“小元元”、“蓑衣披”、“门鼓”、“麻雀闹街”、“杀四门”。 锣鼓的牌全系单一体,多由排比句和对比名构成。 锣鼓牌子和唢呐调的穿插方法为:辽子(马锣叫板)----调子(如白鹤飞)------辽子-----唢呐调(曲目视红白喜事内容而定)----辽子-------唢呐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