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蓬船上观东湖精彩游记 |
[游记]乌蓬船上观东湖精彩游记 |
2008-07-22 qihoo.com |
1#大中小 发表于 2007-11-12 11:36 AM 只看该作者 乌蓬船上观东湖[转]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江河纵横,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小桥、流水、人家",典型的江南水乡。然而,真正使我认识绍兴,却是鲁迅的许多作品,反映了浓郁的地方性色彩,百草园、三味书屋,甚至,孔乙己的茴香豆、臭豆腐、花雕黄酒、小毡帽、乌蓬船。这些不起眼的东西,早已登上了高雅之殿堂。是呀,许多事物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所蕴涵的文化。真是文化之魅力。 我们一行三人,从杭州驱车到绍兴,约60公里。下车后,便问"哪里能坐乌蓬船"。一听就是外地人。的士司机告诉我们:近的就是东湖。东湖在绍兴古城东约3公里,号称“天下第一盆景”,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为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一路上,司机介绍,东湖原是青石山。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南巡至会稽(即绍兴),在这里喂马,所以称“占山”,民间又称“箬篑山”。自汉代起,民工相继至此凿山取石,至隋,越国公杨素为修越城,大举开山。经千年鬼斧神凿,青石山被凿去了将近一半,遂成悬崖峭壁。后岩中泉水涌出来,河水从外溢进来,石场变成湖,碧波荡漾,奇潭深渊,宛如天开。这就是今天的东湖。清朝末年陶浚宣眼光独到,见此地风景奇秀,便筑了湖堤,将湖水与河一分为二。堤外是贯通浙江东部的浙东运河;堤内是东湖。 当我们跨入东湖,游人很少,也许是天冷淡季罢了。湖边停靠着一排排乌蓬船。哦,这就是乌蓬船?实际上就是有个乌黑发亮的船篷。里外用两层竹篾编成,中间嵌有防雨水的油毡,外刷漆黑的油漆;。舱内可对坐或曲卧二人。船身为暗红色,狭长且两头微翘,象一对展翼欲飞的翅膀。整个船小而窄,其貌不扬,不过含蓄温婉;简洁精巧。如同江南人的性格。我们三人上其船,摇摇晃晃,心惊肉跳,只好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坐下,生怕一个大的动作,就会船翻人亡。其实,我是杞人忧天,船开之后,慢慢的感觉船好象稳了很多。乌蓬船如此有名,必有其理。就连划船之法也很独特。乌蓬船是用脚来划的。戴着乌毡帽的艄公坐在船尾,竖插一张木板作靠背;一手掌木浆在船尾作舵,双脚反复曲伸着推动船两边的橹来使船前进。天冷了,艄公们把两手插入袖里,仅靠两腿蹬桨,船走得既快又稳。摇船的姿势让人联想到生活的惬意与享受。 周作人曾在《乌篷船》中说:“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萍,渔舍,各式各样的桥……”是呀!“人在舟中便是仙”,我们还是好好地观东湖之美景吧。人称"东湖有奇石、石石有奇景;东湖多深潭、潭潭见清影"。我之所以对东湖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人工崖壁对我视觉的冲击。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据说水底下还有20多米,有的甚至40多米。看岩石,形状怪异,鬼斧神工,崖壁蹉砣,有的对峙如门,有的倒悬若堕,有的深曲如洞,这都是古代采石工留下的不可再造的艺术精品。给人以神奇,并禁不住为先人们的锲而不舍发出感叹。湖面碧波,寒山倒影,水色深黛、清凉幽静。湖畔小亭林立,有听湫、饮绿、香积之名。古桥横跨,小船穿越其中,悠哉、美哉。 当然,东湖最为奇妙和情趣之处,是坐乌蓬船游陶公洞如仙桃洞。当地人说:未进二洞等于没有到过东湖。穿过霞川桥,绕过听湫亭,猛可见一堵石壁,壁上镌刻郭沫若《游东湖》诗手稿,诗曰“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艄公用手操短楫作舵,左靠右傍,打弯回船,运行自如。转折之间,小船划进陶公洞。陶公洞内,水色深黛,凉气袭人。岩壁四环如削,高达50余米。原来,这是一个竖井式的洞穴,洞口狭窄,只容一叶扁舟通过。越往前行,阳光越淡,回望来路,曲曲弯弯,岩壁深深浅浅,与洞口的一线阳光融合。仰观洞顶,露出一小块蔚蓝的天空,真象是坐井观天,泉水如细雨淅淅沥沥飞飘而下,甚是奇妙。仙桃洞水若处子,静中见活泼;洞如石屋、幽深不可测。中间那道石墙、簿而光滑,石上留有一个洞,形状若桃。洞侧一副对联,令人深思:“洞五百尺不见底,桃三千年一开花。”这对联很夸张,但又让人觉得很有趣味。
|
转自:http://cache.qihoo.com/wenda.php?do=snap&m=2a9a76165b617ae8a984c0fd720964a2&surl=http%3A%2F%2Fbbs.fdays.com%2Fthread-6084-1-1.html&act=fetchHtmlsnap&kw=33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