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武汉晴川阁记 九月二十七日上午八点多钟,轮船抵达华中第一重镇、水陆交通枢纽的武汉。我们在武汉港上岸后,径直去游晴川阁。 晴川阁景区整个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晴川阁,又名晴川楼,座落在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夹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是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1547—1549)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大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该阁自创建以来,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维修增建,2次重建。现存建筑是1983年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复建的。复建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重檐歇山顶式,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禹稷行宫,本名大禹庙,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年间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1304年)重修,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1863年)修建,1984年修葺一新。禹稷行宫占地面积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明末,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初在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为800平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分两期(1984——1986;1990——1993),历时5年多完成。复建后的晴川阁,以南方建筑风格为主,融合南北建筑风格之长,使楼阁的雄奇、行宫的古朴、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成为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我们在这里登上了晴川阁,拜谒了大禹神像,仰望了铁门关,行走在曲径回廊中,先后游览了禹碑亭、朝宗亭、牌楼,观赏了荆楚雄风碑和敦本堂碑。在晴川阁上我们以长江大桥为背景照了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