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散文---寻根武昌城 叩 门 寻 根 识 古 城 从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武昌阅马场沿首义路南行,过紫阳路口不远,就可以看见路尽头处沉寂地矗立着一座古代的城门楼,青砖玄瓦,双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半圆拱形的城门洞宽约8米,拱顶匾额上,镌刻着叶剑英元帅题写的“起义门”三个金色大字。在林立的高楼挤压下,它已然失去了往昔的威风和霸气,谦恭地避居一隅,栖身于时光的深处,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化,展示着武昌古城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 武昌古城的起始,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公元221年,吴国孙权称王后,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今鄂州市)为武昌。而今日之武昌,那时叫夏口,为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在蛇山北麓垒石筑城所建。因城池“边江险峻,瞰临沔汉”,面对汉水入大江之口,故以对岸夏口之名,称夏口城。武昌发祥的根脉就这样扎下了,向着时间的纵深伸展繁衍开去。不过,此时的夏口城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城堡要塞,处在水陆交通要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顾炎武的《肇城志》称其“依山附险”、“欲牢不欲广也”,只开有二门,周回仅二、三里,只起一个军事上防御的作用。 在历史蹒跚的步履中,一代代王朝倏起倏落,走马灯式地兴废更替。夏口城虽则“城头变幻大王旗”,却延续下来,历经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到唐代重建,约600多年。 唐敬宗宝历初年(公元825年),武昌军(军为当时的行政区划)节度使牛僧孺在夏口城的基础上向北、东、南增修扩建。北至沙湖,东至小东门,南至紫阳湖,并将原来的土城改建为砖城,历时五年竣工,改称鄂州城,成为州、郡一级的治所。 鄂州城历经宋、元,到明朝初年,政治、经济地位日益上升,成为湖广地区的中心,遂改称武昌府,武昌这个名称正式确定。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又一次扩建增修。城垣北起雄楚楼,东至蛇山东端,南界今巡司河新桥,西临长江。面积约相当于今天中山路以内的地方。城周长按旧制为2980丈,城北、东、南三面开掘护城河,壕沟深1.9丈,宽1.6丈。现在积玉桥近旁的东城壕、西城壕,就是当年城壕沟遗址。至此,武昌古城“依山为城,带江为池”,基本定型。 武昌城开设九门,北为草埠门(今积玉桥处),东为小东门、大东门,南为新南门(今起义门)、保安门(今新桥处)、望泽门(今解放桥处),西为竹排门(今武昌造船厂江边)、平湖门、汉阳门。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巡抚都御史顾磷将草埠门、小东门、大东门、新南门、望泽门、竹排门,分别改称为武胜门、忠孝门、宾阳门、中和门、望山门、文昌门,其余仍沿用旧名。清代光绪年间,张之洞督鄂,粤汉铁路修至湖南。为方便乘车及运送货物,又在宾阳门与中和门之间再辟一门,起名通湘门(今紫阳路东端)。这样,武昌古城共有十门,其范围为东西径五里,南北径六里,城周长十六又三分之一里。 时光风流云驰到了1911年(农历辛亥年),大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武昌城风云际会,反清革命活动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惊雷即将震响,暴风雨就要来临。这一年的10月10日凌晨,实在是一个让武昌城引以为自豪,值得骄傲的时刻,当革命党人熊秉坤振臂一呼,打响第一枪,中和门的城门被起义的湖北新军工程营士兵打开时,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訇然崩溃了。武昌敢为天下先,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赢得了“首义之区”的赞誉,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中心。 辛亥革命胜利后,改中和门为起义门,中和门正街为首义路。1926年秋,北伐军占领武昌后,城墙被全部拆除,只有起义门遗留下一个孤零零的门洞。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湖北省暨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复,恢复了起义门的历史风貌。 “江山战伐余轰轰”、“世人扰扰风中絮”。历史是无情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列队的兵甲,森严的城垒,并没有使武昌“以武而昌”,相反,一场又一场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的厮杀,让生灵涂炭,市井破败,哀鸿遍野。1949年5月16日,当红旗高高飘扬在武汉上空时,霸业功名,都成过眼烟云,沧海桑田,换了新的人间,千年古城武昌象火中涅磐的凤凰,终于获得了新生。 今天,在和平、和谐的发展环境中,古老的武昌焕发了青春,充满朝气,充满生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各项建设突飞猛进,出现了千古未有的兴旺景象,真正地、名副其实地繁荣昌盛起来,一如它脚下的长江,一泻千里,奔腾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