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口丛谈》看清代汉口市民的日常生活 岳晓华 《汉口丛谈》是一部笔记体裁的作品,约成书于清朝道光初年,为浙江乌程范铠所著,是作者长期寓居汉上,留心掌故,随手辑录而成。这本书对汉口地区的地理形势,水道变迁,郡县建制沿革,历史事件,名胜古迹,街衢市井,物产和趣闻,不见经史而风靡一时的名人事迹及其诗文作品等,作了全面辑录整理。它是一部叙述汉口城市兴衰的史书,较全面、生动地反映了武汉地区的文化历史状况和城市的发展过程,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部作品,使现在的我们对清代汉口市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将透过《汉口丛谈》从几个方面对清时期汉口市民的日常生活作一些复原。 一、 汉口居民的构成 汉口居民的构成,其特点正如书上所记:“五方民处,客旅居多”,“本乡人少异乡多”,居住于汉口镇的人,很多为过往商旅,有的人一辈子无数次因商业关系而来往汉口,也有的甚至举家迁徙,落籍汉上。就是诗人墨客,也多有“爱晴川山水之胜,因家汉上,买田终老,遂入籍焉”,或如:“晚年归隐汉上之麻阳口,老屋数椽,蜡屐几两,悠然以之终老”。所谓“大隐隐于市”,汉口镇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巨镇,再加上周围自然风光的秀丽,,而成为很多文人终老之所。汉口镇因地理位置的重要,交通的便利而发展成为全国有名的商业巨镇,其显著特点之一是人口流动大。大量的人口流动自然对汉口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这一影响体现在汉口人的饮食上便是“杂”的特色——“南烹北馔 ”,南北东西名菜都可以摆上汉口人的饭桌。 二、 汉口的街道 有一首《汉口竹枝词》是这样描写汉口街道的:“石填街道土填坡,八码头临一带河。”作为商业闹市,汉口城“坊巷街衢,纷歧莫绘”,街巷纵横交错,难以描摩,以致地方志编绘地图时,也不能把它们完全描绘出来。街道修筑方面,号称:“汉口,街道宽平,尽铺磬石”。街道上,“骈骈驴尾接,得得马蹄骋,俜俜人摩肩”,那时用于运载货物的主要是驴马之类的畜力,由于商业运输的需要,街道是人的天下,也是它们的天下。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市声朝喧喧,烟色昼暝暝”,街市一大早便热闹起来,很晚了才平静下去。有的时候甚至是“万家灯火彻宵明”,可见,还有很热闹的夜市。 三、汉口的民居 汉口镇自明代以来即为商业巨镇,居人稠密,“烟火数百万家”,“廛舍栉比”。 汉口民居既有简陋的竹篱茅舍,也有红瓦白墙的砖瓦房。“富人多在高堤住,桀栋连云不知数”。汉口商业繁荣,商机无限,因此有淮商蜀客云集,南来北往,而“居斯地者,半多商贾致富”,“汉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这些腰缠万贯的贾家大户,也会像今天的富人,开辟一些专门的别墅小区居住,因此高堤便是富人专区。而一般市民则在纷绕曲折的街巷里以竹楼茅屋为栖身之处:“瓦屋竹楼千万户”;“泽国舟为市,人家竹起楼”;“绕堤岂止一万户,参差席片纷鱼鳞。”《丛谈》中有一篇说到汉口后湖水灾的文章:“茫茫泽国,野水连天。渺渺长堤,洪滔匝地,竹篱茅舍,何堪任此飘摇?土壁荆扉,竟而遭此汩没!”。汉口虽然繁荣,而像这样没有片瓦遮身的贫苦市民也不在少数。汉口又多火灾,“汉口居人稠密,二水奔湍,祝融风涛,其灾非它处可比”。火灾带来的损失极其严重,如《丛谈》上记载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六月十七日江口一次火灾:“烧回龙寺、四官殿庙宇房屋,何止数千?人民淹焚,何止千百?”汉口火灾原因之一,就是房屋众多,连成一片,且多是竹篱茅舍。《四官殿碑石》记:“人共知其为竹篱茅舍所致,而终莫有建议毁易者,天佑南国,萃此吉人:方伯刘公…毅然下诛茅之禁,檄行郡县,易以瓦壁……旬月之内,向之黄茅白苇,一望而百堵皆兴。”把茅草屋换成砖瓦屋,火灾自然不那么容易发生蔓延,但对贫穷市民来说,撤茅草换砖瓦,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与民居并立的,有不少“花宫梵宇,指不胜屈”。寺庙公所也很多,《丛谈》中专有一卷用来记载寺庙公所。作者还专门列了一个表,把每条街上的寺庙公所详细罗列出来,并在后面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寺庙公所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辑录了不少与之有关的诗词杂句。作者具体描述的、比较有名的有西来庵、四宫殿、天宝庵、药师庵、天都庵、大观音阁等,这些地方多“杂植花木”,因而“别饶幽致”,多为骚人墨客所爱,也是市民赏花游玩的好去处。 四、市民的娱乐生活 汉口商品经济发达,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应的比较高,当人们基本的生活要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由此带动了汉口休闲娱乐业的发展。 清代汉口可供人们游玩的地方有哪些呢? 最负盛名的要数后湖了。后湖是汉水改道后的旧河即废襄河遗址,大约在今解放大道一带,“东西数十里,平畴旷野,弥望无垠”,春则“丛树扶疏,芳草鲜美”,夏秋水涨时“江水汪洋,湖田汛溢”,水退后,“土人垦作,遍种菜麦,……菜花齐放,麦穗低垂,一片黄云,斜阳灿色,真如七宝庄严,布金满地。”因此后湖俗称“黄花地”。后湖“四时晦明之殊景,可以游目骋怀,为汉口之胜处也”,“群夸为吴兴之水晶宫,包山之销夏湾”。再加上“诸茶寮市列”,“医卜星相,百伎咸呈”,茶肆酒店一间连着一间,各种各类的杂耍,杂戏都搬演起来,因此,“骚人逸士,怙客寓公,无不流连光景,呼茗愒留”。从下面几首诗词可以看出当年后湖游玩之盛:“车如流水马如龙,未怕春寒料峭风。相约萧湘湖上去,踏青先看燕儿红。”就连妇女也不甘落后,“十数席中占一席,高抬纤足剥花生”,“后湖时有妇女结伴闲步,倦时即愒坐茶寮,唤烟呼茗,不以为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