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江楚名迹长春观任宗权 |
[游记]江楚名迹长春观任宗权 |
2008-05-22 sina.com.cn |
江楚名迹长春观 任宗权 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在蛇山(又名黄鹄山)之南麓。是我国道教有名的四大丛林之一。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21处重点宫观之一而予以开放。其历史悠久,风景清幽,山势峻美,福地洞天,就连远在江西的庐山历史上也设有长春观的下院。 相传古代,此地为湖汊,因多松树而称之为“松岛”。楚地崇巫,甚有影响。故秦汉以后,此地有“先农坛”、“神祗坛”、“太极宫”之称,即王侯祭祀天地、祖先之地。据传道教始祖老子曾应弟子之邀赴庐阜“会五老”,到了江南鄂州即西转而到湖港之乡、双峰山麓的长松岛。人们为了纪念他,附会说此松岛为长松岛,建老子宫以示纪念。南宋的朱熹在他的《鄂州社稷坛记》中真实地记载了这块风水宝地:“城东黄鹄山下,废营地一区。东西十丈,南北倍差,按政和五礼画为四坛”。 元初时,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号长春子,创道教十方丛林制度,多次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封赏,掌管天下道教。邱处机曾派弟子至荆湖武汉创办道教丛林,弟子为纪其事,在松岛修建长春观,祭奉长春真人。每年农历正月十九为长春真人圣诞,长春观要举行隆重盛大的邱祖会,武汉民俗称之为“迎春会”,也称“燕九节”。《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为此作有《燕九竹枝词》:“才是星桥又步云,真仙不遇心如结”,描绘了这一盛会。明时楚昭王朱桢过生日,至黄鹄山的长春观为其父朱元彰祈寿降香,取“长春观”长春二字,改此山为长春山。清诗人王柏心在《过长春观鹿频炼师气诗》中道:“山川俯迎劫灰余,杰观盍开阆苑居;紫府琼台仍飘缈,亡都金阙故清虚”。乃言长春观几经战火,几经修复,历史沧桑。 长春观在三国时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称为“紫竹岭”。“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就发生在长春观旁的螃蟹甲。长春观东院曾修有孟宗祠即是纪念此事的。志书中还言:“时有黄鹤飞腾于紫竹间”。长春观旁的白鹤祠有白鹤泉一口,是仙鹤们饮水之处。又称吕仙炼丹井(此井在五十年代修长江大桥后被封口,但仍存)。 长春观在明世宗年间就“仙真代出,为湖北丛林特著,屋宇百余间,道友万数,香火辉煌”。观内珍藏之全套明版《正统道藏》,解放前是全国唯一四部之一。著名的音韵学者钱大昕,在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慕名而来长春观阅查《道藏》,在来成楼写下了《三洞旋华序》。这时长春观被誉为“江楚名区,道子云集之处,黄冠皈依之所”。1865年(同治四年)在北京白云观主持传戒的大律师张耕云,应长春观监院于本贤、金教法之邀不辞千里之遥来观开坛说戒。1952年,天门县龙镇出家的22代龙门正宗传戒律师高嗣授与监院候永德携手开坛说戒,度弟子454人。黎元洪赠匾“大愿圆满”、萧跃南赠匾“道岸同登”。 长春观处武昌要冲,观宇建筑遭兵燹又屡次重建。清末太平军与清军曾三次争夺武昌城,长春观为其大帅指挥部,又因太平军信基督教,视佛、道二教为异端,逐毁长春观、宝通寺。清王朝在湖北督办军务的钦差大臣官文的七律诗《观焚》乃是绝好之见证: 古观焚如岁月迁,问谁火里种青莲。 春风料峭双峰树,郁气氤氲万缕烟。 每意沧桑增阅历,欲寻洞府学神仙。 有缘到此空休返,且上回头普渡船。 1864年,龙门第十六代宗师何合春从武当山来此发愿,并得官文及江南提督军门李世宗捐助,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长春观“庙貌森严,回复旧观”。 长春观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也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早年的“辛亥革命”的策谋者曾以道观为掩护居此处筹划起义事宜;1926年,北伐军叶挺独立师驻扎长春观,并在三皇殿设立前线指挥部。国民革命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曾在观内暂住。邓演达在此督战,衣袖被子弹击穿,俄国翻译纪德甫殉难到观内。为此,郭沫若挥泪痛悼北伐英烈: 一弹穿头复贯胸,成仁心事底从容。 宾阳门外长春观,留待千秋史管彤。 今存长春观格局是1864年何合春率众仿明代建筑风格,以斗拱铆榫纯木为结构重建的,全观分左、中、右三院,中道四进。首进是红墙青瓦的灵官殿,内供镇观之神“先天一炁威灵显化天尊”王灵官。煞是威武,左右配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帅。出太清殿为太上老君石雕像,披发白须,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其意为三,一为“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二为“上有天堂,下有地狱,中存良心”。三为“天、地、人”三才。拾级而上即至太清殿,殿上匾额“太清宫”三字为楚荆名家黄亮题写,高约五米的道祖太上老君銮金塑像供奉正中,后侧左右是老君弟子南华真人和尹喜真人。东西殿壁上绘有以孔子问礼于老子和老子修真、讲经说法、出函峪关为题材的大型彩色壁画。穿阆苑,蓬壶月门,沿花径至七真殿。内供全真教创立者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代表七个不同的教派:龙门派邱处机、遇山派马钰、南无派谭处端、随山派刘处玄、嵛山派王处一、华山派郝大通、清静派的孙不二。出殿登石阶即至暗含玄机的“地步天机”遇仙桥,则至长春观的第四进殿宇三皇殿,内供奉华夏民族的祖先伏羲、神农及轩辕黄帝。三尊座像,气宇轩昂,貌相原始,四尺高许,四肢袒露,只着叶衣。 三皇殿为二重楼阁,下奉祀三皇,上奉祀玉皇大帝,这是长春观之最高点,在这里极目俯瞰,四院里建筑宝瓶压脊,单檐舒翼,古树虬蟋,亭榭楼阁,令人心旷神怡。 西院三重为财神殿、道藏阁、王母殿及香房、茶楼等附助设施。东院有孟宗祠、候爷亭以及正在筹建的五百灵官殿。西院有白鹤闻经声来栖止于观的“来鹤轩”,有赞美政绩卓著地方官的“甘棠”摩崖,也有镌刻着“长春琼玑”、“天皇宝诰”的功德祠壁,有终南修道后游历江湖的吕洞宾显化的“还丹井”。东院则古木森天,园林精致。 长春观有闻名于世的“四绝”,那就是全国仅留一块的“天文图”、长春观素菜、带有藏族风格及欧式风格的建筑,以及享名全国的经韵学。全国在解放初留三块“天文图”碑,为道教天文学家所留,上刻有“谕旨”二字。一块在杭州玉皇山,一块在陕西某观,一块即在长春观。现前二块皆毁于文革,仅留长春观一块全图碑。是极珍贵的天文学文物。长春观素菜古时即名享天下,改革开放后,中国道教协会举办几次大的法会招待外宾及境外道徒,即请长春观道长前去制宴。长春观是我国道教唯一的一个带有藏族风格及欧式风格的建筑。原因有二,一是清末助建长春观的钦差大臣官文乃满族人,崇信藏传佛教,所用工匠受其影响,将藏族吉祥物大象及藏红花图案装饰于殿堂。二是清末长春观主持候永德原本左宗棠手下的一员将官,后出家为道人,主持长春观时受西方思潮影响,修建道藏阁时以欧式风格,堪为一绝。最后一绝应是长春观的“道教韵学”,长春观古时是道教有名的“经忏丛林”,以经忏闻名天下,有名的高道、经忏名家如王世南、喇万慧、韩高超以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长等曾在此冶学育人。 今之长春观,不仅是道教徒修身布道的著名活动场所,亦为武汉市之旅游胜地之一。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cf721010007i2.html45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