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多元的印度宗教文化之旅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种姓的国家,因而被誉为“世界人种博物馆”、“世界宗教博物馆”和“世界语言博物馆”。 印度的宗教,除印度教、穆斯林、锡克教、耆那教和佛教外,世界上其他各大宗教也全都在印度有信徒。目前,印度99以上的人都是宗教信徒,且83%的人信奉印度教,无神论者极少。也即是说,在纷繁复杂的印度文化中,印度教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贯穿了印度文明史的始终。我们因此相信,所谓感受印度文化,其实主要就是感受印度的宗教文化。行走印度,感受印度宗教尤其是印度教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无疑会成为我们此行的重头戏。 佛教发源之圣地:菩提伽耶 菩提迦耶(Bodhgaya)是佛教的诞生地。Bodh是印地语中智慧的意思,菩提迦耶便是迦耶的智慧之地,它源于佛陀释迦牟尼在当地的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得名,因此,菩提迦耶也有了字面上的迦耶城的菩提树之意。 菩提伽耶的中心是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寺内寺外点燃了数千盏油灯,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人操不同语言诵经念佛。到此举世敬仰的佛门圣地,立即令人肃然起敬。主体建筑是典型印度风格的螺塔。据博物馆里的史料记载,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最早在这里建寺,原为一圆形佛塔。7世纪改建成现在的尖细金字塔形状。12世纪曾被穆斯林捣毁。14世纪又被缅甸国王修复,并在围墙四角各建一个小塔。形似主塔,呼应而立。后来,因发洪水,塔身被泥沙埋没数百年。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部分是正面和两侧的围墙,是在公元前1世纪扩建的,围墙石壁上雕有很多莲花瓣构成的圆盘图形,以及描述佛陀生活故事的浮雕。寺内供有金身佛陀像一尊,法相庄严,光彩照人。摩诃菩提寺的灵气来自后院的菩提树。据寺内僧人讲,佛陀悟道时的那株原树,曾被阿育王王后派人砍断,原因是她气愤阿育王热衷佛法,不理后宫。后来阿育王用牛奶浇灌使其复生,并派专人守卫。阿育王之子曾采其枝,移植斯里兰卡,以感化当地人皈依佛教。复生的原树若干年后枯死。现在的树是1870年重建时,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从移植的树上采枝重栽,现在的树又已经枝繁叶茂,根盘交错,树下是阿育王所建“金刚座”(Vajrasana)有四根柱子搭成的布幔覆盖,蓬内堆满了信徒的鲜花贡品。 摩诃菩提寺外不远,与蓝毗尼一样,有20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佛教组织修建的二十多座佛庙,从中可以看出: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传播到各国后都发展各自的特色,不仅佛庙建的格式迥异,即使佛陀像也不尽相同:印度佛像鼻高眼大,面长庄严,显然是印度人特征;中、韩、日等的佛像鼻子小,脸盘圆润温和,带有东亚人的特征;泰国则是四面佛。“中华大觉寺”是典型的大屋顶式建筑,虽规模不大,但显露出地道的中国特色。 在距菩提寺两公里外有一个村庄,村里住着一百多户居民,他们的生活似乎两千多年来都没什么变化。低矮的茅草屋密密麻麻地连成一片。有很多房子是人和牛、狗挤住在一间屋里。多数的男人都只在腰间围着一块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