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日记.126.八宝山系列文章 |
[游记]日记.126.八宝山系列文章 |
2008-04-03 sina.com.cn |
八宝山里的人们.1 2007-05-01 07:49:48 大中小 人们都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甚至北京有句话:“他进八宝山了。”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已经离世了。 现在人们一到京城旅游都会到天安门,故宫,长城等景点去,如果想看看共和国建国历史有关的也是去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等地方。依我看,要想知道共和国建国的历史人物,最好的地方就是去八宝山革命公墓,慢步在苍松翠柏之间,仔细地观看一座座墓,读一读墓主人的碑文和介绍牌,一部共和国史就展现在你眼前。八宝山革命公墓一般只有墓主人的后人来,即使是每年的清明节,也不会有多少游人到此,也许我们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换了,人们已经不需要以瞻仰先烈的方式来传播先烈的事迹了。但我觉得八宝山革命公墓还是共和国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所以在此篡文及图片介绍一下八宝山革命公墓。 八宝山在北京古城的西南面,出古北京城西南门复兴门十公里有座小山丘名为八宝山,因为这里产八种非金属而得名,西汉时因此地住过一个官吏韩延寿而称韩家山,又被称为罕山,黑山,洪炉山。元朝至元年间和尚海云在八宝山南麓建灵福寺。明朝永乐初年,朝廷为太监刚炳基建祠并建延寿寺以安置出宫的太监。到明中叶时,灵福寺被因战火焚毁,延寿寺改称褒忠护国寺。只到共和国建国时,这里居住着出宫的太监和一些僧人。 共和国立国后的1950年,周恩来考虑到共和国应该有一座公幕以安葬与国家有特殊供献的人,便命北京市政府寻找地方,北京市政府派了几个干部一路找到八宝山褒忠护国寺,认为此地合适改建为公墓,便报上去请求批准,周恩来批准后,政府将还居住在寺里的太监妥善安置后将寺院改为公墓用房,圈了150亩地做公墓用地。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 此后,一些五,六十年代逝世的党,国家的高级干部和民主人士陆续安葬在革命公墓里。那时是土葬,每个墓都是用白色花岗岩做墓碑与墓盖。 八宝山革命公墓分为安放骨灰和安葬遗体两部分。从大门进门后东西两旁的二,三区因是安葬五,六十年代离世的人,所以都是安葬遗体,这一区里很多人现在的人们只能是从历史资料中知道他们了。 一区由东区和西区组成。分界线是一区北端任弼石的墓地开始向南的一条甬道,任弼石墓有墓盖,有塑像,因任弼石去世早,是文革中少有的几位没有被污蔑的领导人,加上其墓地占地大,所以,文革时期每到清明节,人们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一部分是去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部分就到这里来进行,每到此时这里人满为患。 任弼石墓前一条向南的石子路,路的两旁东面是东区,西面是西区。东区里安葬着上百位离世的人们。如果我按每个墓一组照片文字介绍,估计要发上三,四个月,等发完了东区的人我看大家的兴趣再继续。 最后再说明一下,八宝山革命公墓并非只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知名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革命烈士,国际友人,县(团)级以上领导人才能进入。在革命公墓的西院有殡仪馆,任何一位老百姓去世后都可以在这个殡仪馆里举行火化及告别仪式,但举行告别仪式的第一堂是能进公墓的人用的,后面的告别堂只要你付钱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服务。但骨灰不能像从第一堂里出来的人那样有资格进公墓。 因为公墓墓地几乎快占满了。被世纪骨灰堂已经扩建了,在东区几乎没有有墓位的情况下,依我看用不了多长时间,政府又得另寻地方再建公墓。八宝山革命公墓周围的地皮已经被现代化的建筑保卫,在这些高耸的建筑中,八宝山的苍松翠柏,座座墓地依然向人们提示着:为建立共和国多出杰出供献的,长眠与此的人们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本系列中所有拍摄的图片使用像机型号:SONY.DSC-P200.拍摄日期.2007.4.7.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5404a1901000abm43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