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荆州:三国战略决定点 |
[游记]荆州:三国战略决定点 |
2008-07-01 sina.com.cn |
从建安十四年到十九年,孙权与曹操在淮南地区进行了反复的拉据战。虽然孙权取得一些胜利,但未能攻占合肥,打开北进的大门,于是向目光再次投向了荆州。而刘备则利用这一时机,先后控制了荆州南部和益州,羽毛逐渐丰满起来。江东集团和刘备集团势力间的此消彼张,必然对江东集团造成极大的刺激,因此,江东方面再次展开了荆州攻略。“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而“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当初刘备说打下益州便还荆州,如果益州打下了,他又说等打下凉州再还,那么等凉州打下了呢,他肯定又会说等打下雍州再还,等雍州……外交努力没有结果,那么只能诉诸武力了。孙权设置了南三郡的长吏,准备强行接收荆州,但是这些人都被关羽驱逐了。关羽是刘备派在荆州的守将,刘备即然不答应将荆州归还东吴,关羽当然不让它被人染指。孙权强行接收不成,立即派军队进攻荆州,刘备闻讯马上亲率大军到公安坐镇,并命关羽进驻益阳(今湖南益阳),阻击自巴丘(今湖南岳阳)方向而来的鲁肃军。当关羽率军与鲁肃的军队相遇时,兵力上占据优势的关羽(关羽当时有三万兵力,鲁肃只有万人)没有方上投入战斗,相反,他约鲁肃举行了谈判。我们不能不承认关羽是一位有政治头脑的武将。因为,关鲁一旦开战,孙刘联盟必然破裂,刘备集团的隆中对策略将马上失败,所以关羽在鲁肃的指责面见保持了最大的克制,这对于心高气傲的关羽是非常不容易的。关羽的这一作法,充分体显了他对联吴政策的贯彻,而不是破坏。由于益州当时还不巩固,尤其是其门户汉中还掌握在张鲁的手中,所以刘备最终选择了妥协,割荆州的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还东吴。 刘备夺取汉中后称汉中王。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起兵北伐。本来隆中对中有“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亲率大军以出秦川”,可此时并不是天下有变,荆州被魏蜀吴三分,三方达成了静态的平衡,曹操深谙“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急于南下;孙权在荆州没有优势,也不会贸然出兵;刘备势力最弱且最不稳定,荆州地区静态对峙的局势对他来说是最有利的。此时关羽的行为打破了这种平衡,必然造成严重后果。一开始,关羽围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擒于禁,“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不过,司马懿及蒋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接下来,便是徐晃带兵救援樊城,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江陵、公安。最后,关羽在临沮被孙权斩杀。荆州大部并入吴国,蜀国则在彝陵战败后退出了荆州的争夺。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谈论荆州形式写道:“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指出了荆州地区的三个重心和各自的战略意义。襄阳所处的南阳盆地具有东西伸展、南北交汇的特点。无论是东西之争,还是南北之争,南阳盆地都是必争之地。无论是对于南方还是对于北方,襄阳的归属与经营的是否得当,足以决定其在战略上是主动还是被动。南方如欲向北方进取或抵御北方的进逼,势必重视襄阳的经营。经营好襄阳,足以协凋整个战线。襄阳战区可在东、西战区之间左右伸缩,配合呼应,协同作战。以武昌为中心的湖北东部地区是为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结合部。在加强对上游地区的控制这一意图上,以武昌为中心的湖北东部地区作为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结合部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东南的势力能否延伸到湖北,或者延伸到湖北后能否保持持久的控制,取决于它对武昌及其周围地区的控制。江陵地处江汉平原,交通便利,经由长江可以连通东西万里。以江陵为中心,北据襄阳,南控湖湘,东连武昌,西守西陵,足以撑开两湖形势,足以应接四方。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56f69010005jg.html2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