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水镜庄旅游水镜庄游记水镜庄评论水镜庄周边酒店水镜庄图片. |
[游记]水镜庄旅游水镜庄游记水镜庄评论水镜庄周边酒店水镜庄图片. |
2008-07-22 luopan.com |
水 镜 庄 之游 (匿名)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同事得以到南漳县出差,我们下榻的宾馆叫水镜湖度假村,它因为修建在清澈如明镜的水镜湖畔而得名,背山望水,如一垂钓的渔翁。水镜湖虽说澄清如镜如练,但却是源于它环拥着水镜庄而得名的。而水镜庄的雅名又得益于这里曾居住过一个叫水镜先生的古代士人。从史书上得知,水镜先生就是三国时期的司马徽,他因为向刘备举荐了“伏龙凤雏”而留名千古。作为在紧张工作后歇息下来的游客,我们去探访他的寓所在内心自然不会激起金戈铁马的铿锵之音,一副淡泊宁静的山水画已先在脑海中展开了一角。用过早餐,我们三三两两地上了车,很随意地就出发了。 一路的轻松把我们送到了水镜庄,天空便飘起了毛毛细雨。这时一座小而瘦的山连同脚下的小屋都被笼罩在烟雨之中,一把把撑开的雨伞象盛开的花朵,慢慢地开始装点小木屋。说不上是去祭拜,但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对远代古人的追怀,我们是肯定可以捞起历史长河里的一颗石子或是一粒沙子。在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探寻中,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进与退的两种言志感受中,“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可以归纳为他们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因此,有许多人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人生飘泊之后,或者为了驱祸避害,或者已顿悟人生,便选择了隐居山林,蹈虚守静,以求人格的尊严、心灵的自由。那么,在公元二世纪的中国,当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时,水镜先生为何没有勇立时代潮头建功立业,而是疏离现实退隐山林呢?我们没有从导游那儿得到明确的答案。我们跟随导游雨一样的声音,走进了水镜先生的小山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我们意识中早已搭建好的小四合院,古朴、典雅、端庄。为什么要把小山庄建成四合院?我想这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四间房屋连成一个方体,四平八稳,以求平衡和中庸之道,而房屋的中间是一块空地,毫无遮拦,直通天宇,力求天、地、人的统一。房屋整体上的内敛却又不封闭的构建,正是儒道互补的民族意识的积淀。走进屋子里,没有画梁雕栋,没有朱漆锦秀,都是极简单的摆设,简陋的木床是木桌的天然伴侣,瓦罐陶具已不能再燃起昔日的炊烟,能代表主人社会身份的是书房里的数筒竹简、一幅棋盘和一张古琴,整个屋子都很空旷,似乎在尽力诠释一个陷居者的旷达。门窗、墙壁都是用木头做的,屋顶是用茅草做的,与身后的小山浑然一体,我们似乎读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韵。蒙蒙细语飘落到已成为历史遗迹的茅草屋顶,溅起很细的声音,“大音稀声”。我们忘返于这小小的四合院里,头发也渐渐地变得潮湿,脸上开始凝聚起小水珠。我们无须去揭开什么神秘面纱,可总觉得还有一颗尚未满足的心在跳跃。大凡凭吊古迹,往往都是为了钩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在历史的镜面上映现现实的凸凹之处。一把古剑、一块铭刻,往往都能再现一段被淹没的辉煌历史。“乱世出豪杰,时势造英雄”,而水镜先生既非英雄,也不是豪杰,但是近两千年过去了,他的寓所仍在吸引八方的游客来观瞻,仍在为当地的子孙造福,唯一的原因是他在需要英雄的年代里推出了真正的英雄。藉着庞统,特别是诸葛亮在历史演绎中的功绩,他留名青史。他是书写在英雄传记里的序跋,是镌刻在英雄墓碑上的注释。按着这样的思维方式读着的他的居室,我脸上的雨珠也就成了驱逐暑热的甘洌。 导游用了不到一节课的时间就讲完了她所知道的有关这里一草一木的一切。可一把把争奇斗艳的雨伞还在院里晃动。参观的高潮已经过去了,我便挪到了茅屋的廊下,来重新打量这烟雨之中的小四合院:木制的门壁已成灰色,木制的床、桌已成灰色,茅草的屋顶已成灰色。虽然这里的一切再简单不过,可时间还是把它们变得苍老,乃至衰老,有的都经过了后人的多次修葺,而且有的还是赝品,但是后面的小山仍是郁郁葱葱,飘落到眼前的微雨仍看不出与古时的异样。“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庞大的人类显得太过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又显得多么短促。由此推想,水镜先生以及众多的古代知识分子,由于特殊的时代氛围和人生境遇,他们对宇宙、社会、人展开了一种哲学家的玄思,在这种玄思中他们的心智得到了升华。因此,在生命的跋涉中隐遁山林,退出江湖,做一个世外高人也不失为一种虔诚的宗教选择。
|
转自:http://www.luopan.com/travel/review_detail/2856736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